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利娟
有一位電臺的DJ得了很奇怪的口腔炎,每次在她節(jié)目播出前的三四天,就會突然患上這種口腔炎。口腔炎潰瘍疼痛,在臨近播出的那天就會痛到極點,尤其是反復發(fā)作,把她弄得特別苦惱,只得去求助醫(yī)生。醫(yī)生檢查后說,她這個反復發(fā)作的口腔炎與心理壓力有關。
為何會這樣呢?壓力,究竟是什么呢?
《財富》(中文版)聯(lián)合北京易普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連續(xù)十年開展了全國性高級經(jīng)理人壓力狀況調(diào)查工作,數(shù)據(jù)顯示,最近3年內(nèi),高級經(jīng)理人中感受到較大壓力的人數(shù)比例呈增長趨勢,2013年有77.2%的高級經(jīng)理人面臨高壓力的困擾。調(diào)查同時發(fā)現(xiàn),中層管理者是感受到最高壓力的群體。他們感到自己始終是一群處于次要地位的打工者,猶如一個夾心層,受到上級績效要求和調(diào)動協(xié)調(diào)下屬的雙重壓力。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3萬余名不同職業(yè)人士的壓力狀況進行調(diào)查,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企業(yè)中層管理人員壓力排在第一位,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個人成就和社會壓力并列第一。
身為企業(yè)管理的中層,上有老板,下有員工,夾在中間的味道并不好受。面對員工,雖然自身擁有了管理者的身份,也算是“官”,但日常工作中又有多少員工真的發(fā)自內(nèi)心尊重他們呢?面對老板,他們在為組織獲取利益、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成了員工們心里的“謾罵對象”??梢哉f,中層管理者心里的苦難以名狀,心理“亞歷山大”。
壓力微觀解讀
壓力,其實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對于物理壓力我們能夠客觀地量化出壓力的來源和大小,而面對心理壓力,就沒那么簡單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或者是即將發(fā)生的各種事件,都足以給你以鋪天蓋地的感覺,讓你感覺無處躲避。
在心理學上,壓力是指個體在“察覺需求”與“滿足需求”之間的一種能力上的不平衡感。按照美國著名應激心理學家拉扎魯斯(Lazarus)的話,心理壓力是個人感受到的要求與資源的不平衡感,而壓力應對則是個人試圖控制這種不平衡感所做出的努力。
心理學家通過對壓力的研究,將壓力的積累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出現(xiàn)相應的生理特征:
第一階段:緊張出汗
早期通常會出現(xiàn)焦慮、失眠、肌肉緊張等生理反應,一遇到事情就緊張、害怕、愛出汗,在與同事、家人交流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因為小事情而發(fā)脾氣。
第二階段:重復傾訴
在這個階段,人會表現(xiàn)出兩個極端:要么變得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流;要么變得像“祥林嫂”一樣,反復向家人、朋友傾訴煩心事,其實是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
第三階段:失去信心
如果前兩個階段都沒有得到重視,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嚴重受損,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異常的行為表現(xiàn),社會關系也會受到影響。
一般地,當壓力處于前兩個階段時,若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情緒排解,依然可以增加心理的彈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如果到了第三階段,人的心理健康就已經(jīng)受到嚴重損害,就需要借助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來進行心理干預。
壓力管理——培養(yǎng)反彈能力
壓力,是一種不勝任感的表現(xiàn);壓力管理,則是每個人一生的修煉。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會激發(fā)人的動機和表現(xiàn)。按照耶基思—多德森法則(Yerkes-DodsonLaw),各種活動都存在動機的最佳水平。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換言之,當個人的行為動機處于一個最優(yōu)值時,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當個人的動機低于或高于這個最優(yōu)值時,其工作效率都不能達到最佳表現(xiàn)。所以,適度的壓力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在運動心理學上,這又被稱為“倒U型理論”。
因此,壓力對于個人來講,并非都是壞事。人在最初面對生活挫折與困境時,首先體驗到的是煩惱與焦慮,但如能積極化解,人所感到的就是力量與信心。這誠如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肯尼迪所言:“在中文當中,危機這個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一個是‘危,一個是‘機?!庇纱丝梢?,任何壓力對于個人的應對能力和自我成長來說,都是一種機遇和挑戰(zhàn)。
著名心理專家岳曉東認為,面對壓力,人們需要練就壓力反彈能力(簡稱“壓彈”)。壓彈,是指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及其他生活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能力,它是壓力與應對的和諧統(tǒng)一,是良性應激(eustress)的突出表現(xiàn)。壓力反彈可以起到激發(fā)潛能、振奮情緒,甚至增進健康的作用。
在這層意義上,壓彈一詞正如其字面意思所解,是“壓”與“彈”的完美結合——面對生活的挫折與逆境時,人既需要有耐挫折力,也需要有排挫折力。其中耐挫折力會使人勇于承受各種生活壓力,不因一時的困境而喪失斗志,放棄對自我的信念;而排挫折力則使人善于化解各種生活壓力,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這當中,“壓”與“彈”互為促進。
就積極心理學而言,壓彈也是一種積極評估能力。人面對不開心的事情,可以有積極與消極的評估,積極的評估會著眼于未來,盡量淡化壓力的負面情緒體驗;而消極的評估則多糾纏于過去,對自我的過失耿耿于懷,對他人的過錯念念不忘。
苦澀壓力轉變“甜鴨梨”
壓力管理有如自助餐,是需要什么做什么,沒有絕對統(tǒng)一的模式。需要根據(jù)自身情況,慢慢調(diào)整,逐漸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壓力管理模式。例如下面實例:
實例一:做瑣事,放壓力
有位商界高管,因工作壓力大造成神經(jīng)極度緊張,看了數(shù)月心理醫(yī)生,情況并無好轉。晚上他吞下安眠藥后,仍無法入睡,經(jīng)常手心冷汗不絕,雙膝無法控制地抖動。
他說,心理醫(yī)生曾經(jīng)勸他每天找一件與工作無關的瑣事來做,而且做的時候要全心全意專注此事,其他什么都不去想。他的回答也妙,說自己想不出能有什么瑣事可做。也許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他從早到晚滿滿的日程表上,每一件都是大事、要事,連打場球都是商場心理戰(zhàn),午飯和晚間應酬更不必說。
心理醫(yī)生要求他每天至少抽出15分鐘好好照顧公司里的一個盆栽,除了澆水,再準備一塊干凈的布,每天都要認真地擦拭葉面,然后對著它做十次深呼吸。他半信半疑地嘗試了一段時間。兩個月后,他睡眠好多了,頭昏腦漲、肌肉緊張的現(xiàn)象也消除了很多。endprint
壓力如同飽脹的氣球,經(jīng)不起任何外界的刺激,一觸即破。如果是一只半滿的氣球,因為充滿彈性,無論外力如何擠壓,總能迅速恢復原狀。人也是一樣。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極其有限的精力被太多具體、緊迫又重要的事情同時占據(jù)著,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時刻處于興奮、緊張、強烈的狀態(tài),沒有一丁點兒的空間和彈性。長期緊張、強烈的情緒刺激超過了神經(jīng)細胞興奮性的限度,大腦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輕者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言語不連貫、肌肉不受控制等;嚴重的情況下則會出現(xiàn)思維停滯、精神衰竭等現(xiàn)象。
去做一些瑣事,就是要采取主動干預的方式,中斷正處于興奮、緊張或者強烈的心理狀態(tài)。這并不意味著是降低標準、對工作懈怠、對事情漠不關心,而是沉下心來,主動營造一份輕松的內(nèi)心空間,并體驗在平和的心境下做事情的愉悅感受。由此帶來的積極能量將會使你在返回工作狀態(tài)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例二:寫寫,更健康
寫博客、刷微博,相信已經(jīng)是大多數(shù)在職人員的日常行為??赡阌袥]有想過,這些習慣在記錄經(jīng)歷、表達心情、分享感受的同時,還有著緩解壓力的奇妙功效。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彭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受試者連續(xù)五天都花15-20分鐘寫出“一生中最痛苦的經(jīng)歷”,或當時最讓人心煩意亂的事情。受試者寫出東西后若想自己保留則悉聽尊便。這種自我表白的效果驚人,因為經(jīng)過一段時間,受試者的免疫力增強了,其后看病的次數(shù)大大減少,因病缺勤的天數(shù)也減少了。
《科學》雜志2011年1月14日刊載的一篇題為《寫下對考試的焦慮,提高考試表現(xiàn)》的報告。這一報告的實驗結果說明,在考試前,花10分鐘書寫與任務有關,或與考試有關的焦慮情緒和想法,都可以顯著提高參與者的成績。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寫下當前面臨的壓力,可能會比寫下過去的壓力經(jīng)驗更有幫助;寫出與焦慮事件相關的感受和想法,可能比寫出對自己的最好預期更有效果。另外,不同的書寫主題對于不同的個體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對于情緒處理和表達能力較強的人來說,以消極情緒為主題的書寫更有作用;但對那些情緒處理和表達能力不高的人來說,則圍繞對自己的最好預期展開的書寫效果更佳。
只是簡單的書寫,如何就能發(fā)揮如此大的功效呢?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首先,壓力所產(chǎn)生的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通過“書寫”這樣一個自我輸出的方式,獲得了宣泄,降低了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其次,通過書寫,人對引發(fā)焦慮的壓力源事件,以及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進行了多次的回顧性體驗,逐漸獲得了適應力;第三,通過書寫,人對壓力事件及其帶來的情緒會主動建構新的思考,并可能形成更為積極的處理方式。
平衡的藝術
其他一些或簡易或時尚的減壓方式,比如冥想靜坐減壓、穴位按摩減壓、旅行減壓等,也已經(jīng)在職場人士中間流傳起來。但無論如何,經(jīng)理人應該明白,中等水平的壓力是振奮精神、高效工作的興奮劑,而過高壓力則是疲憊身心、降低效率的漏油器。
有效地調(diào)控和管理壓力是一個平衡的藝術,需要你張弛有度地握在掌心。真正的平衡不是向工作或生活索要什么,而是你能提供給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同時還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動力。別忘了,你自己才是平衡的締造者!
(作者單位:北京易普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郝幸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