[摘 要]文章借鑒格爾茨的“文化-解釋”邏輯,用實地考察方法書寫了岜沙苗民的生態(tài)文化特質民族志。岜沙苗民通過不同時代不同主題的歷史記憶進行主流文化的書寫,所在社區(qū)的香樟亭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性建構事務。岜沙苗民的影視重現(xiàn),體現(xiàn)他們從邊緣走向主流的抗爭和文化營銷方式,使得都市人有了認識西南山區(qū)邊緣人群的機會。
[關鍵詞]岜沙苗民;生態(tài)文化特質;格爾茨;地方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C958;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2-0097-08
[作者簡介]張祖群(1980―),男,湖北應城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產(chǎn)業(yè)與遺產(chǎn)旅游等研究。(北京 10007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遺產(chǎn)地銘刻時代痕跡與旅游發(fā)展研究”(12CJY088)、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提升我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水平及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CGA12100)和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北京文化多樣性研究:邏輯、案例與政策”(2013D005019000005)的階段性成果。
Abstract: With Reference to Clifford Geertz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logic, with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paper describes ethnography of ecological culture trait of Bia sha people. Bia sha peopl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memories of different eras and different themes, write mainstream culture, with Camphor pavilion, in fact, a kin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films to reproduce Bia sha people reflect their struggles and culture marketing from fringe to mainstream, which provides urbanites with the chance to know the marginal group in the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Bia sha people; eco-cultural traits; 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一、研究方法及相關文獻綜述
(一)實地考察方法
很早就在雜志上看到這么種富有感染力的介紹:在地球某個角落,生活在叢林中的一群人,用他們獨特的行為和習俗演繹著對神靈的虔誠,對祖先的眷念,對生命的特殊理解。他們是中國最后一個槍族部落,大樹的民族;他們過著大部分中國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生活,享受著都市人久違的清淡與寧靜。這就是至今仍信仰著“人樹同體”的貴州從江縣岜沙苗寨,中國旅游景區(qū)中唯一一個看民土風情是看男人的地方。終于在2012年暑假,我們一行驅車到貴州黔東南從江縣丙妹鎮(zhèn)的岜沙(Bia sha)考察這一獨具特色的苗族支系文化“活化石”。
(二)旅游的“真實性”建構
旅游展演不會影響游客對“真實性”的判定和理解,游客不依據(jù)“客觀真實”,而是依據(jù)自己的想象、期待和東道主表演的認真程度來判定“真實性”。研究者是建構文化原真性的邏輯起點和發(fā)起人。學者和文化攝影者是岜沙文化傳播的先行者。對目的地感興趣的目標人群、游客和作為潛在游客的普通大眾通過媒體傳播的作品對“他者”文化的原真性有了初步認知。旅游局作為旅游主管部門,為游客提供和組織了“舞臺化”的文化展示。游客對“原真性”的體驗程度取決于游客類型及其不同標準體系,他們對“原真性”的差異化體驗影響下一輪的原真性建構。①何瑛(2012)認為,岜沙苗寨的“真實性”是攝影師、學者、導演等合力營造的真實構建,遵循影像線索岜沙得以成名,大眾傳媒和地方政府推銷這種形象給受眾(游客)。游客們帶著“先見之明”來到岜沙,在他們的游記或是攻略中強化對岜沙的已有印象。旅游開發(fā)的導游詞、旅游景觀設計、接待設施等方面都具體落實和體現(xiàn)了這種形象。②
(三)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楊軍昌(2001)等認為,要建立和鞏固岜沙村民對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和文化自豪感。要在新的意識層面保護、傳承其自身傳統(tǒng)文化。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傳統(tǒng)資源的知名度這一優(yōu)勢,嫁接旅游,使社區(qū)脫貧致富實現(xiàn)小康。要交融現(xiàn)代文明和市場經(jīng)濟,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實行開發(fā)與保護并重,協(xié)調社區(qū)內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③周堅、王建平(2010)結合岜沙苗寨旅游開發(fā)的現(xiàn)狀,提出旅游開發(fā)(加強聚落保護、打造民生工程以及加大旅游業(yè)開發(fā)力度)是未來岜沙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④許鶴凡(2012)通過探究旅游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從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兩種存在形式出發(fā),考察岜沙苗寨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與再表達的生計模式、建筑風格、衣著服飾、傳統(tǒng)習俗、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觀念、文化認同等八個層面,探討了文化變遷演繹機制,認為傳統(tǒng)文化變遷體現(xiàn)了文化設限的選擇性、文化重構的雙重性、文化變遷的差異性、文化主體的認同性四個基本特征,分析了政府、旅游公司、社區(qū)居民、游客四個旅游開發(fā)利益主體對傳統(tǒng)文化再表達的影響機制。⑤
(四)思考切入
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的“文化—解釋”邏輯為族群的生態(tài)文化特質解讀和傳承提供了一種新的知識觀念、流動的知識視野、開放與無限的思維延展性。⑥不同民族面對差異性的自然與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建構起適應性的、有效的地方性知識體系,是該民族生存智慧的體現(xiàn)。⑦貴州獨特的山地環(huán)境是形成“文化千島”多元文化特征的基礎,最后體現(xiàn)為文化認知、文化生態(tài)、文化自由的多樣性。①衣、食、住、行娛樂等外形文化特征以及族源和家庭結構等內部文化人格,是解讀一個族群生態(tài)文化特質的重要內容。用實地考察方法印證和書寫岜沙苗民的生態(tài)文化特質民族志,可呈現(xiàn)岜沙苗民獨特的地方性知識。這也是岜沙苗民適應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所體現(xiàn)的一種生態(tài)智慧。endprint
二、岜沙苗民生態(tài)文化特質分析
(一)岜沙苗民的外形文化特征
1.岜沙苗民的服飾。在眾多苗族支系的服飾中,岜沙苗寨的服飾或許不是最精致和最靚麗的,但其男性無領左開衽或對襟銅扣青布衣,女性黑色亮布百褶裙,衣布的手工印染、織繡技藝、服裝款式、裝飾紋樣、獨特配飾及發(fā)式等,都記錄著岜沙苗寨與眾不同的風格和特征。②他們衣服無領半袖,斗紋布斗笠,布料黑亮;褲子是馬褲,布料黑亮;腰上別著腰夾(刀架)和兩個小盒子(一個裝火藥,一個裝煙絲),與日本浪人形象極其相似。獨特的鐮刀剃頭的發(fā)鬏、腰刀、嘴型繡花煙袋、火槍、火藥壺、鐵沙袋,有對象或結過婚的男人還有一個五彩挎包,這些成為岜沙男人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一枝獵槍一條狗,一枝杠子朝山走。日本人曾組織團隊到此處進行尋根游,從而炒出了“‘來中國旅游務必到從江岜山的品牌”。
2.岜沙苗民的食物。(1)村民將糯米煮熟以后放在臼窩里打成粘性的團子,用手捏成粑。陰干后這種米粑堅硬如石,放在水里即可儲藏數(shù)月不壞。每次要吃時,再拿出來蒸或加工。(2)村民將河塘里的魚清洗干凈,魚體不必去鱗,但是要挖掉腮片,從尾部沿魚的脊背至頭剖開,除去內臟,用抹布揩凈水和血,混和鹽巴和花椒粉等佐料,擦遍魚體內外,用細麻繩捆緊合攏魚體,再將其掛在自家火塘上,煙熏烘烤成干魚,半月后即可食用,濃香撲鼻。(3)村民將糯米洗凈煮熟、冷卻,撒上自制酒曲,放入缸內釀制成糯米水酒。開壇即可聞到濃郁芳香,嘗嘗即知甘甜如蜜。考察期間,我們在一家苗家訪問時,主人給我們端來自釀的米酒,每人一碗,都是一飲而盡。隨行的幾位還購買了一些,價格適中,帶回北京是上好的飲品,也是對苗寨的美好回憶。他們用這種自家米酒招待貴賓,為節(jié)日婚禮及其他重大活動添彩加興。(4)村民在重大節(jié)日和有貴客來訪的時候殺鴨,做成的鴨菜是飯桌上的壓軸菜。當?shù)厝烁嬖V我們其中的緣由,他們是500多年前因洪水搬到此地,鴨子能游泳,鴨子能避邪,因而成為重要的崇拜物。③
3.岜沙苗寨建筑。岜沙苗寨的建筑呈現(xiàn)西南苗族干欄式建筑的典型特點,充分利用山坡起伏地形建筑主體房屋,吊腳樓的下空支柱和高挑的屋檐、黑色的瓦片都極富苗家特色。秋天的艷陽照在一排排黃橙橙的禾架上,金光燦爛,三兩個美麗動人的岜沙婦女勞作其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共處,簡直是一道獨特亮麗的西南苗寨風景。這種克服地勢限制的立體曬谷場、獨特的糯谷收割、晾曬方式(當?shù)卣Z為“泥奈”,導游翻譯成漢語為“折禾”)是岜沙苗民地方知識和智慧的象征。每年農(nóng)歷九月的秋天,岜沙苗民不是用鐮刀,而是手持自制的折禾刀來收割。折禾刀小巧如同剃須刀,刀片嵌在木架上,將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則留在田里。他們神情專注,收割一棵棵、一把把的糯禾,用稻草把連著谷穗的谷桿捆得整整齊齊,10斤一束,由男人們挑回村寨,再由人爬、由人送,露天晾曬在五六米高、四五米寬的禾晾上,晚霜打,早曬干。谷子吹干后,再5斤一束,放進禾倉。這種禾倉是方形的小木屋,杉木皮蓋頂或瓦蓋頂,不靠民居而是集中成片,便于管理。岜沙苗民家家戶戶在村寨四周都建有自家的禾晾架和禾倉。禾晾架能否掛滿要視當年的收成和家里田地多少而定,禾倉的大小則是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的標志和嫁女娶兒媳的資本。要做米飯吃的時候,女主人從自家禾倉中取出兩捆禾把,用手搓、用腳踩,分離谷子和谷穗,再用原始的腳踏石臼來舂。由于電力的普及和稻穗十分堅韌,近年來很多家庭已經(jīng)采用半自動脫離機加工糯禾了。①但是,仍然有一些家庭保持著原始的石臼舂米的方式,他們說這樣做出的糯米香。那份舂米的隨意和情懷,就像“城里人到米柜里撮碗米”來煮飯一樣,再自然不過了,也是一道靚麗的鄉(xiāng)村風景。貴州人炒菜用的是菜籽油,也有人食用高檔的茶籽油。村民把炒好的油菜籽放在榨油機上用木頭擠壓,這樣炒菜十分香。貴州出土的早期農(nóng)具中,有數(shù)量較多的石刀和桿臼,石刀(谷物收割工具)類型多樣,桿臼(谷物脫殼工具)形制簡單。岜沙苗人的現(xiàn)代生活場景和適應現(xiàn)代化的工具變遷是古代谷物收割、加工方式、地方性知識的最好詮釋。
4.岜沙苗民的斗木牛。清末戰(zhàn)亂,民不聊生。岜沙村寨貧窮,牛不多,作為岜沙苗民耕作的唯一工具不能隨意殺傷。因此,岜沙苗民非常愛惜牛,怕斗活牛時牛受傷,影響耕作生產(chǎn),遂以人代牛,模仿打斗。雙方組隊,每一隊由許多人一起各扛著一根木頭,用力與對方的木頭進行碰撞,這樣形成規(guī)則性斗木牛。②
5.岜沙苗民的蘆笙會。秋天是岜沙苗人吹蘆笙祭祖先的季節(jié)。當一個男人對某個女人深情地唱道:“你是一頭母豬,你要有一群群的豬崽;你是一只母雞,你會天天下蛋,”而那個女人紅了臉的時候就說明兩個人已經(jīng)熱戀并要結婚了。每個岜沙女人把自己被男友比喻成“母豬”和“母雞”當作是最好的贊美。受到這種稱贊的女人,會約她的女伴們一起置辦結婚嫁衣。岜沙女孩繡了一年的荷包,會在蘆笙節(jié)時放到心愛男人手中做為定情之物。
每到夏季水稻揚花受粉的時節(jié),也是岜沙男人和女人最多情的季節(jié),此時會舉行蘆笙會“抱姑娘”活動。他們通過吹蘆笙、游方、斗牛、吃相思、映山紅節(jié)、蕩秋千來進一步了解對方。晚上,他們則聚集于主人家喝酒、唱歌、抱姑娘。一個“羅漢”(指岜沙漢子)可同時抱幾個姑娘,哪個姑娘被抱的次數(shù)越多,則意味著其身價越高,越討人喜愛。雖然男女間互抱有親密的肢體接觸,但“抱姑娘”不可過界,絕不能亂來,有嚴格的規(guī)矩,如越界犯規(guī)就會被嚴懲,可謂多情、撩情而不泛情、不色情。如果某個姑娘被外鄉(xiāng)小伙子“抱過”,那不是失身,她在岜沙人眼中肯定是魅力出眾的美女!有時候,大膽的姑娘心儀于外地小帥哥,想讓他抱,嚇倒了膽小的小伙,周圍人都哈哈大笑。③
岜沙男孩和女孩可以隨意戀愛,甚至有些放縱,但是結婚卻有許多講究。結婚一般在每年冬月,因為這時候大家比較空閑。岜沙實行嚴格的內婚制,破姓開婚,同姓不能結婚。他們以破姓開婚建立起一個族內婚姻集團,同性男女不得婚嫁。這樣嚴格規(guī)范血緣關系形成的族內婚姻使其聯(lián)結成強凝聚力的社區(qū)落群,同時以最優(yōu)質的血緣基因交換使得后代繁衍昌盛。④endprint
吳正彪(2013)借助民族志詩學的理論與方法,將語言的真實性、民族志書寫的客觀性體現(xiàn)在田野調查的民族語歌謠記錄中,以各民族的母語口傳詩歌,以各民族使用語言的民族性為基礎,構建了人類學本土化研究中的“歌謠人類學”。①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歌謠人類學依據(jù)岜沙苗民的文化習慣,將他們的民歌分為有伴奏類歌曲(情歌-牛腿琴,勞動歌-苗笛,賴飯歌-苗笛)和徒歌類歌曲(古歌、習俗歌)兩大類。其中,每年農(nóng)歷11月19日至11月20日的蘆笙節(jié)是岜沙苗民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持續(xù)五天之久。蘆笙節(jié)準備工作包括:制作蘆笙、斗牛、殺?;顒?。正式的蘆笙節(jié)程序包括:聚頭、領奏-合奏-結束(歡呼)-離場、祭祖母石、吹五谷、入坪向東、王家寨入坪、祭祖蘆笙舞、退場、斗牛。蘆笙節(jié)實際上反映岜沙苗民崇拜自然、認識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始信仰與敬祖情結。②蘆笙文化作為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具有增加文化認同、增強父系家族凝聚力和增進社區(qū)組織能力、傳承鄉(xiāng)土知識等社會功能。分布廣泛的苗族方言土語差異極大。適應不同的小地域環(huán)境,以蘆笙文化為主題的節(jié)日儀式呈現(xiàn)出“區(qū)域性板塊結構”特征。③村民在周圍苗寨按照時候順序游走,將牛切分成若干小塊加血和糯米分食,通過“乞?!奔印俺园偌绎垺睂⑺姓佣歼B接在一個“區(qū)域性板塊”結構中,形成共同的社會聯(lián)盟組織和文化共同鏈。
(二)岜沙苗民的內部文化人格
岜沙苗民是“滾”出來的族群。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苗族族群內部發(fā)生分裂,岜沙苗民的祖先被打敗,流浪遷徙,他們在一次狩獵活動中看見獵狗全身沾滿青苔,便知道有青苔之處必有水,于是就定居在了現(xiàn)在的月亮山麓(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zhèn))。為了紀念先祖被打敗后“滾”出來的歷史,村民中大約1/3的人為滾姓,還有王、賈、劉等九姓。岜沙苗民有自己的獨特語言,按照語言地理學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族支。但是,他們沒有本民族支系的文字,只是靠口頭和巫師來傳承自己族群的文化。據(jù)方志中記載,乾隆年間,皇帝強令岜沙苗人改了漢姓。
這支“滾”出來的族群在男女有別上形成獨特的內部文化人格。
第一,男女不同禮。成年禮意味著一個即將成年者對孩提時代的告別,也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責任和期望。岜沙苗族村寨的小孩長到14~15歲時要舉行成年禮,這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成為一種習俗,但是男孩和女孩因性別差異而成年禮也不同。男孩成年禮時,家族會邀請與這個男孩同齡的男性一起去河里“鬧魚”(捕魚),晚上開筵席、請巫師,意味著他長大成人有了混口飯吃的本事。男孩子成人禮后,會得到一支小的火藥槍,結婚時再換標準的火藥槍。女孩成年禮是和母親一起做女紅,逐漸熟悉理紗、紡紗、放紗、捶布等工藝,過幾年結婚之后這項手藝也是她相夫教子、主理家庭內務的一項本領了。這種性別差異不僅是社會傳統(tǒng)的結果,也是對社會傳統(tǒng)的進一步鞏固和發(fā)揚。從成年禮的差異可以看出岜沙苗族村寨社區(qū)對不同性別成長的要求和期待,不同性別的成年人預演從事不同的職業(yè)、活動范圍、勞動重心等,強調他們各自未來的社會活動能力及對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支配權的差異。④
第二,重男輕女。岜沙男子剛毅尚武,女子溫柔多情,他們婚娶之后實行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生活分工,形成以男性為中心、女人不能當家、重男輕女、男女兩極權利對立的社會結構。①以岜沙村村委會為例,2009年合計有10名干部,全為男性,2007年曾選舉了滾又水為婦聯(lián)主任,這位選舉出來的惟一一位女性干部沒幾個月就外出打工去,女干部職位至今空缺。②當?shù)厮渍Z說:女人替男人當家,客人為主人擋狗。男孩子落地,一家人歡天喜地;女孩子落地,一家人鼓嘴憋氣;要安父母心,懷里抱男孫;寡婦回房,家敗人亡。我們在和導游的訪談中得知:十幾年前,男尊女卑特別明顯?,F(xiàn)在,女孩子也可以上學了,但是也不多。(張祖群訪談調研樣本1)可見當?shù)刂啬休p女思想甚為嚴重。
第三,幺兒守家。在岜沙,長子沒有繼承權,長大后只能自己分家單過,另立家業(yè)。岜沙苗人認為,阿爸阿媽年輕時跳花坡、吹蘆笙,每個人都可能有好多個情人,只有懷上孩子的女人,岜沙男人才愿意娶,不管這個孩子是他的還是別人的。因此,結婚后第一個孩子很難確定父親是誰,這就導致父母非常疼愛幺兒,由么兒贍養(yǎng)父母,繼承財產(chǎn),延續(xù)香火,為其養(yǎng)老送終。
三、岜沙苗民的生態(tài)智慧
(一)人樹一體
岜沙苗民認為,太陽是父親,樹木是母親,稻谷代表生命。在他們的口述史詩中,堅信自己是楓樹的后代。楓樹干(父)和楓樹心(母)結合生出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一下子生下12個蛋,12個蛋孵化出岜沙苗民的遠祖“姜央”。關于岜沙苗民的樹葬文化,當?shù)卮迕窀嬖V我們:
岜沙苗寨山人是典型的樹木崇拜。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會為其種樹,稱為生命樹。為女孩種一棵樹,當做嫁妝。為男孩種兩棵樹,陪伴其一生。最終,長得好的樹會用來為其做棺材,長得不好的那棵用來給其妻子做棺材。假如小孩不幸夭折,孩子一個人就能提得起來的話,就用床單將其包起來,用竹片捆起來埋在生命樹下,稱為bia(岜是貴州方言,提的意思)si。如果是青壯年過世的話,人們會從其生命樹上砍下一根枝條,將其遺體用床單裹起來,用木板夾起來,用竹片裹起來以后,最后用枝條穿起來,扛走,埋在生命樹下,所以稱為扛“si”。已經(jīng)結婚有孩子正常死亡的人則采用樹葬。如果小伙子的生命樹還太小,則可以借用其父親的生命樹,其父再用他的生命樹就可以了。(張祖群訪談調研樣本2)
因此,這些樹哪里只是普通的樹,分明是孩子的生命!有人要瀕臨死亡了,砍下他出生時候種下的那棵樹,為他搭起到陰間后魂歸故里的橋梁。這分明是說,他物理生命的暫時結束,以另外一個方式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有人死了,親人們在密林深處埋葬死者,火花消除掉他在世上的一切生活痕跡,然后在他的墳包種上另外一棵樹,后世子孫來培土護樹使死去先人的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xù)。這些樹分明是憑吊亡靈的精神寄托!
岜沙苗人長期在不為世人所知的西南山區(qū),用他們純粹的精神信念,演繹著“人樹同體”的原始思維,唱誦著天人合一的生命贊歌。他們相信靈魂不朽,人是永久有生命的,相信“神”無處不在卻又只活在他們的心中。他們認為生死早已不重要,枯死的肉體只是生命順其自然地逝去而已,靈魂在另外一棵樹上得以永生。他們忘記了最痛苦的死亡,活得灑脫和自在,活得幸福。①因為相信祖先魂靈附于樹上,用光照庇護著他們,岜沙苗人因此對神樹虔誠無比,并將這種敬畏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活得并不孤獨。在“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中,岜沙苗民產(chǎn)生了“自然崇拜”這種最原始的宗教。樹和人的生命體有機嫁接,成為岜沙人最為原始、最為生動的生態(tài)崇拜,體現(xiàn)了“我本是樹,樹即是我”的原初哲學,也擴充和豐富了一代代岜沙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張力。endprint
正月栽樹,二月栽竹;山不丟荒,水滿田塘;年年栽樹種竹;今人栽樹,后人好乘涼。岜沙苗民煮飯燒柴,不用煤炭,偶爾用電,他們的柴火是從山上砍枯死或長得彎曲的“不成材”木材回來,絕對不砍筆直的成年樹和樹苗。村民偶爾砍點柴火到附近村鎮(zhèn)趕集賣錢,但是絕不允許外地人開車來村寨購買柴火、樹木。進出岜沙苗寨的公路上,除了我們考察隊的大巴車、幾輛旅游觀光車、游客的自駕車以外,當?shù)厝酥两袷褂萌肆蝰R拉車,絕沒有砍樹賣木材的車。苗民們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或者坐班車到附近城鎮(zhèn)運貨、趕集或做生意。他們樸素地解釋說,人力、畜力運輸工具雖然載重量小,但是修路、砍木材賣等都會破壞寨子里的環(huán)境。
(二)香樟亭的文化建構
1976年毛主席不幸去世,全國人民修建毛主席紀念堂。岜沙村民為表達對毛主席的無限熱愛,敬獻了一棵直徑為一米多的千年古樟樹作為棺木備用木材。剩下的古樟樹樹根保護在村寨旁“敬獻毛主席紀念堂香樟木紀念亭”里。當?shù)厝私凶鰀angdhao,“黨好”,漢語剛好譯為“大坡腦”。就在一百多年前,反清義軍還曾云集于此,設立哨所,又有“哨腦”之稱。隨行陪同我們的當?shù)卮迕窀嬖V我們:
從江盛產(chǎn)香樟樹,有一棵非常古老的香樟樹,被人們稱為神樹。毛主席去世后,人們砍了這棵神樹,刨出了樹根,神樹被拖車拖走時,人們打赤腳追出7公里之外?;貋砗蠹w在樹坑旁跪了兩三天。政府為尊重他們的信仰,就撥款3萬元修通了一條路,在這個村寨開辦了一所小學,在樹坑處修建了一座亭子——毛澤東香樟木紀念亭。毛主席水晶棺下面的木托就是來自于這棵古神樹。所以,這個村寨就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保護,政府還特別批準該寨子的男人攜帶火藥槍。(張祖群訪談調研樣本3)
在岜沙苗民的心目中,香樟樹是有生命力的,他們在特殊年代里認毛主席為干爹干娘,主動獻巨木。從“哨腦”到“黨好”紀念亭,岜沙苗民用自己的智慧建構著不同時代不同主題的歷史記憶,成為岜沙人民的光榮標志和村寨符號之一。這種建構激勵著岜沙苗人民更好地珍視自然,保護環(huán)境。
總之,岜沙苗人關于自然的生態(tài)智慧體現(xiàn)在:1.立足于均衡消費的觀念獲取社區(qū)內所有生物資源,絕不超額索取任何一種生物資源。2.自覺地為社區(qū)內所有物種預留一定的生存空間,對任何物種的正常生活實行“絕不干預”原則。3.間歇性地輪休自然資源,不憑借個體和家族實力據(jù)為己有。4.遵循“必須利用+保持生物多樣的可開發(fā)利用”原則,不按人類意志和好惡干預農(nóng)作物生長,不滅殺雜草等野生物種。5.各生物物種之間相生相克,使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得以穩(wěn)態(tài)和延續(xù)。6.社區(qū)居民與周圍的自然物種之間是平等的成員,人與萬事萬物都有靈魂,超自然的“神”主宰一切,人應敬畏自然和神靈。②岜沙苗民關于人文的生態(tài)智慧體現(xiàn)在:他們以默認契約行為互惠自足,以此打破“文化孤島”,最大程度地取得資源利用的效用。在這里,村寨與村寨雖不同,但是地理小生境的差異導致一座座風格各異的“文化孤島”。岜沙苗民隨時隨地到鄰近侗族管轄區(qū)的草坡中去割牛草,而周邊侗族也可以隨時隨地到岜沙社區(qū)山上砍柴做燃料,社區(qū)之間形成有效的物質交換和文化交融。同時,村寨之間通過與外部政治事件、主流媒體等構建文化話語權,使人文事物符號化、本地化、主流化,這是邊緣地區(qū)人群適應民族國家管理方式、走向現(xiàn)代的可能性選擇。
(三)岜沙苗民的影視重現(xiàn)
其實,很多沒有去過岜沙苗寨的民眾在自家的VCD或者都市影院里看過寧敬武的兩部電影。寧敬武導演的電影《滾拉拉的槍》到處是“樹葬”、“成人禮”、“戶棍”、“槍”、“原始部落”等反現(xiàn)代性文化符號,在熒屏上建構了一個原生態(tài)的世外桃源。他導演的《鳥巢》以原生態(tài)的岜沙苗民作為文化地理背景,描繪他們憑借本能,脫掉鞋子,自由、恣意地奔跑在大地上的情景。這種影視形象是對大眾主流價值觀的一次顛覆,展現(xiàn)了一種類型別樣的苗族文化。這兩部電影實際上也以另外一種形式建構岜沙苗寨的形象。人們在電影中尋找生活的真實,尋找內在心靈的純凈。這種記錄、重構少數(shù)民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與風俗的少數(shù)“原生態(tài)電影”,有著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高亢奔放的質樸情感,以獨特的審美意蘊慰藉著現(xiàn)代人日漸冷漠麻木的心靈,為我們留住了岜沙苗民鮮活的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①寧敬武結合紀錄片與故事片的手法,以邊緣化敘事、人文關懷、情節(jié)的淡化和詩意的風格,在熒屏上還原了岜沙苗民最本真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熒屏中再現(xiàn)的岜沙苗民風情與人物結構,也是岜沙苗民在展示自我、解析自我、推銷自我,是他們從邊緣走向主流的抗爭和文化營銷方式,這也使得都市人有了認識西南山區(qū)邊緣人群的機會,重構和強化了人們對于岜沙苗民的固有形象認識。而這些影視中岜沙苗民生態(tài)文化特質的定格化和影視的真實再現(xiàn),也是對本文觀點的一次印證。
責任編輯:王俊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