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志
許多德國男生都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女方在這方面也沒意見,相愛才是道理,不愛了就分手。
社會的婚戀觀,不只是影響男女的交往,同時也會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和價值觀!
愛情不以結婚為前提,相愛與否才重要
結婚?這太麻煩了!德國的城市人,普遍抱持上述觀念,如非必要,結婚不會是優(yōu)先考慮選項,越來越多人選擇同居,或者干脆單身。
德國人喬納斯和安佳同居超過20年,依照德國的稅務法律,如果兩人注冊結婚,可以省繳不少稅,但每當有熟悉稅務的朋友,向喬納斯提出這個疑問時,他都堅定地說:“我可不能為了省錢而失去自由!”
許多德國男生都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女方在這方面也沒意見,相愛才是道理,不愛了就分手。
在德國,離婚需要付出不少錢,而且手續(xù)相當麻煩,除非女方懷孕,男方就會即刻給對方名份,奉子成婚,讓孩子在法律上得到保障。但是,結婚也不是保障兩人愛情的最佳方式,德國人從小就有“精神比物質(zhì)重要,快樂比金錢更重要”的觀念,雙方感情出現(xiàn)裂痕無法彌補時,不會再拖拖拉拉,會迅速選擇離婚收場。可以這么說,德國人不輕易結婚,婚后如果感情發(fā)生問題,離婚“效率”卻很快。
當然,也有人使用“分而不離”的做法,選擇分居不離婚,避免為離婚付出大筆金錢,干脆用這筆錢和朋友四處游山玩水。托馬斯和安娜就是例子,兩人已分居十多年,而且各自有男女朋友,但就是不辦離婚手續(xù),名義上還是夫妻,事實上是單身貴族。
德國人相愛而不愿結婚的婚戀觀,可從該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公布的結婚率反映出來。
1990年,52萬名德國人愿意以婚姻維持感情,但近兩三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少于40萬人愿意登記結婚。該局數(shù)據(jù)指出,1980年代,只有5%的人同居,如今接近20%的人同居,只有53%的人愿意結婚,另有28%的人選擇單身。
在東方社會,尤其是華人族群中,如果出現(xiàn)上述趨勢,老一輩的人就要嘮叨不停,在單身年輕人耳旁碎碎念,務必讓家里的年輕人趕快娶妻生子,或者早些嫁出去。但對德國人來說,這可不是什么大問題,整個社會的婚戀觀,不是要單身人士結婚,而是希望他們找到可以廝守一生的伴侶,貿(mào)然結婚反而不妥。
不結婚不代表不談戀愛,德國人在中學時期就談戀愛,早戀的中學生不會令學校和家長側目,大人反而是關心孩子結交的朋友是否正派,同時提醒孩子,尤其是女孩,要有適當?shù)谋茉写胧?。對于東方社會相對比較傳統(tǒng)的人來說,這種觀念簡直會讓人大跌眼鏡,而且長大成人不結婚,可能還被冠以不孝、不能傳宗接代的罵名。很顯然,德國人卻不屑這種想法,因為他們堅信愛情不能以結婚為大前提,相愛與否才最重要!
數(shù)年續(xù)約一次,婚姻變得不麻煩?
在國際足球競技場上,運動員和球會簽約,在某個期限內(nèi)為該球會效力,約滿后可選擇續(xù)約或轉(zhuǎn)投其他球會。德國某位離過數(shù)次婚的女議員,一度呼吁該國的婚姻制度使用這種續(xù)約制,她認為此舉可以省去不少麻煩。在她看來,“愛情合約”不管是五年、七年或十年一續(xù),只要沒有感覺,不想困在婚姻內(nèi),婚約到期就到此為止,免去兩人因口角和金錢上的壓力吵翻天。然而,由于德國人開放的婚戀態(tài)度,對她的呼吁沒有太多人表示支持或反對,似乎認為維持現(xiàn)狀不算太壞。
也許德國人相信,反正結婚與否,只是一種選擇,現(xiàn)有婚姻制度依然有可取之處,不急于以“婚姻續(xù)約”方式取而代之。
(編輯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