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物物有美、美美與共的生態(tài)美學視野,分析了西方傳統(tǒng)美學“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缺失,明確提出并論述了“動物美”的思想觀點,認為應在新的美學視野下對這一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關(guān)鍵詞:生態(tài)美;適性美;快感美;動物美;人類美
B83
一、傳統(tǒng)動物美論的缺失及新美學視野的觀照
“動物美”是美學史上的一個古老話題,也是一直爭論不休的疑難話題。美為“人”而存在,只有“人”才有審美能力,這是西方美學的一個傳統(tǒng)觀念。即便說起動物的美,西方美學也是站在“人”的立場來加以衡量的。比如博克分析說:“天鵝是眾所公認的一種美麗的鳥,它的頸部就比它身體其余部分長,而它的尾巴卻非常短……但是……孔雀的頸部是比較短的,而它的尾巴卻比頸部和身體其余部分加在一起還要長。有多少種鳥都和這些標準以及你所規(guī)定的其他任何一個標準有著極大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而且往往正相反的比例!然而其中許多種鳥都是非常美的?!盵1]41這里說的“眾所公認”的天鵝、孔雀等鳥雀的美,都是人類認可的美。黑格爾認為:自然美是自然物本身無法意識到的;“自然美的頂峰是動物的生命”,[2]170動物美作為自然美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是自然美中發(fā)展得最為充分的“頂峰”,但這種美仍然為人類的主觀意識而美,是契合人類喜好、讓人感受愉快的美,而不是無“自我意識”的動物本身能夠感受的,也不是動物有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2]170如果有誰認為動物有自己的美,動物也有審美力,也能感受、欣賞自己的美,就會被視為缺乏美學常識,乃至遭到嘲笑。直到當代,尼采還在說:“沒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這一簡單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學,它是美學的第一真理?!薄霸诿乐校税炎约簶錇橥暾某叨?;在精選的場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薄叭讼嘈攀澜绫旧沓涑庵?,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人把世界人化了,僅此而已。”[3]322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李澤厚也認為:“美的存在離不開人的存在。”[4]470這成為中國當代美學界的主流觀點。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推敲一下有關(guān)這種觀點的論述,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邏輯漏洞或人類中心主義缺失。比如一方面說“美是視聽覺快感”、“美是生活”、“美是典型”、“美是主客觀的合一”,另一方面卻否認動物有美,其實動物也有自己的“視聽覺快感”、也有自己的“生活”、“典型”和“主客觀的合一”的美,可見這在邏輯上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又如說美是“令人愉快的對象”、是人的“社會實踐”、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由此推導美只能屬“人”所有,這在邏輯上固然沒有問題,但存在著明顯的人類中心主義毛病,導致對動物乃至其他自然物的濫殺濫伐,與物物有美、美美與共的生態(tài)美學觀顯然相悖。另有一些堅持“動物有美”的論者竭力說明動物具有人所認可的美,而不是動物自己認可的美,流于簡單化和庸俗化??傊?,在美是否僅為“人”而存在、是否僅是“人”的專利、動物是否有自己的美和審美力這樣的問題上,我們必須破除成見,以新的美學視野對此重新加以反思,作出邏輯自洽的新的解釋。
這個新美學視野是什么呢?就是物物有美、美美與共的生態(tài)美學觀。物物因何而各有其美呢?就是因順應、適合自己的生命本性而美,這就叫“適性為美”[5]。這“美”意味著什么呢?就是快適的對象?!胺彩且谎垡姷骄褪谷擞淇斓臇|西才叫做美的”[6]66?!懊乐皇钱a(chǎn)生快樂的一個形相,正如丑是傳來痛苦的物體部分的結(jié)構(gòu)一樣?!盵7]334“當任何對象具有使它的所有者發(fā)生快樂的傾向時,它總是被認為美的;正像凡有產(chǎn)生痛苦的傾向的任何對象是不愉快的、丑陋的一樣。”[7]618無機的自然物、有機的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本性,但它們沒有感覺器官,其順應自我生命本性的形態(tài)美自己無法感受,只能為人類存在,因為只有人類才能夠設(shè)身處地的為它們著想,欣賞它們,并按它們的規(guī)律去進行能動創(chuàng)造。正如馬克思所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nèi)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物體。”[8]50而具有感覺器官的動物包括人類則能感受自身的適性之美。對于有感覺器官的動物生命體而言,不僅自適己性為美,而且客觀外物如果適合自己的生命本性,也會感到是一種美的對象。既然人類用“美”指稱契合自己生命本性的快感對象[9],那么,動物也有自己的“快感對象”,按同樣的邏輯,動物也有自己的“美”。“美”作為“快感對象”,并不是人的專利,而是相對于一切具有感覺機能的動物體而存在的。換句話說,“美”不只是人的快感的對象,而應是所有動物的快感對象。如此看來,“動物美”及動物的審美力的存在就具有了難以否認的合法性。
二、人與其他動物喜好的美之異同
生物學的實驗分析表明,快感是動物生命體達到平衡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的情感反應。動物生命體追求健康成長,產(chǎn)生快感的外界對象自然成為動物追逐的目標。客觀外物所以成為主體的快感對象,源于對象契合主體的生命本性及其結(jié)構(gòu)閾值。處于地球的同質(zhì)環(huán)境中,不同物種的動物感官的結(jié)構(gòu)閾值可能存在交叉重合狀態(tài),這就決定了不同物種的動物體可能具有共同的愉快對象、共同認可的美。人類與其它動物共同認可的美只能發(fā)生在引起感官快感的形式美、官能美領(lǐng)域,而不可能發(fā)生在引起中樞快感的內(nèi)涵美、精神美領(lǐng)域。比如人類喜歡的許多美食,恰好也是不少動物感到津津有味的;動物界鐘愛的許多美飾、美聲,恰恰也是人類所欣賞的;“牛聽音樂能多出奶,孔雀聽音樂能開屏”[4]475,也是這種共同美的表征。但如果據(jù)此以為人類與其他動物喜愛的美是完全一樣的,就以偏概全了。王充《論衡·感虛篇》指出:“傳書曰:‘匏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蜓裕骸畮煏绻摹肚褰恰?,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于天?!渡袝吩唬骸畵羰允?,百獸率舞。此雖奇怪,然尚可信。何則?鳥獸好悲聲,耳與人耳同也。禽獸見人欲食,亦欲食之;聞人之樂,何為不樂? 然而魚聽仰秣、玄鶴延頸、百獸率舞,蓋且其實?!蓖醭湔J為動物也能感受美,這是值得肯定的;又指出禽獸能夠樂人所樂,這也符合部分事實。但他認為禽獸“耳與人耳同”,動物感受的美與人感受的美是完全一樣的,則經(jīng)不起事實檢驗。人與其他動物的物種本性和生理結(jié)構(gòu)不盡相同,不同動物之間的物種本性和生理結(jié)構(gòu)不盡相同,所以不同動物所喜愛的美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人類與其他動物喜愛的美也是如此。比如人的眼睛和耳朵能夠看到、聽到的是一定波長、頻率之間的光波與音波,而貓卻能看到人所看不到的,蝙蝠卻能聽到人所聽不到的,貓、蝙蝠的視、聽覺愉快對象肯定與人不一樣。狗啃肉骨頭搖頭擺尾,熊貓吃堅硬的竹子其樂無窮,但人如果咬骨頭、竹子就會磣牙;鴨鉆陰溝覓食臭魚爛蝦津津有味,人看了就嘔吐,吃了就生病。對于個中道理,莊子早已指出:“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螂蛆甘帶,鴟鴉耆(嗜)鼠。”[10]人類喜歡吃蔬菜和葷菜,麋鹿喜歡吃草,蜈蚣喜歡吃蛇,貓頭鷹和烏鴉嗜好吃老鼠。不同的物種喜愛的美味是不一樣的?!懊珛喳惣В酥酪?,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盵10]“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鳥聞之而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率聞之,相與還而觀之?!盵11]他還講了則寓言故事,說明鳥性與人性不同,喜好的美食美聲美居也不同,如果把人類以為美的東西強加到鳥類身上,就會產(chǎn)生悲劇后果:“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11]北齊劉晝進一步闡釋說:“鳥獸與人受性既殊,形質(zhì)亦異,所居隔絕,嗜好不同,未足怪也?!盵12]“累榭洞房,珠簾玉扆,人之所悅也,鳥入而憂;聳石巉巖,輪菌糾結(jié),猨狖之所便也,人上而慄;《五韺》《六音巠 》,《咸池》《簫韶》,人之所樂也,獸聞而振;懸瀨碧潭,波瀾洶涌,魚龍之所安也,人入而畏?!盵12]美國學者安吉爾所著《野獸之美》以大量的事實證明動物有它們的美,這些美有的能為人所接受,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有的則不能為人類所認可,但不能否認對動物自身而言是美的。[13]在這里,人類千萬不能以自己的喜好為中心,無視其他動物認可的美,甚至自以為是地踐踏其他動物認可的美。
三、從達爾文到普列漢諾夫:西方美學關(guān)于“動物美”的分析
西方美學史在動物有自己的美這個問題上,18世紀英國的哈奇生和法國的伏爾泰較早有所涉及。哈奇生說:“我們既然不知道在動物中有多少不同種類的感官,我們就不能斷定自然中有任何一種形式之中沒有美,因為對于旁的動物的感覺力,它也可能產(chǎn)生快感?!盵14]100伏爾泰曾假設(shè)站在動物的角度揣度說:“如果您問一個雄癩蛤?。好朗鞘裁??它會回答說,美就是他的雌癩蛤蟆,兩只大圓眼睛從小腦袋里突出來,頸部寬大而平滑,黃肚皮,褐色脊背?!盵14]125而對這個問題作出豐富而深刻論析的是19世紀初的生物學家達爾文。
達爾文指出,美是“人”以及其他“低等動物”的視聽覺快感對象:“人和低等動物的感官的組成似乎有這樣一種性質(zhì),使鮮艷的顏色、某些形態(tài)或式樣、以及和諧而又節(jié)奏的聲音可以提供愉快而被稱為美?!盵15]880動物具有對“色彩”、“形狀”、“聲音”的“美感”或“審美觀念”:“美感——這種感覺曾經(jīng)被宣傳為人類專有的特點,但是,如果我們記得某些鳥類的雄鳥在雌鳥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鮮艷的色彩,而其他沒有美麗羽毛的鳥類就不這樣賣弄風情,那末當然,我們就不會懷疑雌鳥是欣賞雄鳥的美麗了……非常喜歡以色彩鮮艷的東西裝飾自己玩耍地方的集會鳥,以及以同樣的方式裝飾自己窩巢的某些蜂鳥,都明顯地證明它們是有美的概念的。至于鳥類的啼聲,也可以這樣說。交尾期間雄鳥的優(yōu)美的歌聲,無疑地是雌鳥所喜歡的。假如雌鳥不能夠欣賞雄鳥的鮮艷的色彩、美麗以及悅耳的聲音,那末雄鳥使用這些特性來誘惑雌鳥的一切努力和勞碌就會消失,而這顯然是不可設(shè)想的?!盵16]146“審美觀念——有人宣稱過,審美的觀念是人所獨具的。我在這里用到這個詞,指的是某些顏色、形態(tài)、聲音,或簡稱色、相、聲所提供的愉快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應該不算不合理的被稱為美感;但在有文化熏陶的人,這種感覺是同復雜的意識與一串串的思想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我們看到一只雄鳥在雌鳥面前展開他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唯恐有所遺漏的時候,而同時,在不具備這些色相的其他鳥類便不進行這一類表演,我們實在無法懷疑,這一種的雌鳥是對雄鳥的美好有所心領(lǐng)神會的。世界各地的婦女都喜歡用鳥羽來裝點自己,則此種鳥羽之美和足以供裝飾之用也是不容爭論的。我們在下文還將看到,各種蜂鳥(humming-bird)的巢,各種涼棚鳥(bower-bird)的閑游小徑都用各種顏色的物品點綴得花花綠綠,頗為雅致;而這也說明它們這樣做決不是徒然的,而是從觀覽中可以得到一些快感的?!瓕τ趶囊曈X和聽覺方面所取得的這類快感,無論我們能不能提出任何理由來加以說明,事實是擺著的,就是,人和許多低等動物對同樣的一些顏色、同樣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態(tài)、同樣一些聲音,都同樣地有愉快的感受?!盵17]135
動物對美色、美聲的展示與欣賞,集中出現(xiàn)在求偶季節(jié)。雄性動物向異性顯示、炫耀色相音聲之美,而異性也懂得接受,這說明動物是有審美力的:“就絕大多數(shù)的動物而論,這種對美的鑒賞,就我們見識所及,只限于對異性的吸引這一方面的作用,而不及其它。在聲音一方面,許多鳥種的雄鳥在戀愛季節(jié)里所傾倒出來的甜美的音調(diào)也肯定受到雌鳥的贊賞,這方面的例證甚多,亦將見于下文。如果雌鳥全無鑒賞的能力,無從領(lǐng)悟雄鳥的美色、盛裝、清音、雅曲,則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費的實際的勞動與感情上的緊張豈不成為無的放矢,盡付東流?而這是無論如何難于承認的?!盵17]136“許多種鳥的雄性之間的最劇烈競爭是用歌唱去引誘雌鳥。圭亞那的巖鶇、極樂鳥以及其他一些鳥類,聚集在一處,雄鳥一個個地把美麗的羽毛極其精心地展開,并且用最好的風度顯示出來;它們還在雌鳥面前做出奇形怪狀,而雌鳥作為觀察者站在旁邊,最后選擇最有吸引力的做配偶……我實在沒有充分的理由來懷疑雌鳥依照它們的審美標準,在成千上萬的世代中,選擇鳴聲最好的或最美的雄鳥,由此而產(chǎn)生了顯著的效果?!盵18]104由于性的原因,動物之間種種美的“表演”和“欣賞”主要出現(xiàn)于繁育時節(jié)。比如有些鳥類,“一到春天,他們的任務是,找個顯著的地點止息下來,把愛情的全部曲調(diào)毫不保留地全部傾倒出來,而雌鳥呢,從本能上就懂得這副曲調(diào),一經(jīng)聽到,就趕到這場合來,進行她們配對偶的選擇?!盵15]567一種叫比百眼雉的公雉有一身構(gòu)圖非常精美的羽毛,“一到求愛的季節(jié),公雉確乎把它們抬出來賣弄一番……等到求愛季節(jié)一過,這一套卻又全都收拾了起來?!盵15]935某些雄鳥用來媚惑異性的種種生理結(jié)構(gòu),會在繁殖季節(jié)發(fā)展起來,但“如果公的經(jīng)過閹割,這些結(jié)構(gòu)就會消退,或終身不會出現(xiàn)?!盵15]931
達爾文還以那些通過鳥獸吞食排泄的方式將種子散布開來的植物其果實往往都是顏色十分艷麗的事實來說明,果實色彩的艷麗是鳥獸審美力選擇的結(jié)果:“花是自然界的最美的產(chǎn)物,因為有綠葉的襯托,更顯得鮮明美艷而易于招引昆蟲。我做出這個結(jié)論,是由于看到一個不變的規(guī)律,就是凡風媒花從來沒有鮮艷的花冠。有幾種植物經(jīng)常生有兩種花:一種是開放而具有色彩的,以招引昆蟲;另一種卻是閉合而沒有色彩,也不分泌花蜜,從不被昆蟲所訪問。所以我們可以斷言,如果在地球上不曾有昆蟲的發(fā)展,植物便不會生有美麗的花朵,而只開不美麗的花,如我們在樅、橡、胡桃、榛、茅草、菠菜、酸模、蕁麻等所看到的那樣,它們?nèi)囷L媒而受精。同樣的論點也可以應用在果實方面。成熟的草莓或櫻桃,既可悅目又極適口。衛(wèi)矛的華麗顏色的果實和冬青樹的赤紅色漿果,都很美麗,這是任何人所承認的。但是這種美,是供招引鳥獸的吞食,以便種子借糞便排泄而得散布。凡種子外面有果實包裹的(即生在肉質(zhì)的柔軟的瓤囊里),而且果實又是色彩鮮艷或黑白分明的,總是這樣散布的?!盵18]125
達爾文還批判了“生物是為了使人喜歡才被創(chuàng)造得美觀”的傳統(tǒng)信念[18]219,提醒人們注意:動物快感所追求的視聽覺形式美雖然與人類有相同之處,也能被人類欣賞,但卻不是為取悅?cè)祟?,而是為了取悅自身的異性而產(chǎn)生的:“大多數(shù)的雄性動物,如一切最美麗的鳥類,某些魚類、爬行類和哺乳類,以及許多華麗彩色的蝴蝶,都是為著美而變得美的;但這是……由于比較美的雄性曾經(jīng)繼續(xù)被選中,而不是為了取悅于人。鳥類的鳴聲也是這樣?!盵18]220與此同時,達爾文指出:動物對美的快感與人類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切動物都具有美感,雖然它們贊美極不相同的東西”[19]5。人類能夠欣賞的美色美聲,動物未必都能欣賞:“顯而易見的是,夜間天宇澄清之美、山川風景之美、典雅的音樂之美,動物是沒有能力加以欣賞的;不過這種高度鑒賞能力是通過了文化才取得的,而和種種復雜的聯(lián)想作用有著依存的關(guān)系,甚至是建立在這種種意識之上的。”[17]137
不過,當達爾文很“有把握地”斷言“我們和下等動物所喜歡的顏色和聲音是同樣的”[19]148,“人的審美觀念,至少就女性而言,在性質(zhì)上和其他動物的并沒有特殊之處”[17]137,甚至說“從大多數(shù)野蠻人所喜歡的令人討厭的裝飾和同樣令人討厭的音樂判斷起來,可以說他們的美的概念較之某種下等動物,例如鳥類,是更不發(fā)達的”[16]148,則不僅主觀武斷,而且自相矛盾了。
盡管如此,達爾文通過生物學的實證研究,揭示了動物也具有對于人類認可的視聽覺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審美力并不是“人類專有的特點”,動物具有迎合自己物種異性快感的美,而不是迎合人類快感的美,確是令人耳目一新、極富啟示意義的,值得給予充分肯定和重視。
達爾文的這些研究意義非凡,但囿于“美為人而存在”、“美感是人特有的感覺”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響應者寥寥。19世紀后期,尼采一方面說:“‘全部美學的基礎(chǔ)是這個‘一般原理:審美價值立足于生物學價值,審美滿足即生物學滿足”,“審美狀態(tài)僅僅出現(xiàn)在那些能使肉體的活力橫溢的天性之中,永遠是在肉體的活力里面”[20]146,“動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這些極其精妙的細微差別的混合就是審美狀態(tài)”[2]11,“美屬于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學價值的一般范疇之列”[2]352,這實際上肯定了動物有自己的美。但傳統(tǒng)的美學觀念還是讓他不顧自相矛盾,得出了相反的結(jié)論:“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樹立為完美的尺度”;“他在美中崇拜自己”;“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其實人自己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型”[2]322。20世紀初俄國學者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慧眼獨具地大段引述、介紹了達爾文關(guān)于動物有美的論斷。他肯定:達爾文“證明美感在動物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1]8“達爾文所引證的事實證明了:下等動物象人一樣是能夠體驗審美的快感的;我們的審美趣味有時候是跟下等動物的趣味一致的。” [21]9普列漢諾夫本人也承認:“人們以及許多動物,都具有美的感覺,這就是說,他們都具有在一定事物或想象的影響下體驗一種特殊的(‘審美)的快感的能力。” [21]16
四、從周鈞韜到汪濟生:新時期中國學者關(guān)于動物美的論述
新中國成立初期,達爾文的進化論著作和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翻譯到我國并廣泛傳播;但受傳統(tǒng)的西方美學信條和“美離不開人類實踐”主流觀點的制約,在50年代末的美學大討論和后來出版的若干美學原理教材、美學理論專著中,達爾文“動物有自己的美和審美力”的論述幾乎從不被涉及。80年代初期,伴隨著思想解放,美學界迎來了春回大地的復蘇和自由論辯的春風。在周鈞韜撰寫的一本名叫《美與生活》的普及性美學讀物中,羅列了許多動物“愛美”的有趣現(xiàn)象。他寫道:“昆蟲,一般來講雄的比雌的長得漂亮,魚類、鳥類也是這樣。我們常見的野雞、孔雀,還有赤鯉魚,雄的比雌的漂亮得多。有的動物還有許多特殊的‘美的裝飾,如肉冠、肉垂、肉瘤、角、長羽等。到了求偶時期,這些美飾會大放異彩。孔雀的開屏艷麗無比,赤鯉魚的光斑和光線斑斕迷離,火雞和西班牙斗雞的朱冠光彩奪人,角眼雉的藍色肉垂鼓脹起來,猶如晶瑩的寶石一般。這些美飾,突出于身體的一個部位,于爭斗是不利的,甚至會因此而導致敗亡。鹿的枝角和某些羚羊的角,雖然原為攻擊或防御的武器,但如英格蘭有一種鹿,其角的分叉竟有十二個之多,于爭斗是極為不利的。在長期的生物進化中,這些東西并未退化,可見另有他用,‘裝飾是不是也是一種用處呢?”“還有些動物不僅有美的裝飾,還有跳舞、唱歌等審美活動。百靈鳥、畫眉、鯨魚的‘歌喉是那么迷人??茖W家曾對鯨魚跟蹤六個月,作了大量的水下錄音和攝影,發(fā)現(xiàn)鯨魚的歌聲優(yōu)美曲折,渾厚,有時微帶尖細。一八五六年,航海家諾特霍夫在描述船艙下一條鯨魚的歌聲時說:‘它像一個人那樣,唱著一種扣人心弦的,憂郁的曲調(diào),并不時夾著汩汩的高音。一九七七年,美國向銀河系發(fā)射的‘航程一號、‘航程二號宇宙飛船里,裝有一張能保存十億年的唱片。唱片的最后部分就是一段鯨魚的歌。……如果說鯨魚是‘天才的歌手的話,那么龍蝦就是‘杰出的舞蹈家了。跳舞是雄龍蝦向雌類求婚的方式,其過程是:雄龍蝦緩緩地從雌龍蝦的背后爬到前面,按‘8字形來回跳舞,大約重復進行十五分鐘,然后交配?!盵22]55周氏承認動物界有“愛美”的現(xiàn)象,是難能可貴的。然而,他所說的動物喜愛的美是從“扣人心弦”、使人愉快的人本主義立場出發(fā)的,這就使得他最終又自相矛盾、違背事實地得出結(jié)論:“美只存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之中,離開人類社會,在動物界……都無所謂美。美是對人而言,對人而存在的?!北憩F(xiàn)了對“美是人的專利”的傳統(tǒng)觀念的恪守。
值得關(guān)注的是80年代后期汪濟生出版的《系統(tǒng)進化論美學觀》一書。該書不僅對達爾文的動物美感論作了詳細的引述和足夠的肯定,而且從自己試圖建構(gòu)的美學體系出發(fā)作了有益的揚棄和深刻的發(fā)展。汪濟生開宗明義:“美是動物體的生命運動和客觀世界取得協(xié)調(diào)的感覺標志?!盵23]3“美的出現(xiàn),總是由生命體來判斷的。美的事物,總是引起生命體的自動趨向。美的出現(xiàn),總是以生命體的肯定的情感、情緒的自動出現(xiàn)為準?!薄斑@里的‘生命體,包括一切動物,也包括人?!盵23]5五覺快感都是美[23]2,它們對整個動物生命體而存在。比如視覺美:“動物機體部的基本需求中,食欲是幾乎首當其沖的,而我們就可以在動物求食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視覺美感活動的基本形態(tài)?!x媒花植物當然首先是以它能為昆蟲提供食物而吸引昆蟲的,可是為什么蟲媒花又會越發(fā)展越美麗……呢?原因看來……就是:昆蟲在尋找到食物時,不但先注意花的可食性,而且還像一位被富貴生活嬌寵壞了的紳士一樣,要選擇那些對視覺也有愉悅美感的食物。這樣,在這些‘昆蟲鑒賞家,‘蜂蝶審美專家的挑剔之下,這場自然選擇運動,使那些更美麗的蟲媒花植物博得青睞,獲得授粉的優(yōu)勢,繁衍不絕;而那些比較不美麗的蟲媒花植物便受冷落,縮小了傳種接代的規(guī)?!裕覀冋f,自然界色彩繽紛奪目的異卉奇葩,是昆蟲動物鑒賞家們辛勤勞動的成果,又是它們非凡審美趣味的證明?!盵23]196“在動物體機體部的基本需求中,性欲幾乎是僅次于食欲的。而我們也可以在動物性欲滿足過程中,找到漸漸滲透進去的視覺審美活動的形態(tài)。按一般的概念來說,性活動,只要活動雙方具有性生理機構(gòu)不同的條件就可以了。可是情況并不如此。異性雙方,還要從對方的色彩感覺上進行美感的比較和選擇,從而使毛色愈美的鳥獸愈能多獲得繁衍子孫的機會,也愈能保持和發(fā)展美麗的性狀……所以,我們可以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千奇百異的美麗鳥獸,在某種意義上,是鳥獸經(jīng)自己審美鑒賞選擇后的作品?!盵23]197“我們也要指出植物和動物在繁殖中審美選擇活動的不同性質(zhì)。植物,尤其是蟲媒植物,雖然也是在繁殖活動中越來越美麗,但這種美麗卻不是它們自己審美力的結(jié)果,而是動物對它們審美的結(jié)果。動物則不同。動物自身的愈益美麗,卻是它們自身審美能力的證明,只不過它們是通過異性體相互之間的選擇來進行的?!?[23]197“令蜂蝶留念不舍的鮮花,也正是令人類心醉神迷的……人和昆蟲在花這一事物上具有了‘共同美。 ……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說,人類目前所欣賞的美麗的花朵,正是‘昆蟲園丁們以他們的審美鑒賞力首先為人類挑揀篩選出來的。” [23]195作者據(jù)此批評傳統(tǒng)觀念:“如此看來,大自然中植物的萬紫千紅,動物界的五光十色都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動物界視覺器官的審美趣味。這大概會使美學界那些為人獨尊主義者著急起來了?!?[23]198“今天的許多人們,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美學家,一方面陶醉在自然界的鮮花帶給他們的視覺愉悅之中,一方面又無限地拔高自己的美感的性質(zhì),認為不可和其他昆蟲、動物的美感(其中不少人還干脆認為它們根本就沒有美感——原注)同日而言。這即使不可叫做數(shù)典忘祖,起碼也可說是令人遺憾的?!?[23]195
動物有自己的五覺快感及其認可的美;動物的五覺快感與人的五覺快感可能部分重合;動物的生存、進化的功利過程也可能同時表現(xiàn)為超功利的純快感形式的審美選擇過程,動物愈益美麗是自身審美能力的證明,蟲媒植物越益美麗則不是自己審美力的證明,而是動物對它們審美選擇的結(jié)果。這是汪濟生關(guān)于動物美論發(fā)展中最有價值的地方。不過,他被達爾文所舉的動物與人共同認可的視聽覺美的實例所迷惑,贊同和肯定達爾文“我們和下等動物所喜歡的顏色和聲音是同樣的”的主觀臆斷,認為“達爾文的結(jié)論是自然的:既然鳥認為美的人也認為美,那么其美感標準在這一點上這一方面當然是一樣了”[23]191,忽略了人與動物快感對象之美的更多不同,這是需要小心甄別、警惕的。
肯定動物有契合自己本性的快感對象之美以及對快感對象的審美感受能力,不僅是筆者關(guān)于美是適性的、有價值的快感對象的本質(zhì)新解的邏輯推衍[24],也是當下方興未艾的生態(tài)美學潮流的應有之義。不過,由于研究美學的人文學者本身不是動物學家,無法確知動物的感受和情感,對動物快感對象的美即審美力的有力論證和詳贍論析尚需得到動物學、生物學實證研究的進一步支撐。盡管達爾文、汪濟生等人在這方面作過比較深入的研究,但無論邏輯的自洽性、周密性還是論析的豐富性、精確性,都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提升。今天,當我們突破了“動物沒有自己的美和美感”的傳統(tǒng)概念,理直氣壯地給“動物美”及其美感能力正名之后,必將可以大大促進這方面的研究。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類認可的美發(fā)展得最為充分和豐富,人類研究美的目的是為了美化人類自身的生活,所以美的研究的重點仍然應該放在普遍令人愉快的“人類美”上。
參考文獻:
[1]博克.關(guān)于崇高與美的觀念的根源的哲學探討[M]//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五冊).
[2]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1.
[3]尼采.偶像的黃昏,悲劇的誕生[M].周國平,譯.三聯(lián)書店,1986.
[4]李澤厚.美學四講:第二講[M]//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5]祁志祥.美在適性——關(guān)于“美”的本質(zhì)的全新解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9);道家“適性為美”思想的生態(tài)美學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5).
[6]托馬斯·阿奎那語.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商務印書館,1982.
[7]休謨.人性論(下冊)[M].關(guān)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3.
[8]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
[9]祁志祥.悅情為美、痛苦為丑[J].上海大學學報,2010,(3);“美”的原始語義考察:美是“愉快的對象”或“客觀化的愉快”[J].廣東社會科學,2013,(5).
[10]莊子.莊子·齊物[M].
[11]莊子.莊子·至樂[M].
[12]劉晝.劉子·殊好[M]//傅亞庶.劉子集釋.1974.
[13](美)納塔莉·安吉爾.野獸之美[M].李斯,胡冬霞,譯.時事出版社,1997.
[14]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商務印書館,1982.
[15]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下冊)[M].潘光旦,胡壽文,譯.商務印書館,1983.
[16]達爾文.人類原始及類擇:第一部第一分冊[M].馬君武,譯.商務印書館,1957.
[17]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上冊)[M].潘光旦,胡壽文,譯.商務印書館,1986.
[18]達爾文.物種起源[M].周建人,葉篤莊,方宗熙,譯.葉篤莊修訂.商務印書館,2009.
[19]達爾文.人類原始及類擇:第一部第二分冊[M].馬君武,譯.商務印書館,1957.
[20]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1](俄)普列漢諾夫.藝術(shù)論——沒有地址的信[M].曹葆華,譯.三聯(lián)書店,1973.
[22]周鈞韜.美與生活[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23]汪濟生.系統(tǒng)論進化論美學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4]祁志祥.論美是普遍愉快的對象[J].學術(shù)月刊,1998,(1);美的特殊語義:美是有價值的五官快感對象和心靈愉悅對象[J].學習與探索,2013,(9).
作者簡介:祁志祥,文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新聞傳播與中文系教授,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