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霖
關鍵詞:針刺;藥物; 面癱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5-0152-02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又稱“口眼歪斜”。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面神經(jīng)麻痹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病側面部肌肉障礙,發(fā)生眼口歪斜,亦稱為“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⑴。自1996年以來,我科采用針刺結合藥物治療面癱患者46例,效果滿意,現(xiàn)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46例患者中,均為門診收治,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86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0年,多數(shù)為10~30天。治療次數(shù)最少7次,最多40次。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根據(jù)病程的長短及面癱情況取穴。
病程在一周內者?。猴L池、太陽、翳風、合谷、外關、列缺。
病程在二周內者?。禾?、翳風、頭維、地倉、合谷、外關、列缺,太沖。
病程在一月以上者?。禾?、印堂、翳風、頭維、睛明、合谷、外關、列缺,足三里、地倉透頰車。
2.2 藥物: 自制牽正散,根據(jù)病程的長短及臨床癥狀的不同,方藥組成:白附子、全蟲、姜蠶各等分。病程在15天一內者,加防風、細辛、白芷、羌活等。病程在一月以上者,加川芎、當歸、黃芪、黨參等。
2.3 具體操作:以2吋毫針,針尖與表皮呈15度角,沿皮進針,使針感放射到整個患側顳、口、鼻、面部及耳后的乳突下方。藥物則共為細面,每次3~5g,日2~3次,可用適量黃酒送服。冬季注意防風保暖,外出戴口罩,晚上臨睡前用熱毛巾敷面,注意避開眼部,且保護暴露的角膜,如滴眼藥水等。
3 療效標準
痊愈:在這治療一月后,臨床癥狀消失,外觀恢復到病前容貌。
顯效:在這治療一月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做面部表情時稍有偏歪或肌肉有時有輕微痙攣。
有效:在這治療一月后,癥狀部分有改善,做面部表情時有明顯偏歪或痙攣。
無效:經(jīng)一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4 治療結果
本組46例中經(jīng)綜合治療一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
痊愈:32例,占69.57%;顯效:11例,占23.91%;有效:2例,占4.34%;無效:1例,占2.18%;總有效率:97.82% 。
5 典型病例
盛××,男性,56歲,駐馬店市正陽縣永興鄉(xiāng)人,小學教師。2007年6月,因勞累受涼,早晨起床后發(fā)現(xiàn)右側面部,口眼歪斜,舌前2/3木麻無味覺。在當?shù)蒯t(yī)院及159醫(yī)院治療3月后癥狀無好轉。經(jīng)人介紹來我科治療。癥見:右側口眼歪斜,口部尤甚,鼻唇溝變淺,病側額紋消失,右眼流淚,閉合不全,眼裂擴大,右側口角藏食并流涎,口角下垂。舌體肥胖有齒痕,味覺遲鈍,右面肌肉松弛,乳突下明顯壓痛。脈細澀無力。癥屬:正虛脈絡阻塞型面癱。治則:祛風散寒,溫補通絡。針刺取穴:鳳池、翳風、印堂、太陽、陽白、迎香、地倉透頰車、外關、列缺、合谷、足三里等,行補法,留針20~30分鐘,日一次,十天一療程,休息一周。共計三個療程。方藥:全蟲30g、姜蠶30g、白附子30g、防風20g、白芷15g、黃芪30g、當歸20g、川芎20g等共為細末備用,每次3g,日三次,適量黃酒送服。持續(xù)服藥一個月,諸癥消失而搞愈,隨訪一年未再復發(fā)。
6 討論
面神經(jīng)麻痹,簡稱面癱?!督饏T》:“正氣引邪,喎僻不隨,邪在于絡”。祖國醫(yī)學屬中風范疇,病在面部,不涉四肢,多以風寒為誘因。癥狀表現(xiàn),有輕重之別。并有陰癥陽癥之分,從四診可以鑒別,陽癥易治,陰癥往往遷延日久或數(shù)月不愈。宜早期治療之,超過半月者不易恢復⑵。本癥以頭面部穴位為主,再隨證配以體穴為輔,采用透刺針法縱橫貫穿整個面頰,手足三陽經(jīng)均循行或交會于面部,故針刺有調節(jié)三陽經(jīng)氣血,增強調節(jié)疏通經(jīng)脈之力,使開合有度,樞機暢通,則偏歪可正也。若本病遷延日久,由陽癥轉陰癥,手足三陰經(jīng)受病致奇經(jīng)八脈功能障礙,可配太沖、內關、照海、頭維等穴,以調節(jié)奇經(jīng)八脈之經(jīng)氣,對久治不愈之患者,能收到顯著效果。注意:透穴時毫針要長(3~5吋),針感要強,以患者的耐受為度。穴位產(chǎn)生的提拉力方向要一致,提拉方向不一致時效果不佳,適當調節(jié)針尖方向與進針角度可達此目的。配合中藥散劑加強了祛風通絡活血之功。方中白附子善祛頭面之風,姜蠶善祛經(jīng)絡之風,全蝎活血祛風而善止痙,三藥均直走頭面經(jīng)絡專對中風之口眼歪斜之癥,再辯證配伍其他藥物以加強療效。針刺加藥物合用的雙重作用,共同達到見效快捷之目的。另中樞性面神經(jīng)麻痹亦可參考上述治法而治之。
參考文獻
[1] 孫國杰主編的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針灸學》。
[2] 彭靜山著的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針灸秘驗》,P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