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摘 要:以瑯琊山植物志為參考,選取11個典型的瑯琊山植被類型,并采集土壤樣本。利用野外采樣與室內測試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的理化性質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物理性質差異較大,從土壤含水量看,含水量最大的是水杉,最小的是接骨木;從土壤容重看,容重最大的是接骨木,最小的是麻櫟。(2)從土壤化學性質看,pH值最大是石蒜,最小的是早竹;有機質含量最高的是金線松,最少的是麻櫟。
關鍵詞:土壤性質;植被類型;瑯琊山
中圖分類號 Q94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28-03
Abstract:Based on the flora of Langya mountain for reference,selected eleven typical Langya mountain vegetation type,and collected soil sampl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field sampling and indoor test analysis,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Langya mountai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difference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is larger,from the content of soil moisture,the soil moisture of metasequoia is the maximal and the elderberry is the minimum;from the soil bulk density,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elderberry is the maximal,and the german oak is the minimum. (2)From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the pH of lycoris radiata is the maximal and the phyllostachys praecox is the minimum;the organic matter of Ulmus chenmoui is the maximal and the german oak is the minimum.
Key words:The properties of soil;Vegetation types;The Langya mountain
1 前言
瑯琊山植被類型主要屬于北亞熱帶植被,有一部分的常綠闊葉林和大部分的落葉闊葉林,土壤類型主要有落葉闊葉林下的褐土、黃土、棕壤等,以及季風氣候下的水稻土等。理化性質,主要包括含水量、容重、有機質、pH值等指標,對于研究土壤特性、土壤適宜性等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森林植被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質,研究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性質的差異對了解森林與土壤之間的關系,如森林更新、森林的恢復與重建等都具有重要意義[1]。此外,了解了土壤理化性質指標,對于理解植被——土壤二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同時對于瑯琊山植物和土壤資源保護也具有實際意義[2]。
2 研究方法
2.1 土壤含水量測定 取新鮮土樣并稱濕重,根據105℃左右的溫度土壤吸著水被蒸發(fā),但結構水不致破壞,土壤有機質也不致分解的原理來測定土壤含水量[3]。將盛有新鮮原狀土樣的鋁盒在電子天平上稱重,準確至0.01g,即土樣的濕質量。再將鋁盒在105℃恒溫箱中烘烤約8h,移入干燥器內冷卻至室溫,約需20min,然后稱重,準確到至0.01g,即干質量。根據公式[θm(%)=Mw/Ms×100],計算土壤含水量。其中:[Mw=Mt-Ms],Mt為土壤濕重量,Ms為土壤干質量,θm表示土樣的質量含水率[4]。
2.2 土壤容重測定 用修土刀切除環(huán)刀周圍的土樣,取出已充滿土的環(huán)刀,細心削平和擦凈環(huán)刀2端及外面多余的土,用鋁盒裝著樣本,以免水分蒸發(fā)[5]。測量土壤容重利用與已得到的土壤含水量結合采樣工具環(huán)刀的容積換算得到的。本文采樣時使用的是容積為100cm3的環(huán)刀。根據公式[ρb=Mt/V(1+θm)],計算土壤容重[6],精確到0.01g。式中:ρb指土壤容重;Mt指環(huán)刀內濕樣質量;V指環(huán)刀容積;θm指樣品含水量(質量含水量)。
2.3 土壤酸堿度的測定 將采集的土樣風干后壓成粉末,用篩子過篩,各取1g左右的土樣,分別放在試管里,各加5mL蒸餾水充分震蕩,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潔凈玻璃棒蘸取上層清潔液體,滴在精密pH試紙上。將其顏色立即與標準比色卡比色,記下相應的pH值,根據土壤酸堿度分級表,確定該土樣的酸堿度情況[7]。
2.4 土壤有機質的測定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系統(tǒng)的基礎物質,影響土壤物理、化學性質,并通過所提供的C、N源控制微生物活性,從而在土壤肥力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以及土壤的生產力都與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和特性密切相關[8]。在這里僅采用簡單的烘干處理法來獲取有機質的總體含量。本文利用有機質高溫分解的原理測定有機質含量。首先將烘箱溫度設置為105℃,將土樣置于烘箱內烘足8h,取出稱得土壤重量M1,然后再將溫度設置為180℃,繼續(xù)烘足8h,取出稱得土樣重量M2,則有機質含量[M=M1-M2],然后在計算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土壤中的百分比[9]。
3 研究結果
本文所提到的土壤物理性質主要包括含水量和土壤容重2個指標,化學指標包括pH值和有機質含量。表1為不同植被下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指標。endprint
3.1 瑯琊山不同植被枯枝落物下土壤的物理性質
3.1.1 土壤含水量 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含水量最大值為23.14%(水杉),最小值為9.48%(接骨木),平均值為17.5%。從各植被類型含水量大小排序看,依次為:水杉>馬尾松>金線松>狗尾草>麻櫟>瑯琊榆>合歡>酸棗>早竹>石蒜>接骨木。這表明瑯琊山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差異較大,植被對土壤水分的調節(jié)作用各不相同。
影響土壤含水量大小的因素很多,有地區(qū)降水量、植被覆蓋情況以及土壤所處的環(huán)境,首先豐富的降水使這一地區(qū)土壤平均含水量普遍偏高,土壤狀況良好的地帶含水量也是普遍較高的;植被覆蓋情況越好,土壤含水量越高,這關鍵在于植被對水分的調節(jié)功能。
3.1.2 土壤容重 不同植被下土壤容重大小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容重均較,其最大值為1.62g/cm3(接骨木),最小值為1.17g/cm3(麻櫟),平均值為1.36g/cm3。從各植被類型容重大小排序看,依次為:接骨木>石蒜>早竹>瑯琊榆>金線松>合歡>狗尾草>酸棗>水杉>馬尾松>麻櫟。土壤容重特征表現(xiàn)了土壤的疏松程度與通氣性,對圖2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麻櫟下土壤容重的數(shù)值最小,這說明麻櫟下土壤較疏松、通氣性能好;與之相反的是接骨木,接骨木下面的土壤容重的數(shù)值最大,說明接骨木下土壤較為緊實,干物質所占比重很大,土壤通氣性較差。而水杉、馬尾松二者的數(shù)值也偏小。
3.2.1 土壤pH值 不同植被下土壤pH值大小如圖3所示。由圖3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pH均屬中性水平,其最大值為7.71(石蒜),最小值為6.21(早竹),平均值為6.87。從各植被類型pH值大小排序看,依次為:石蒜>合歡>瑯琊榆>酸棗>水杉>接骨木>馬尾松>狗尾草>金線松>麻櫟>早竹。從圖3可以得出,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的pH值主要在6~8,平均為6.8,主要是中性土壤。經比較,早竹下的土壤成弱酸性,產生原因可能是人工竹林下土壤凋落物分解的有機酸過多,降低土壤pH值作用比較明顯;而石蒜、合歡、瑯琊榆下土壤偏堿性,其中堿性最強的是石蒜,這說明這些植被下凋落物分泌有機酸偏少,因而土壤酸堿度數(shù)值偏低。
4 結論
在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的過程中得出:(1)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物理性質差異較大,從土壤含水量看,含水量最大的是水杉,為23.14%,最小的是接骨木,為9.48%;從土壤容重看,容重最大的是接骨木,為1.62g/cm3,最小的是麻櫟,為1.17g/cm3。(2)從土壤化學性質看,pH值最大是石蒜,為7.71,最小的是早竹,為6.21;有機質含量最高的是金線松,為12.62%。最少的是麻櫟,為2.41%。
參考文獻
[1]閻傳海.徐州連云港地區(qū)城鎮(zhèn)綠化策略研究[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5(3):47-49.
[2]GENTRY A H.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gradients[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1988,75:1-34.
[3]GARTLAN J S,NEWBERYDM,THOMAS KW,et al.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soil phosphorous on the vegetation of Korup forest reserve[J].Cameroun Vegetation,1986,65:131-148.
[4]王勤,張宗應,徐小牛.安徽大別山庫區(qū)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養(yǎng)功能[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3):60-62.
[5]蔡躍臺.不同植被類型理化性質及水源涵養(yǎng)功能研究[J].2006,26(3):12-16.
[6]劉鴻雁,黃建國.縉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質的動態(tài)變化[J].2005,16(11):2 042-2 046.
[7]王凱博,陳美玲.子午嶺植被自然演替中植物多樣性變化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0):2 089-2 096.
[8]惠淑榮,顏翎羽.不同紅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質差異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學報,2008,35(1):117-120.
[9]趙飛,李傳榮,孫明高.破壞山體植被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2):135-138.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3.1 瑯琊山不同植被枯枝落物下土壤的物理性質
3.1.1 土壤含水量 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含水量最大值為23.14%(水杉),最小值為9.48%(接骨木),平均值為17.5%。從各植被類型含水量大小排序看,依次為:水杉>馬尾松>金線松>狗尾草>麻櫟>瑯琊榆>合歡>酸棗>早竹>石蒜>接骨木。這表明瑯琊山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差異較大,植被對土壤水分的調節(jié)作用各不相同。
影響土壤含水量大小的因素很多,有地區(qū)降水量、植被覆蓋情況以及土壤所處的環(huán)境,首先豐富的降水使這一地區(qū)土壤平均含水量普遍偏高,土壤狀況良好的地帶含水量也是普遍較高的;植被覆蓋情況越好,土壤含水量越高,這關鍵在于植被對水分的調節(jié)功能。
3.1.2 土壤容重 不同植被下土壤容重大小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容重均較,其最大值為1.62g/cm3(接骨木),最小值為1.17g/cm3(麻櫟),平均值為1.36g/cm3。從各植被類型容重大小排序看,依次為:接骨木>石蒜>早竹>瑯琊榆>金線松>合歡>狗尾草>酸棗>水杉>馬尾松>麻櫟。土壤容重特征表現(xiàn)了土壤的疏松程度與通氣性,對圖2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麻櫟下土壤容重的數(shù)值最小,這說明麻櫟下土壤較疏松、通氣性能好;與之相反的是接骨木,接骨木下面的土壤容重的數(shù)值最大,說明接骨木下土壤較為緊實,干物質所占比重很大,土壤通氣性較差。而水杉、馬尾松二者的數(shù)值也偏小。
3.2.1 土壤pH值 不同植被下土壤pH值大小如圖3所示。由圖3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pH均屬中性水平,其最大值為7.71(石蒜),最小值為6.21(早竹),平均值為6.87。從各植被類型pH值大小排序看,依次為:石蒜>合歡>瑯琊榆>酸棗>水杉>接骨木>馬尾松>狗尾草>金線松>麻櫟>早竹。從圖3可以得出,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的pH值主要在6~8,平均為6.8,主要是中性土壤。經比較,早竹下的土壤成弱酸性,產生原因可能是人工竹林下土壤凋落物分解的有機酸過多,降低土壤pH值作用比較明顯;而石蒜、合歡、瑯琊榆下土壤偏堿性,其中堿性最強的是石蒜,這說明這些植被下凋落物分泌有機酸偏少,因而土壤酸堿度數(shù)值偏低。
4 結論
在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的過程中得出:(1)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物理性質差異較大,從土壤含水量看,含水量最大的是水杉,為23.14%,最小的是接骨木,為9.48%;從土壤容重看,容重最大的是接骨木,為1.62g/cm3,最小的是麻櫟,為1.17g/cm3。(2)從土壤化學性質看,pH值最大是石蒜,為7.71,最小的是早竹,為6.21;有機質含量最高的是金線松,為12.62%。最少的是麻櫟,為2.41%。
參考文獻
[1]閻傳海.徐州連云港地區(qū)城鎮(zhèn)綠化策略研究[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5(3):47-49.
[2]GENTRY A H.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gradients[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1988,75:1-34.
[3]GARTLAN J S,NEWBERYDM,THOMAS KW,et al.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soil phosphorous on the vegetation of Korup forest reserve[J].Cameroun Vegetation,1986,65:131-148.
[4]王勤,張宗應,徐小牛.安徽大別山庫區(qū)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養(yǎng)功能[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3):60-62.
[5]蔡躍臺.不同植被類型理化性質及水源涵養(yǎng)功能研究[J].2006,26(3):12-16.
[6]劉鴻雁,黃建國.縉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質的動態(tài)變化[J].2005,16(11):2 042-2 046.
[7]王凱博,陳美玲.子午嶺植被自然演替中植物多樣性變化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0):2 089-2 096.
[8]惠淑榮,顏翎羽.不同紅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質差異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學報,2008,35(1):117-120.
[9]趙飛,李傳榮,孫明高.破壞山體植被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2):135-138.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3.1 瑯琊山不同植被枯枝落物下土壤的物理性質
3.1.1 土壤含水量 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含水量最大值為23.14%(水杉),最小值為9.48%(接骨木),平均值為17.5%。從各植被類型含水量大小排序看,依次為:水杉>馬尾松>金線松>狗尾草>麻櫟>瑯琊榆>合歡>酸棗>早竹>石蒜>接骨木。這表明瑯琊山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差異較大,植被對土壤水分的調節(jié)作用各不相同。
影響土壤含水量大小的因素很多,有地區(qū)降水量、植被覆蓋情況以及土壤所處的環(huán)境,首先豐富的降水使這一地區(qū)土壤平均含水量普遍偏高,土壤狀況良好的地帶含水量也是普遍較高的;植被覆蓋情況越好,土壤含水量越高,這關鍵在于植被對水分的調節(jié)功能。
3.1.2 土壤容重 不同植被下土壤容重大小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容重均較,其最大值為1.62g/cm3(接骨木),最小值為1.17g/cm3(麻櫟),平均值為1.36g/cm3。從各植被類型容重大小排序看,依次為:接骨木>石蒜>早竹>瑯琊榆>金線松>合歡>狗尾草>酸棗>水杉>馬尾松>麻櫟。土壤容重特征表現(xiàn)了土壤的疏松程度與通氣性,對圖2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麻櫟下土壤容重的數(shù)值最小,這說明麻櫟下土壤較疏松、通氣性能好;與之相反的是接骨木,接骨木下面的土壤容重的數(shù)值最大,說明接骨木下土壤較為緊實,干物質所占比重很大,土壤通氣性較差。而水杉、馬尾松二者的數(shù)值也偏小。
3.2.1 土壤pH值 不同植被下土壤pH值大小如圖3所示。由圖3可見,各種植被類型下土壤pH均屬中性水平,其最大值為7.71(石蒜),最小值為6.21(早竹),平均值為6.87。從各植被類型pH值大小排序看,依次為:石蒜>合歡>瑯琊榆>酸棗>水杉>接骨木>馬尾松>狗尾草>金線松>麻櫟>早竹。從圖3可以得出,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的pH值主要在6~8,平均為6.8,主要是中性土壤。經比較,早竹下的土壤成弱酸性,產生原因可能是人工竹林下土壤凋落物分解的有機酸過多,降低土壤pH值作用比較明顯;而石蒜、合歡、瑯琊榆下土壤偏堿性,其中堿性最強的是石蒜,這說明這些植被下凋落物分泌有機酸偏少,因而土壤酸堿度數(shù)值偏低。
4 結論
在瑯琊山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理化性質分析的過程中得出:(1)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物理性質差異較大,從土壤含水量看,含水量最大的是水杉,為23.14%,最小的是接骨木,為9.48%;從土壤容重看,容重最大的是接骨木,為1.62g/cm3,最小的是麻櫟,為1.17g/cm3。(2)從土壤化學性質看,pH值最大是石蒜,為7.71,最小的是早竹,為6.21;有機質含量最高的是金線松,為12.62%。最少的是麻櫟,為2.41%。
參考文獻
[1]閻傳海.徐州連云港地區(qū)城鎮(zhèn)綠化策略研究[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5(3):47-49.
[2]GENTRY A H.Changes in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geographical gradients[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1988,75:1-34.
[3]GARTLAN J S,NEWBERYDM,THOMAS KW,et al.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soil phosphorous on the vegetation of Korup forest reserve[J].Cameroun Vegetation,1986,65:131-148.
[4]王勤,張宗應,徐小牛.安徽大別山庫區(qū)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養(yǎng)功能[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3):60-62.
[5]蔡躍臺.不同植被類型理化性質及水源涵養(yǎng)功能研究[J].2006,26(3):12-16.
[6]劉鴻雁,黃建國.縉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質的動態(tài)變化[J].2005,16(11):2 042-2 046.
[7]王凱博,陳美玲.子午嶺植被自然演替中植物多樣性變化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0):2 089-2 096.
[8]惠淑榮,顏翎羽.不同紅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質差異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學報,2008,35(1):117-120.
[9]趙飛,李傳榮,孫明高.破壞山體植被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2):135-138.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