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晶明,易龍吟,陳軍
(恩梯恩LYC(洛陽)精密軸承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23)
55#鋼鍛件在高頻感應淬火前要求鐵素體晶粒度≥3級,為便于鍛件車削,要求硬度為13~23 HRC,因此,一般采用鍛后正火和鍛后調(diào)質(zhì)工藝來實現(xiàn)。為了節(jié)約成本,減少工序,充分利用鍛造后的余溫,現(xiàn)對鍛后空冷工藝進行研究,以使空冷后的鍛件組織達到鍛后正火的組織,滿足技術(shù)要求。鍛后空冷的關鍵是冷卻速度的選擇,合適的冷卻速度能夠使鐵素體含量下降,細化晶粒尺寸[1]。下文在1 100 t熱模鍛壓力機上模擬鍛造過程,以不同的冷卻速度進行鍛后工件的冷卻試驗、分析,以優(yōu)化鍛后空冷工藝。
試驗用55#鋼的化學成分見表1。試樣為Φ50 mm×100 mm的棒料,在1 100 t熱模鍛壓力機上進行試驗,采用中頻感應加熱試樣至(1 150±50) ℃后進行鍛造加工,工藝流程為:加熱→鐓粗→預成形→成形→切邊→入傳送帶→入筐。終鍛溫度控制在850 ℃以上,然后通過控制風量大小、水霧強弱、傳送帶的速度等,分別按不同的冷卻方式(表2)控制入筐溫度(終鍛溫度)。每種冷卻方式下取樣3個,全部經(jīng)過切割、金相研磨、拋光、浸蝕后在顯微鏡下進行組織觀察,并采用金相評級軟件對晶粒度進行評級,同時采用洛氏硬度計(HR-430MR測量儀)對試樣進行硬度測定。
表1 55#鋼的化學成分 w,%
表2 不同冷卻方案
對3種方案下的9個試樣依次編號,經(jīng)切樣分析晶粒度如圖1所示。終鍛溫度、晶粒度、硬度見表3。
圖1 試樣組織形貌
從試驗結(jié)果可以看出,加大鍛造后的冷卻速度可以起到細化鐵素體晶粒的作用,這是因為利用結(jié)晶生核、長大現(xiàn)象進行晶粒細化時,隨著溫度的降低,鐵素體首先在奧氏體晶粒邊界處析出,隨著溫度的慢慢冷卻,鐵素體晶粒慢慢長大,當兩個晶粒邊界重合時,晶界能降低,隨著晶粒的不斷長大,兩個晶粒就變成一個晶粒,此時如果提高鋼材的冷卻速度,就能很好地抑制鐵素體晶粒的長大趨勢,起到細化晶粒的作用[2]。隨著晶粒的細化,鍛件的硬度也呈現(xiàn)增大趨勢,晶粒度級別越高,材料硬度越高[3]。
對于55#中碳鋼來說,鍛造后冷卻速度與晶粒的細化程度和硬度存在一定的關系,加快終鍛溫度至600 ℃的冷卻速度,可以實現(xiàn)鐵素體晶粒度≥3級,硬度達到13~23 HRC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