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中途變卦或許是一種荒誕,但絕不構(gòu)成壞人壞事。既然學生不是壞人,那就沒有必要通報批評。
量中華之物力,創(chuàng)兩校之輝煌。到過北大、清華的朋友,大多會有這種感覺,兩校有錢,平地起樓,有世界一流的校舍,國內(nèi)其他高校的師生看了羨慕不已,其他國家高校的師生也羨慕不已。
北大法學院就很漂亮,樓內(nèi)過道的墻壁上還有木質(zhì)貼板,但樓道的墻上也張貼各種廣告和告示——與國內(nèi)其他兄弟院校一樣。其中有一張是批評學生的通報。受批評的學生報名參加國外大學的交換項目,但中途變卦退出。通報特別注明,這些學生是自愿報名參加項目,經(jīng)北大法學院批準,對方院校已經(jīng)接受,但這些學生因自己的原因退出。
院方可能確有苦衷:交換生中途變卦,候補的同學就無法及時補上。通報沒有說明,是否有候補同學措手不及。但即便沒有候補同學,臨時變卦也會給對方院校造成不便??蓳Q一個角度說,即便給候補同學造成不便,即便給對方學校造成不便,也并不成為通報批評的理由。北大法學院通報批評的不是一兩個同學,而是好幾位。那么,這些同學為什么中途退出?會不會是為了給父母省錢?按照國際慣例,交換生不用交學費,但生活費自理,而北大同學去的是發(fā)達國家,生活費用高于中國。如果是出于孝心中途退出,那么不僅不應當受批評,反而應當受表揚。北大前任校長就鼓吹孝道,而且身體力行,省親時跪倒在老母膝下,又哭又唱,在網(wǎng)上引來圍觀,一時傳為美談,起到了轟動效應。但退出校際交流出于孝心的可能性不大:北大法學院不可能同時出好幾位孝子。北大建校一百多年,只有一位校長向老母哭拜,而且做戲的成分很大:親情最忌向世人展覽。學生中途退出,應該是嫌對方學校的名氣不夠大:對方學校都是二、三流大學,沒有世界一流名校。由此看來,校際交換還是要講究門當戶對。如果不是門當戶對,難免會有學生中途退出。與其對學生求全責備,不如院方調(diào)整交流的合作對象。反過來說,那些外國大學太好虛名:既然北大學生不愿交換,為什么還要死皮賴臉地與北大法學院互換學生呢?這就是圖慕虛名,想要高攀。
我也注意到,通報上只寫學生的姓和學號,沒有學生名字,如果只看通報,校外和院外的人并不知道這些學生到底是誰。院內(nèi)同學也不一定知道到底是誰,但同班同學應當知道。院方似乎有所保留,但還是要羞辱這些學生,否則就不會張貼通報。
“池淺王八多,廟小妖風大?!边@幅對聯(lián)出自北大,說的也是北大。對聯(lián)很生動,但太過惡毒!北大只不過是與其他地方一樣,也是一個充滿荒謬和荒誕的地方:人生就是充滿荒謬和荒誕。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勸慰過讀者和自己:“我們常在生活中扮演可笑的角色。對此盡可不必過于報怨:演喜劇是個光榮職業(yè)。演得好,世人至少可以領略到一種風格;演得不好,那也無妨。我們只不過是戲沒有演好,我們并不是壞人?!笔堑模覀儾皇菈娜?。學生中途變卦或許是一種荒誕,但絕不構(gòu)成壞人壞事。既然學生不是壞人,那就沒有必要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