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安 劉虹岑
個人簡介
謝曉,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新聞系,曾獲全國新聞學院韜奮新苗獎一等獎。1999年開始做娛樂記者,自此致力“做中國最好的娛樂新聞”。曾策劃完成“四大小生”、“四大名旦”等系列對話和“香港中堅導演系列”對話。2002年結集出版明星對話集《嘴上的娛樂風暴》。曾參與《南方都市報》娛樂版創(chuàng)刊,任娛樂部采訪主任?,F(xiàn)為《南都娛樂周刊》執(zhí)行主編。
訪談實錄
『電話號碼需要“激活”才有生命力』
張志安、劉虹岑(以下簡稱“張&劉”):擁有采訪對象的聯(lián)系電話簿,是娛樂記者的基本功。你剛入行的時候,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本電話簿的?
謝曉:說起來很有趣,我來到南都娛樂新聞部時,最早就只有兩位編輯,我和另一位同事南島。我倆輪流編文娛版,當時沒有所謂的記者。每天即便要約夠一個版面的文娛新聞都很難。
我剛畢業(yè)時也沒任何作者資源,當時的方法就是從各種文摘上找資源,但那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也看不到外地報紙。南島認識一個南京的作者,他家?guī)缀跤喠巳珖鴰资輬蠹?,每天親自做文摘,再傳真給我們。我們在他傳過來的各報稿件中進行編選,就成了最早的文娛新聞。
后來熟悉這一套工作后,我覺得不滿足,因為完全沒有原創(chuàng)新聞啊,于是我就利用編版外的時間開始參與采寫工作,聯(lián)系當?shù)氐母鞣N文藝機關團體。沒有人給我聯(lián)系方式,我就打電話去114查,比如廣州芭蕾舞團、話劇團之類,然后再一個個追問負責與媒體聯(lián)系的部門聯(lián)系人是誰電話多少,就是用這種非?!坝薇俊钡姆绞浇⒘宋译娫挶旧系牡谝慌柎a,然后慢慢有人邀請我參加活動了,我也認識了其他記者朋友,慢慢地關系就多起來,可以不用打114而直接找朋友問電話了。
在文娛新聞版做了幾年編輯,那時南都剛好要搞采編分離改革,不允許既采又編,要專業(yè)化分工。我當時就為了不用坐班這個自由選擇了當記者。
張&劉:那你當上娛樂記者后,第一步工作是做什么呢?
謝曉:就像你之前說的,第一步確實就是必須先建立電話簿,這成了我最早兩年當記者時的重點工作。最先我選擇的是跑電視條線,相對來說,地方電視臺宣傳人員是容易聯(lián)系上的,不至于完全手足無措,之后通過電視臺拍劇我又認識了一些業(yè)內的人,在探班采訪時又認識到一些明星。如此類推,這個關系網(wǎng)就越來越廣,跑完兩年電視,我感覺當時最紅的劇最紅的演員基本都采訪過了,于是向領導提出想跑下電影線。
雖然這時仍在同時開拓關系積累人脈資源,但已不至于是個難題了??上攵?,這個本里的電話號碼越來越多,我后來又抄了一本,進行分類,按照音樂、電視、電影、演出等類別,很有一種集郵的樂趣。我到現(xiàn)在還保存著這兩本電話錄,上面記滿了各種電話,也記錄了我初初入行時的艱辛與努力。記得當年有個新分配到南方報的文化線大學生跟我說:“如果哪天你不跑記者了,能否把這個本送我呀!”多少年后的今天,我們已不用電話本了,都直接錄入到電腦文檔里,但積累電話的方式卻大同小異。一位新人行的記者,沒有一定的人脈關系,很難大展拳腳。
張&劉: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非常普及,你是否也會采用在線方式來跟明星保持聯(lián)系?
謝曉:當然有。今天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往往在微博上或百度上查一下,就能聯(lián)系上對方,所以沒有當初那么艱難了,但問題是光有電話號碼也不一定能有大作為。就像現(xiàn)在很多人找我要明星的聯(lián)系方式,我毫不猶豫地就給了,因為如果你作為一個陌生人去打這個電話,與我去打這個電話,效果是完全兩樣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不認識章子怡或趙薇的人,即便偶爾弄著了她們的電話,你也不敢打,即便打通了也一定被她們掛斷或不接。一般大明星都不輕易接陌生來電的。所以對陌生人來說,這些號碼都是沒有生命力、沒有被“激活”的。
今天的門檻不在于擁有電話號碼了,這個實在太基礎了,門檻在于你跟這些號碼的人熟不熟?你是與經(jīng)紀人熟還是助理熟還是與本人熟?你有沒進入這些人的微信朋友圈?這才能基本說明你與他的關系深淺。你得把這個電話本“激活”才行。
張&劉:那你最初是怎樣“激活”這個電話本的呢?
謝曉:首先你就想象明星也是普通人,你平時是怎樣拿到一個初見面朋友電話后繼續(xù)與他發(fā)展友情關系的呢?那么同樣搬到娛樂圈使用就行了。借助我們的工作機會,通過每一次的采訪、稿件呈現(xiàn),電話回訪等幾個步驟后,基本第一輪下來能讓對方記住你的名字。因為以前我們報社創(chuàng)刊期間很少外派出差,基本只能等著人家請,所以更多時間都是抱著電話本聯(lián)絡。
我每天的工作就像熱線電話接線員,同事們笑我一上班就開始“褒電話粥”,一般上午循著電話本上的號碼一個個打過去,把對方當朋友似地聊聊天問候一下,打完一輪電話下來,總能發(fā)現(xiàn)點新事,下午就開始寫稿。長年下來,確實就與各大公司宣傳部門成了朋友,他們有時有意無意地爆點料給你,那時的獨家新聞就這么誕生了。當然明星肯定比宣傳難攀關系吧,但基本原理都一樣。它不取決于人的能力,只取決于你想攻克的欲望有多強。
對于明星來說,很多時候并不太了解你的情況,所以你需要先借助他身邊的人推薦你,這樣你才有與他本人見面并展現(xiàn)自己才華的機會,如果你能抓住這個機會發(fā)揮不錯,讓他對你印象深刻,你就有希望成為他的朋友了。再如果,之后刊發(fā)的稿件水平也能獲得明星本人的高度認可,你的媒體平臺也還不錯的話,明星會有強烈意愿與你結交的。
張&劉:記者如何培養(yǎng)自己“毒”而“辣”的觀察眼光?
謝曉:大量積累專業(yè)知識,不僅是來自書本,更要來自與業(yè)內人士的聊天學習,多看作品,多學習別人怎么鑒賞,帶著自己的疑問去與相關人物采訪,這樣一次次下來,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此乃第一步;有了自己的觀點后怎么使它有特點、穩(wěn)準狠,還需要時間積淀,在看待事物時多思考幾個深層的問題,在看其它媒體報道時多想想如何與他們相區(qū)別,每一次都爭取能做得與別不同,但必須政治正確。
只有當你成了業(yè)內行家后,不用刻意,你提出的觀點也一定會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