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語文課堂上,“走進文本感知課文”和“品讀語言”是截然分開的兩塊。很難想象,學生連具體的語言還沒有好好品讀過,如何讓他們走進文本?
陳鐘梁先生說:“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語文教學的精髓就在于學生與文本語言有深入的對話,使本身只是符號的語言在學生的心中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語言文字活了,我們的語文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秾⑦M酒》是李白的名篇,值得我們反復品讀。
先來品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必有用”,一定會有機會施展自己的宏偉抱負。折射出了李白何等的自信!“還復來”,一定還會再來。只有李白才有如此的灑脫,失意之時,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情思;只有李白有如此的才情和自信,心與形不為金錢所奴役,反而生發(fā)出“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言壯語。
再讀一遍,發(fā)現(xiàn)還有一層意思?!氨赜杏谩保阂欢〞?,但還沒有?!疤焐也谋赜杏谩?,不過是自我安慰。安慰自己不被重用是他人沒有眼光。詩句隱含一種深深的無奈。這首詩寫于詩人52歲時,距“賜金放還”已八年之久。對于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李白來說,遠大的人生目標還遠未實現(xiàn),這是懷才不遇。
再來品析“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首先可以感受到的是縱情豪飲,及時行樂。但是,且慢,再品一品,“須”盡歡:應當盡情歡樂?!扒摇睘闃罚簳呵覛g樂。如果問歡樂與悲愁哪個才是李白的真心?那么,我們只能說,歡樂是暫時的,而憂愁是長久的。杜甫《不見》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惫糯恍┎粷M現(xiàn)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并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抒發(fā)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
在“鐘鼓饌玉不足貴”這句中,“不足”意為不值得,有著對功名利祿的鄙棄與否定。而緊接著的“但愿長醉不復醒”:“愿”,愿望、希望,但實際上做不到。李白的瀟灑,只在一時之快,愁來難銷,惟有暫時忘卻。
末句“與爾同銷萬古愁”,以“萬古”形容“愁”,聯(lián)系詩篇發(fā)端的兩組排比長句,“天上來”是空間范疇的夸張,“朝如青絲暮成雪”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一去不回。聯(lián)系“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句來理解,詩人援引古人飲酒情形,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借以渲泄自己心中的不平。古來圣賢“皆”寂寞,歷朝歷代代都有這樣的懷才不遇的悲愁,說明這些人都被當權者冷落,不受重用。時光如黃河之水奔騰不回是萬古愁,“朝如青絲暮成雪”表達的人生易老,是萬古愁,古來圣賢“皆寂寞”的宿命也是萬古愁。萬古愁不一而足,但人生如許多的不如意,是萬古以來人都要面對的無奈,都可為“萬古愁”作注吧??磥碛欣硐胗胁拍艿娜?,在追求理想想要施展抱負的時候,在現(xiàn)實當中碰了壁,都會有這種愁,這就使愁有了更加深廣的內(nèi)涵。
由以上的文字品析可以看出,李白雖然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悲涼,但卻不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壯。雖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縱情,卻也不失“古來圣賢皆寂寞”的無奈與悲憤。乍看之下,作者飲酒朵頤好不痛快,這種瀟灑的日子圣賢是無福消受的,細細品來,之中的酸澀深入骨髓。豪放不羈的表面下,是對這個時代的無奈與嘆息。李白對于入世與出世一直很猶豫,因為時代的關系,他應該也渴望過著貴族的生活,然而他終究不愿依附權貴,致使潦倒一生,只能借酒銷愁,發(fā)出“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感嘆?!疤焐也谋赜杏谩惫倘皇窃娙俗盥市宰畋菊娴谋磉_,然而,李白真的已經(jīng)到了如此淡泊功名利祿的地步嗎?沒有。李白是彷徨的猶豫的,他不斷在此岸和彼岸間游走。內(nèi)心的苦悶與掙扎,讓作者的人生跌宕起伏。
朱自清說:“文字就是思想?!蓖ㄟ^咬文嚼字,我們從詩中讀出了一個矛盾的李白,一方面,他有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格理想,因此他蔑視權貴,鄙棄功名利祿;另一方面,他想受朝廷重用,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社會理想。李白游走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內(nèi)心的痛苦化為表面的狂放,外在的狂放掩飾不了他內(nèi)心的悲憤。偉大的痛苦與掙扎成就了偉大的作品。
徐慶華,教師,現(xiàn)居山東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