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荻
別急著送培訓班,先讓孩子聽聽,要是孩子對鋼琴曲子都沒感覺,那還是歇菜吧!
這些年,越來越多家長讓孩子學鋼琴,琴童們能力山大,聽說有些家長要求很小的孩子每天練三四個小時,甚至八九個小時。真為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擔心啊。
誰去學?幾歲學?
真的有這么多孩子需要這么早就練琴嗎?
除非有特殊才能,一般不建議七歲以下的孩子學習樂器,更別說鋼琴了,他們認為孩子更需要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游玩中。
就算到了年齡去學鋼琴,也僅僅當作興趣愛好。孩子是否學琴,家長讓他們自己決定。一旦孩子開始學了,家長不會去旁聽,孩子自己掌握學習和練習的主動性,家長也不在乎孩子的進度,他們更關心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家長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你享受你的鋼琴課嗎?”彈鋼琴用英文說是play piano,直譯是玩鋼琴。孩子們就是在玩,因為有興趣才玩,興趣才是真正的老師,只有從學習鋼琴里得到樂趣的人才會有持續(xù)不斷的動力。
我能走上職業(yè)音樂家的道路,并一直堅持走下去,就是因為我在演奏、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音樂的樂趣,所以一天不練琴都覺得難受。別人看我每天練五六個小時,覺得太辛苦,卻不知我其實樂在其中。
如果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快樂不快樂,強迫孩子定時定點練琴,且不說心靈傷害,對孩子骨骼發(fā)育也沒啥好處啊。
為什么而學?
學鋼琴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只是一個愛好,是個生活的樂子,這個定位比較靠譜。正如我們讓孩子去學游泳,只要掉水里不沉下去,還能啪啦兩下子,強身健體就可以了,要求孩子的姿勢與運隊員媲美,速度與世界冠軍看齊,就屬于不靠譜。
很多家長堅定地選擇讓孩子學鋼琴,除了覺得這個高端大氣上檔次,可能還有個理由,就是聽信了網(wǎng)絡傳言,學鋼琴可以開發(fā)孩子智力,提高個人情操。這又功利得沒有趣味了,而音樂是需要趣味的。
一個不懂音樂的家長送孩子學音樂,很容易掉入一個陷阱——因為自己不懂,就只能用一些硬指標來衡量孩子學好了沒有。例如考過了幾級,比賽拿了什么獎,一天練了多少小時等等。這有一定道理,但當這成為學習音樂的唯一考量標準就糟糕了,孩子變成了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手指啪啪跑得飛快,考試的曲子倒背如流,彈出來的樂曲全是一個味道。孩子彈的不再是鋼琴,是寂寞。
而藝術最講求特質(zhì)和差異性?,F(xiàn)在的科技很發(fā)達了,電腦完全可以精確地把作曲家寫的音符一個不漏地奏出來。為什么那不是藝術?因為那里面沒有內(nèi)容,沒有理解,更沒有熱情和溫暖。
到底該咋整?
所以在孩子還小時,別著急把孩子送到培訓班。和孩子們一起去欣賞藝術,聆聽音樂更實際,從小培養(yǎng)孩子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對周遭事物好奇的心。因為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有百折不撓的堅持。等到確實發(fā)現(xiàn)孩子對音樂感興趣時,再跟孩子一起做決定也不遲。藝術是一輩子的事,何爭朝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