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安煤礦地下水文地質(zhì)條件復雜,上部小煤礦(已關閉)開采邊界不詳;地面小浪底庫區(qū)蓄水+275m后將有很大一部分煤田在庫區(qū)水淹沒以下。為做好水害應急處置和滿足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義煤公司要求我礦井下測量導線最弱點的點位坐標誤差要小于1.2m。所以要對我礦目前的控制測量精度進行分析,并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基本控制測量;采區(qū)控制測量;誤差預計
新安煤礦是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的主力礦井。礦井井田范圍50余平方公里。井下測量線路較長,僅井下基本控制導線長度將近20000m;導致礦井井下最弱點的點位坐標誤差相對較大。我礦井下控制導線分為基本控制導線和采區(qū)控制導線?;究刂茖Ь€以地面工業(yè)廣場四等GPS控制點為起算依據(jù),沿副二斜井到井底車場后分別沿一水平運輸大巷向東(11區(qū)、13區(qū)、15區(qū))、西(12區(qū)、14區(qū)、16區(qū))兩翼展開;導線精度為±7″級導線。采區(qū)控制導線以井下基本控制導線為基準沿采區(qū)主要上、下山布設;導線精度為±15″級導線。
下面分別對16采區(qū)兩級控制導線的最弱點來進行誤差分析。
1 聯(lián)系測量及井下首級控制網(wǎng)(基本控制導線)
副二井筒為斜井,且坡度不大,故聯(lián)系測量誤差也使用±7″級導線誤差進行計算。
1.1 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設計(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分析圖)
(1)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以副二井口近井點為導線起算點,沿副二斜井至井底車場后向西經(jīng)西區(qū)運輸大巷至16區(qū)煤臺布設。(2)導線全長近5000m。(3)沿線布設45個導線點。(4)導線最大邊長198m;最短邊長12m;平均邊長150m。(5)導線測量嚴格按照井下7"導線要求往返測量。(6)全站儀光電測距;測距精度(2mm+2ppmD)。
1.2 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預計
由于導線誤差預計圖較大,計算數(shù)據(jù)較多,無法一一在文章中標明。所以文章中誤差預計直接采用數(shù)據(jù)計算結果來進行分析。
1.2.1 由井下導線測角誤差引起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式中mβ-為井下測角中誤差,此次設計取mβ=±7″。
ρ-206265″。
Rx-導線終點K與各導線點的連線在x′坐標軸上的投影長。
Ry-導線終點K與各導線點的連線在y′坐標軸上的投影長。
1.2.2 由量邊誤差所引起的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測距精度為2mm+2PPm,由于平均邊長不足150米,所以取各邊的量邊中誤差均為±2.3mm。
1.2.3 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2 采區(qū)控制導線
16采區(qū)控制導線誤差預計以16區(qū)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K(基1)點為起算依據(jù),沿采區(qū)上山主要巷道測設±15″級導線作為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終點為16區(qū)上山工作面上隅角軌19點作為最弱點進行誤差預計計算。
2.1 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設計
(1)導線全長1624m。(2)沿線布設34個導線點(實際測量中要多)。(3)導線最長93m;最短11m;平均邊長66m。(4)全站儀光電測距;測距精度(2mm+2ppmD)。(5)導線測量嚴格按照井下15"導線要求進行往返測量。
2.2 16采區(qū)控制導線坐標誤差預計(采區(qū)控制導線誤差分析圖略,計算方法如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預計):
3 地面近井點到井下最弱點(軌19)的測量總誤差預計
(1)根據(jù)誤差傳播定律可知,導線終點的點位總誤差之間為和差函數(shù)關系,由此可得:
(2)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的最終誤差,則最后可得導線終點軌19點(即礦井井下一水平最遠點)的點位位置誤差為:
各導線分別單獨測量兩遍,該導線最弱點點位誤差預計:
4 誤差分析
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最弱點軌19的點位坐標總誤差預計在±1.07m,如果加上回采巷道的施工導線最弱點的點位誤差,將不能滿足水害應急處置和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
原因主要為:
(1)受井下視線差和巷道寬度限制,導致導線邊長短,增加了測站數(shù)。
(2)在誤差分析中發(fā)現(xiàn)誤差主要來自測角 誤差。
5 解決方案
誤差預計中測角誤差對導線最弱點的影響最大。提高測角精度無疑是減小導線最弱點坐標誤差的根本方法。在無法降低測角偶然誤差時,在井下基本控制導線的最弱點處加測陀螺定向邊,將導線布設成方向附合導線,將是提高最弱點定位精度的最好辦法。
下面就基本控制導線的末端加測陀螺定向邊后對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最弱點軌19的總誤差預計展開分析。
5.1 基本控制導線末端加測陀螺定向邊后的誤差預計(見方向附合導線誤差分析圖):
(1)由井下導線測角、量邊誤差引起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式中ηi--yi-y0,ξi--xi-x0,
(2)由于采區(qū)控制導線獨立測量兩次,那么采區(qū)導線最遠點的中誤差應為:
(3)加測陀螺定向邊后,地面近井點到井下最弱點(軌19)的總誤差預計為:
(4)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的最終誤差,則最后可得導線終點軌19點(即礦井井下一水平最遠點)的點位位置誤差為:
6 結束語
在井下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處加測陀螺定向邊后,使導線布設形式由支導線變成方向附合導線,降低了測角誤差的影響,很大程度提高了井下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的定位精度。能夠滿足水害應急處置和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國良.礦山測量學[M].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李礦偉(1968,10-),男,河南省汝州市,現(xiàn)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礦山測量。endprint
摘 要:新安煤礦地下水文地質(zhì)條件復雜,上部小煤礦(已關閉)開采邊界不詳;地面小浪底庫區(qū)蓄水+275m后將有很大一部分煤田在庫區(qū)水淹沒以下。為做好水害應急處置和滿足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義煤公司要求我礦井下測量導線最弱點的點位坐標誤差要小于1.2m。所以要對我礦目前的控制測量精度進行分析,并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基本控制測量;采區(qū)控制測量;誤差預計
新安煤礦是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的主力礦井。礦井井田范圍50余平方公里。井下測量線路較長,僅井下基本控制導線長度將近20000m;導致礦井井下最弱點的點位坐標誤差相對較大。我礦井下控制導線分為基本控制導線和采區(qū)控制導線?;究刂茖Ь€以地面工業(yè)廣場四等GPS控制點為起算依據(jù),沿副二斜井到井底車場后分別沿一水平運輸大巷向東(11區(qū)、13區(qū)、15區(qū))、西(12區(qū)、14區(qū)、16區(qū))兩翼展開;導線精度為±7″級導線。采區(qū)控制導線以井下基本控制導線為基準沿采區(qū)主要上、下山布設;導線精度為±15″級導線。
下面分別對16采區(qū)兩級控制導線的最弱點來進行誤差分析。
1 聯(lián)系測量及井下首級控制網(wǎng)(基本控制導線)
副二井筒為斜井,且坡度不大,故聯(lián)系測量誤差也使用±7″級導線誤差進行計算。
1.1 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設計(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分析圖)
(1)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以副二井口近井點為導線起算點,沿副二斜井至井底車場后向西經(jīng)西區(qū)運輸大巷至16區(qū)煤臺布設。(2)導線全長近5000m。(3)沿線布設45個導線點。(4)導線最大邊長198m;最短邊長12m;平均邊長150m。(5)導線測量嚴格按照井下7"導線要求往返測量。(6)全站儀光電測距;測距精度(2mm+2ppmD)。
1.2 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預計
由于導線誤差預計圖較大,計算數(shù)據(jù)較多,無法一一在文章中標明。所以文章中誤差預計直接采用數(shù)據(jù)計算結果來進行分析。
1.2.1 由井下導線測角誤差引起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式中mβ-為井下測角中誤差,此次設計取mβ=±7″。
ρ-206265″。
Rx-導線終點K與各導線點的連線在x′坐標軸上的投影長。
Ry-導線終點K與各導線點的連線在y′坐標軸上的投影長。
1.2.2 由量邊誤差所引起的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測距精度為2mm+2PPm,由于平均邊長不足150米,所以取各邊的量邊中誤差均為±2.3mm。
1.2.3 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2 采區(qū)控制導線
16采區(qū)控制導線誤差預計以16區(qū)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K(基1)點為起算依據(jù),沿采區(qū)上山主要巷道測設±15″級導線作為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終點為16區(qū)上山工作面上隅角軌19點作為最弱點進行誤差預計計算。
2.1 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設計
(1)導線全長1624m。(2)沿線布設34個導線點(實際測量中要多)。(3)導線最長93m;最短11m;平均邊長66m。(4)全站儀光電測距;測距精度(2mm+2ppmD)。(5)導線測量嚴格按照井下15"導線要求進行往返測量。
2.2 16采區(qū)控制導線坐標誤差預計(采區(qū)控制導線誤差分析圖略,計算方法如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預計):
3 地面近井點到井下最弱點(軌19)的測量總誤差預計
(1)根據(jù)誤差傳播定律可知,導線終點的點位總誤差之間為和差函數(shù)關系,由此可得:
(2)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的最終誤差,則最后可得導線終點軌19點(即礦井井下一水平最遠點)的點位位置誤差為:
各導線分別單獨測量兩遍,該導線最弱點點位誤差預計:
4 誤差分析
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最弱點軌19的點位坐標總誤差預計在±1.07m,如果加上回采巷道的施工導線最弱點的點位誤差,將不能滿足水害應急處置和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
原因主要為:
(1)受井下視線差和巷道寬度限制,導致導線邊長短,增加了測站數(shù)。
(2)在誤差分析中發(fā)現(xiàn)誤差主要來自測角 誤差。
5 解決方案
誤差預計中測角誤差對導線最弱點的影響最大。提高測角精度無疑是減小導線最弱點坐標誤差的根本方法。在無法降低測角偶然誤差時,在井下基本控制導線的最弱點處加測陀螺定向邊,將導線布設成方向附合導線,將是提高最弱點定位精度的最好辦法。
下面就基本控制導線的末端加測陀螺定向邊后對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最弱點軌19的總誤差預計展開分析。
5.1 基本控制導線末端加測陀螺定向邊后的誤差預計(見方向附合導線誤差分析圖):
(1)由井下導線測角、量邊誤差引起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式中ηi--yi-y0,ξi--xi-x0,
(2)由于采區(qū)控制導線獨立測量兩次,那么采區(qū)導線最遠點的中誤差應為:
(3)加測陀螺定向邊后,地面近井點到井下最弱點(軌19)的總誤差預計為:
(4)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的最終誤差,則最后可得導線終點軌19點(即礦井井下一水平最遠點)的點位位置誤差為:
6 結束語
在井下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處加測陀螺定向邊后,使導線布設形式由支導線變成方向附合導線,降低了測角誤差的影響,很大程度提高了井下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的定位精度。能夠滿足水害應急處置和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國良.礦山測量學[M].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李礦偉(1968,10-),男,河南省汝州市,現(xiàn)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礦山測量。endprint
摘 要:新安煤礦地下水文地質(zhì)條件復雜,上部小煤礦(已關閉)開采邊界不詳;地面小浪底庫區(qū)蓄水+275m后將有很大一部分煤田在庫區(qū)水淹沒以下。為做好水害應急處置和滿足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義煤公司要求我礦井下測量導線最弱點的點位坐標誤差要小于1.2m。所以要對我礦目前的控制測量精度進行分析,并尋求解決方案。
關鍵詞:基本控制測量;采區(qū)控制測量;誤差預計
新安煤礦是河南能源義煤公司的主力礦井。礦井井田范圍50余平方公里。井下測量線路較長,僅井下基本控制導線長度將近20000m;導致礦井井下最弱點的點位坐標誤差相對較大。我礦井下控制導線分為基本控制導線和采區(qū)控制導線?;究刂茖Ь€以地面工業(yè)廣場四等GPS控制點為起算依據(jù),沿副二斜井到井底車場后分別沿一水平運輸大巷向東(11區(qū)、13區(qū)、15區(qū))、西(12區(qū)、14區(qū)、16區(qū))兩翼展開;導線精度為±7″級導線。采區(qū)控制導線以井下基本控制導線為基準沿采區(qū)主要上、下山布設;導線精度為±15″級導線。
下面分別對16采區(qū)兩級控制導線的最弱點來進行誤差分析。
1 聯(lián)系測量及井下首級控制網(wǎng)(基本控制導線)
副二井筒為斜井,且坡度不大,故聯(lián)系測量誤差也使用±7″級導線誤差進行計算。
1.1 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設計(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分析圖)
(1)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以副二井口近井點為導線起算點,沿副二斜井至井底車場后向西經(jīng)西區(qū)運輸大巷至16區(qū)煤臺布設。(2)導線全長近5000m。(3)沿線布設45個導線點。(4)導線最大邊長198m;最短邊長12m;平均邊長150m。(5)導線測量嚴格按照井下7"導線要求往返測量。(6)全站儀光電測距;測距精度(2mm+2ppmD)。
1.2 16區(qū)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預計
由于導線誤差預計圖較大,計算數(shù)據(jù)較多,無法一一在文章中標明。所以文章中誤差預計直接采用數(shù)據(jù)計算結果來進行分析。
1.2.1 由井下導線測角誤差引起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式中mβ-為井下測角中誤差,此次設計取mβ=±7″。
ρ-206265″。
Rx-導線終點K與各導線點的連線在x′坐標軸上的投影長。
Ry-導線終點K與各導線點的連線在y′坐標軸上的投影長。
1.2.2 由量邊誤差所引起的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測距精度為2mm+2PPm,由于平均邊長不足150米,所以取各邊的量邊中誤差均為±2.3mm。
1.2.3 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2 采區(qū)控制導線
16采區(qū)控制導線誤差預計以16區(qū)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K(基1)點為起算依據(jù),沿采區(qū)上山主要巷道測設±15″級導線作為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終點為16區(qū)上山工作面上隅角軌19點作為最弱點進行誤差預計計算。
2.1 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設計
(1)導線全長1624m。(2)沿線布設34個導線點(實際測量中要多)。(3)導線最長93m;最短11m;平均邊長66m。(4)全站儀光電測距;測距精度(2mm+2ppmD)。(5)導線測量嚴格按照井下15"導線要求進行往返測量。
2.2 16采區(qū)控制導線坐標誤差預計(采區(qū)控制導線誤差分析圖略,計算方法如井下基本控制導線誤差預計):
3 地面近井點到井下最弱點(軌19)的測量總誤差預計
(1)根據(jù)誤差傳播定律可知,導線終點的點位總誤差之間為和差函數(shù)關系,由此可得:
(2)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的最終誤差,則最后可得導線終點軌19點(即礦井井下一水平最遠點)的點位位置誤差為:
各導線分別單獨測量兩遍,該導線最弱點點位誤差預計:
4 誤差分析
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最弱點軌19的點位坐標總誤差預計在±1.07m,如果加上回采巷道的施工導線最弱點的點位誤差,將不能滿足水害應急處置和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
原因主要為:
(1)受井下視線差和巷道寬度限制,導致導線邊長短,增加了測站數(shù)。
(2)在誤差分析中發(fā)現(xiàn)誤差主要來自測角 誤差。
5 解決方案
誤差預計中測角誤差對導線最弱點的影響最大。提高測角精度無疑是減小導線最弱點坐標誤差的根本方法。在無法降低測角偶然誤差時,在井下基本控制導線的最弱點處加測陀螺定向邊,將導線布設成方向附合導線,將是提高最弱點定位精度的最好辦法。
下面就基本控制導線的末端加測陀螺定向邊后對16區(qū)采區(qū)控制導線最弱點軌19的總誤差預計展開分析。
5.1 基本控制導線末端加測陀螺定向邊后的誤差預計(見方向附合導線誤差分析圖):
(1)由井下導線測角、量邊誤差引起導線終點K點的坐標誤差:
式中ηi--yi-y0,ξi--xi-x0,
(2)由于采區(qū)控制導線獨立測量兩次,那么采區(qū)導線最遠點的中誤差應為:
(3)加測陀螺定向邊后,地面近井點到井下最弱點(軌19)的總誤差預計為:
(4)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的最終誤差,則最后可得導線終點軌19點(即礦井井下一水平最遠點)的點位位置誤差為:
6 結束語
在井下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處加測陀螺定向邊后,使導線布設形式由支導線變成方向附合導線,降低了測角誤差的影響,很大程度提高了井下基本控制導線最弱點的定位精度。能夠滿足水害應急處置和礦井井上、下特殊工程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國良.礦山測量學[M].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李礦偉(1968,10-),男,河南省汝州市,現(xiàn)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礦山測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