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山
我家門前的山巖上,布滿了綠綠的爬山虎。它似一道綠色的瀑布,又像一片綠色的云朵,成了小山村亮麗的風景。
盛夏,如火的驕陽炙燒著大地。我常坐在門口想:它不覺得渴嗎?它忍受得了嗎?巖石上缺水少土,它的葉片咋還蒼翠欲滴?
嚴冬,刺骨的寒風襲來,我也曾為它擔心,擔心它的藤蔓被凍枯,根被凍傷。可一到來年春天,一場春雨過后,藤上又泛起了新綠,不幾天又長出片片嫩葉。
有好幾次,我想攀上山巖,細細觀賞一番,但都被媽媽一次次阻攔。
一天,我背著媽媽,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巖。分開綠葉一看,我驚訝了——原來,它的根已深深地扎進了窄窄的巖縫里,葉柄上長出一只只“小手”,已緊緊地扒在了巖石上。冬去春來,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它就這樣生長著,茂盛著。這,需要多么頑強的毅力呀!
從山巖上回來,雖然我的腿被巖石蹭破了,手指也滲出了一粒粒血珠,但我不后悔。那綠綠的爬山虎將永遠蕩漾在我的心海上。
閱讀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應該怎么辦呢?有人說,那還不簡單,查查詞典就是了!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比如說,“(水蠆的下唇)頂端有鉗,變成了捕捉食餌的工具”中的“食餌”是什么意思呢?詞典上的解釋是 :“捕捉魚蝦等時用作誘餌的食物。”用這個解釋來理解句子中的“食餌”,根本就說不通。事實上,這兒的“食餌”就是食物的意思,即指水蠆經常捕食的蜉蝣、搖蚊等的幼蟲。
讀書時,理解詞語是有一定技巧的。這技巧就是一“猜”,二“查”,三“體會”。舉例來說,“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句詩,“款款”是什么意思呢?你不妨先聯系上下文猜一猜。蜻蜓點水大家都見過,這時它飛得很慢,很悠閑。那么“款款”是不是慢的意思呢?我們拿不準,就來查詞典。詞典上“款”解作“緩 ;慢”,而且還列舉了“款步”“清風徐來,柳絲款擺”等用例。然后我們再把“款款”放到“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句詩中來體會,這句詩就活了,我們仿佛看到了蜻蜓緩緩地、悠然地在水面上一點一點的樣子。當然,理解詞語最根本的技巧還是要聯系上下文來細細體味。因為任何一個詞語,詞典里的解釋都是它通常的、一般的意思,當將這個詞語組織到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時,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情境意義。這就好比“畫龍點睛”,畫家若是把“睛”點在別處,它只是孤立的一個黑點,若是點在眼睛的部位,這條龍立刻就活啦。
(本文摘自《張慶文集·雨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