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愛沙尼亞特約記者 戈松雪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曾經是連接中歐、東歐和南歐、北歐的交通要沖,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yè)中心和旅游勝地?!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從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上游輪在波羅的海芬蘭灣航行2個多小時就到達了塔林。在港口便望見一大片白墻紅頂、高矮參差錯落有致的房屋,間或有一個個突起的墨綠色尖銅頂刺向天空,勾畫出一道耐人尋味的天際線。那里就是塔林的老城區(qū)。塔林是北歐唯一保持著中世紀外貌和格調的城市(如圖),猶如時光造就的人文琥珀。塔林在歷史上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作為被動的防御手段,從13世紀開始采取修建城墻的保護措施,到16世紀時建成一道3米厚16米高的圍墻,把城區(qū)保護起來。在這4公里長的城墻上分布著46座高大的碉樓,形成當時北歐最牢固的防御系統(tǒng)。歲月的侵蝕使其損失近半,現在遺留下來的約有2公里長的城墻和26座碉樓。走近灰色的磚石城墻,斑駁凸凹的墻面讓人感受到幾百年風雨滄桑留下的刻痕。仰望著堅固的碉樓和上面蓋著的紅瓦大尖頂,并不讓人覺得恐懼,反而像遇到立正迎接賓客的禮兵。過了城墻大門就進入老城區(qū)了。塔林老城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名曰座堂山,是一個占地7公頃的高地,在歷史上是上流社會、宗教階層和封建權貴的聚集地。現在愛沙尼亞政府的中心和議會還是在座堂山上。下城是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居住地。座堂山通往下城只有兩條路,一條叫長腿街,另一條叫短腿街。長腿街比較寬闊平坦一些,但路途比較遠,過去主要是車馬出入座堂山的交通要道。短腿街狹窄彎曲坡陡,但距離很近,是步行出入座堂山的捷徑。市政廳和市政廳廣場位于老城區(qū)的核心地帶。1404年建成的市政廳是北歐僅存的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市政廳。圍繞市政廳形成充滿活力的商業(yè)區(qū),遍布商家店鋪和餐館。寬大的市政廳廣場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聚會的場所,見證了數不清的慶祝典禮、節(jié)日狂歡、集會活動,至今還迎接著游客。老城的街道似乎沒有筆直的,一眼望去總是帶著曲線美。石塊鋪就的路面盡管有些凸凹不平,但耐得住時間的打磨,幾百年來本色不變,堅固如初。街道兩邊的房屋都不太高,嚴守著自己的歷史裝束,不為新潮所動。在街道上轉彎抹角地行走,總有一種柳暗花明,曲徑通幽的感覺,這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是很難體會到的。老城區(qū)基本上是按照歷史的原貌保存下來,與歷史場景不僅貌似,而且神似,這里的居民過著一種與世無爭,平淡安逸的生活,傳統(tǒng)的服裝,傳統(tǒng)的飲食,傳統(tǒng)的習俗,傳統(tǒng)的節(jié)日融合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塔林老城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