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
去年,一檔“爸爸去哪兒”的電視節(jié)目異?;鸨?,今年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又再次受到關注。兩個熱點的共同之處在于對親情的觸動,它也讓人反思,東奔西走、奔波忙碌的人們,什么時候才能停下腳步,陪伴子女、關愛家庭?在我們的價值譜系中,親情、家庭應該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兒了”之所以走紅一時,是因為它成為人們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呼喚,是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對心靈能夠詩意棲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凈化自我,利己達人;今人同樣應有“去哪兒了”的反思,從而讓靈魂純凈、讓文明歸位、讓社會和諧。
多反思“信仰去哪兒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穩(wěn)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無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兒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險的缺失。習近平同志說過,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鈣”。缺失了“鈣”,就會得軟骨病。如果說共產(chǎn)主義、為人民服務是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每一位中國人的信仰。追尋信仰、堅守信仰、踐行信仰,才能讓靈魂和身體合二為一,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兒了”。今年春晚《扶不扶》與其說是一個小品,不如說是對“道德去哪兒了”的一種追問。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丟失,才會有 “毒膠囊事件”、“小悅悅事件”、“扶老人反被訛”等一系列道德問題的發(fā)生。還是《扶不扶》中的一句臺詞說得好:“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狈銎鹑诵?,才能扶起傳統(tǒng)美德、扶起善良國人、扶起大道中國。
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人們在反思中完善,社會在反思中前行,國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認為,社會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實“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誠如哲人所說,“遙遠的罪惡與你我有關”。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也是環(huán)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兒了、原則去哪兒了、底線去哪兒了、親情去哪兒了、鄉(xiāng)愁去哪兒了、血性去哪兒了……我們才能收獲一個健康中國、溫馨中國、現(xiàn)代中國、強大中國,我們所熱切盼望的中國夢才能盡快實現(xià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