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鳴
孩子的不良癖好的形成固然與其性格有一定的關系,但這些行為往往是由于家長對孩子關愛不夠或者采用了錯誤的教養(yǎng)方式,導致孩子的心理未能獲得滿足造成的。孩子在焦慮、恐懼、孤獨時,常常會以不良行為暫時緩解自己的壓力,獲得安慰。
咬指甲、厭食、拔頭發(fā)、小偷小摸等,孩子“小怪癖”行為的背后很可能隱藏著心理問題。因為孩子在情緒壓抑和痛苦時,找不到正確的方式和渠道來發(fā)泄,就會用不良的行為來代替。以下是兩位初中生病例,以此提醒家長在生活中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個案一:小敏媽媽的講述
“以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沒想到她的心里這么痛苦。我真后悔沒給孩子多一點關心?!毙∶魦寢寽I眼婆娑地向心理咨詢師檢討自己,她希望心理咨詢師能幫助女兒糾正自殘行為。
小敏,今年上初二,是家中的長女,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小敏從小就非常乖巧懂事,在家里能幫媽媽帶弟弟;在班級里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幾乎沒有什么事情讓父母操心的??勺詮睦蠋煹囊粋€來電之后,媽媽才感覺到小敏的不對勁。
那天,班主任來電,說小敏手傷了,已送醫(yī)院縫合。媽媽趕到醫(yī)院,看到小敏手臂縫了十幾針,很是心疼。一問才知道是小敏自己弄傷的。原來小敏的同桌丟了筆,懷疑是她拿的,她怎么解釋也沒用,旁邊的同學還跟著起哄。小敏越說越氣,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居然抓起桌子上的美工刀,用力地劃向自己的手臂……
媽媽知道事情的原委后,罵小敏太傻。小敏則情緒激動,不停地哭著、抱怨著從小到大所受的委屈。此時,媽媽才意識到自己平時不經(jīng)意的話語和行為對小敏帶來了這么大的傷害?;叵脒@兩年,小敏的手臂上常有新舊不一的傷口,每次問她都說是不小心弄的。
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得知,小敏自從有了弟弟之后,媽媽對她就不那么上心了。小敏覺得,在爸媽眼里,弟弟永遠比自己重要。
有一次,弟弟獨自一人跑到二樓,搬了一張小凳子趴在窗戶上玩。小敏看見了,趕緊把弟弟抱下來。這一幕被爸爸看見了,爸爸劈頭蓋臉地把她罵了一頓。凡是弟弟有個磕碰傷什么的,爸媽總是數(shù)落小敏的不是。
小敏努力去“討好”父母以及身邊的人,可結果總是事與愿違,她越來越懷疑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小敏難過時,只能一個人躲起來哭。一次,她在心情很差時,不小心被玻璃劃破了手,發(fā)現(xiàn)一點都不疼,甚至心里那股憋屈的感受緩解了。“看著殷紅的鮮血從胳膊上緩緩流出來,我感到很過癮。似乎煩惱也隨之流出體外。”之后,她常常傷害自己來平衡內(nèi)心的痛苦。
心理咨詢師表示,小敏的個性內(nèi)向,自信心不足又缺乏安全感,也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各種情緒,最后選擇了自殘的方式來發(fā)泄情緒。如果父母多一點關心、多一點贊許,結果可能不會是這樣。
從心理學上分析,一個人的幼年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小敏在這個階段缺少父母的關愛;緊接著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同學關系、學習壓力等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個性上的缺陷逐漸凸顯出來,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了自殘可以“緩解”情緒,這種行為就逐漸固化下來了。
媽媽聽了心理咨詢師的一番話之后,明白了小敏的自殘行為形成與自己有關。為了配合小敏的心理治療,父母也要改變。
個案二:冰冰媽媽的講述
冰冰的前額頭發(fā)越來越少,幾乎沒有劉海,媽媽帶她去皮膚科就診,醫(yī)生仔細檢查后,發(fā)現(xiàn)她不屬于病理性的脫發(fā),建議媽媽帶她去心理科看看。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冰冰一言不發(fā),倒是身旁的媽媽一個勁兒地講話。媽媽說,冰冰是個特別內(nèi)向靦腆的女孩,平時乖巧聽話,沒見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
通過交流,心理咨詢師了解到,冰冰的頭發(fā)不是自然掉的,而是她自己拔下來的。
“你難道不擔心自己變禿嗎?”心理咨詢師問冰冰。“我也愛美?。〉胰滩蛔∫巫约旱念^發(fā),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北椭^,以極小的聲音回答。
冰冰說拔頭發(fā)的行為是從初一開始的。那時,一聽到父母要她住校,心里就特別難受。住進學校,她更加覺得什么都不順,什么都要按老師的時間表來行動,起床遲了,挨罵;吃飯慢了,被催。并且,老師對她們的學習抓得特別緊。冰冰感覺每天都過得很緊張,生怕挨批評。
冰冰的難受無法向人述說時,就會一根一根地拔自己的頭發(fā)。這樣她才感覺心里舒坦。在這短短半年時間,她的前額頭發(fā)幾乎被自己拔光了。同學在背后嘲笑她,她聽到了就更難受、更緊張,頭發(fā)也揪得更多了。說到這里冰冰流下了委屈的淚水。
聽到冰冰的一番話,媽媽也大吃一驚。爸爸媽媽本來想著給冰冰找一個升學率高的學校,又可以住校,學習上也不用家長操心,他們就能安心在外地做生意,沒想到卻讓冰冰吃了這么大的苦頭。
心理咨詢師告訴冰冰媽媽,冰冰過早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給她帶來了分離焦慮的情緒;加上她欠缺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無法面對住校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同時,小升初在學習習慣、課程安排上有非常大的變化,學習壓力明顯增加。這些問題一下子都擺在冰冰眼前,此刻父母不在身邊,學校又沒有好朋友,以致焦慮情緒被轉嫁到拔頭發(fā)上了,頭發(fā)就成了情緒替罪品。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后,一般在家庭支持下,大部分人都能自行適應調(diào)整。但冰冰的父母遠在外地,家庭支持不夠,才導致她出現(xiàn)心理問題。
媽媽聽后,馬上把冰冰接回家去住,不再住校,并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和溫暖,同時堅持做心理咨詢,冰冰逐步改掉了拔頭發(fā)的壞習慣。
專家視點:孩子學習差睡眠差 很可能心理出問題
孩子的不良癖好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孩子的不良癖好的形成固然與其性格有一定的關系,但這些行為往往是由于家長對孩子關愛不夠或者采用了錯誤的教養(yǎng)方式,導致孩子的心理未能獲得滿足造成的。孩子在焦慮、恐懼、孤獨時,常常會以不良行為暫時緩解自己的壓力,獲得安慰。
孩子的不良癖好如何糾正?
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通過心理咨詢或沙盤游戲治療來糾正。但孩子至少需要心理治療5~6次,每周兩次,同時家長也要配合治療,改變原來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如何及早察覺孩子心理問題?
家長可以從孩子的注意力、語言、行為動作、情緒和社會交往等多方面去觀察。在家中,他的某些生活習慣一下子改變;在學校,老師反映孩子上課不集中、學習困難;平時孩子的情緒經(jīng)常不穩(wěn)定或亂發(fā)脾氣;晚上睡眠差,入睡困難或經(jīng)常做噩夢。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以上變化時,應及時帶孩子看心理科,尤其是學習情況變化,往往是孩子心理問題發(fā)出的首要信號。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