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郁蕾(哈爾濱工業(yè)大學(xué),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哈利波特》是由英國作家J·K·羅琳寫著的一部科幻類小說。 小說講述一個會魔法的男巫的故事。 哈利·波特是霍格沃茨魔法學(xué)校的學(xué)生,他致力于打敗想要征服魔法世界和非魔法世界的黑暗魔師伏地魔。 哈利波特系列已經(jīng)獲得了舉世矚目的關(guān)注并贏得了許多獎項。
當今的學(xué)者們也同樣很關(guān)注這部叢書,并已經(jīng)從女權(quán)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它。這個系列的特征特點尤為引起廣泛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在中國,學(xué)者們致力于研究它的語言特點。 而對于這個系列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更多的其他研究視角還有待被挖掘。 正如一個當代女作家所說,J·K·羅琳寫作風(fēng)格很具有描述性, 她更關(guān)注描寫人物的心理和內(nèi)心世界。因此,從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可以由此而生,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這邊文章旨在用精神分析方法分析這個系列故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結(jié)構(gòu)理論可適用于《哈利波特》。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jié)構(gòu)包括的三部分分別叫做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括要求得到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qū)動力,在故事里以伏地魔為代表。而超我,代表了社會良心和道德準則,以校長鄧布利多為代表。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更為實際,則以主人公哈利波特為代表。
故事主人公哈利波特有著嚴重的英雄情結(jié),這是自我的體現(xiàn)。 而黑暗魔王伏地魔渴望永生,是這系列小說中本我的體現(xiàn)。 魔法學(xué)校校長阿不思·斯鄧布利多, 他的無私和為了追求和平世界而敢于自我犧牲的精神,是小說中超我的體現(xiàn)。
在《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代表者本我,是受原始的本能即自我滿足、性欲和攻擊性所驅(qū)使,也包括求生的本能及對外界權(quán)力威脅的抵御。 本我建立在快樂原則的基礎(chǔ)上。 這就意味著僅被本我所驅(qū)動的人強調(diào)自我快樂的滿足而不去理會其他人。 在《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湯姆里德爾,也就是少年時期的伏地魔,為了自己的利益,嫁禍了海格,造成了海格的退學(xué)。
伏地魔的信仰反映他在故事中本我的體現(xiàn)。伏地魔相信世界沒有好與壞,只有權(quán)力。他渴望追求權(quán)力和永生是人類無意識的本能。被黑暗所驅(qū)動的無意識本能是無關(guān)道德的, 它既不能被說成是善良的,也不能被說成是邪惡的,他是殘余的動物原始求生本能的體現(xiàn)。 這些無意識本能是本我的體現(xiàn),正如這些本能的體現(xiàn),伏地魔成了本我的象征人物。
伏地魔的行為也代表了本我意識。伏地魔從來也不愛或者說他也從不關(guān)心任何人。 他只被本能所驅(qū)使。 伏地魔想要除掉所有不會魔法的麻瓜們和所有不服從他的人。 他甚至也從不在意同情他的屬下。 當他的屬下沒能滿足他的要求或任務(wù)失敗時, 伏地魔就會懲罰他們,使他們無比痛苦。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保留了一部分原始的“戀母情結(jié)”,一種殺父娶母的渴望。 湯姆里德殺了他的父親和祖父,因為其父親老里德爾對魔法反感,老里德爾拋棄了自己的妻子——既里德爾的母親,與此同時他也拋棄了里德爾。 老里德爾同時對于妻兒懷有一種鄙視憎惡的情感。 伏地魔殺了他的父親,而部分戀母情結(jié)沖動被滿足。
魔法學(xué)校校長阿不思·斯鄧布利多, 他的無私和為了追求和平世界而敢于犧牲一切甚至于自己的生命的精神,是小說中超我的體現(xiàn)。
校長從不追求個人興趣。我們從小說中可以看出校長從不追求各類物質(zhì)滿足,他一生致力于幫助別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校長置個人興趣于不顧。他的愛人是一個想要以殘酷手段征服世界的黑暗魔王,校長打敗了他并把他送到了監(jiān)獄,而且校長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成功逃脫并將最終孤獨至死。鄧布利多可以把這一些拋諸腦后,他的愛人不想和他當面對峙,不想把戰(zhàn)火蔓延到不列顛。然而鄧布利多卻把他倆之間的決斗當成自己的責(zé)任,為了世界更美好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哈利波特是《哈利波特》中自我的體現(xiàn)。 自我按照事實原則來行事,具有防衛(wèi)和中介職能,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
整個系列小說不僅描述了哈利波特打敗伏地魔的故事,也反映了哈利波特如何掙扎于本我和超我之間。 在霍格沃茨的這些年,在鄧布利多的領(lǐng)導(dǎo)下,哈利盡力擺脫自己的本我意識,但實際他卻無法擺脫本我。 能做的只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尋求平衡。 在哈利波特意識到這點后,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對自己的孩子坦白說狂熱追求魔法的斯萊特林也不算是邪惡勢力。 在小說的最后幾章,哈利不僅承認了他的本我意識極其的存在合理性, 而且愿意被自己的超我意識所驅(qū)使,因此,哈利作為這個系列中自我的代表人物,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已達到了一個相對的平衡。
《哈利波特》不僅取得了商業(yè)上的成功,更是具有研究的價值。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哈利波特》進行解析,為一種全新的解讀方式提供了可能。 代表超我的鄧布利多,與代表本我的黑魔王伏地魔最終都是死亡,只有代表本我的哈利·波特存活下來,并取得勝利。 這表明羅琳認為,獨守超我或本我都是不可能的,也是必將失敗的。唯有讓超我與本我取得平衡,自我才能健康成長。
[1]J·K·羅琳.哈利波特平裝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