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辛子
一人來瓶人頭馬
◎ 唐辛子
上周末,我來到家附近新開不久的一家活魚壽司店吃飯,要了一份墨魚燒賣。店員告訴我,這道燒賣需要一點時間,果然,過了十來分鐘之久,盛著墨魚燒賣的四方形木蒸籠才由女店員安放在小型的煤氣爐上,款款端上餐桌。待點上火,擺放好煤氣爐和燒賣蒸籠后,女店員又拿出一只沙漏來,要求必須等沙漏的沙子全部漏光才可揭開蓋子開吃。
不過480日元一份的墨魚燒賣,沒想到端上桌來卻弄了個這么大的排場,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接著,我又聽到女店員慎重的叮囑,于是乖乖地一直等著,等待那沙漏的沙子全部漏光之后,才揭開方形木蒸籠的蓋子來:果然!那靜躺在蒸籠里的三只墨魚燒賣晶瑩透剔、體態(tài)飽滿,清香徐徐,撲鼻而來。輕輕夾起一個,送到嘴邊咬上一口,鮮美嫩滑、溫熱適宜,正是入口的最佳時候。
我當下便想:看來,一份美食的真正誕生,是在廚師與食客的互相配合之下才得以完成的。這就好比讀一本書或是看一篇文章,只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跟隨作者的文字牽引,產(chǎn)生種種情感或共鳴,其作品價值才真正產(chǎn)生,一部作品才算得上最終完成。同樣的道理,作為食客,亦需遵循廚師的指導,在規(guī)定的時間范圍內(nèi),在食物的味道處于最佳狀態(tài)時,分秒不差地將食物適時送入口中,才能最終實現(xiàn)食物的美味。
不由得又想起一個詞:懂味——這是家鄉(xiāng)長沙的一句本地俚語?!岸丁倍值某鎏師o從考證,從字面推測,想必是緣于對美食的懂得與欣賞。中國菜講究“色、香、味”,缺一不可。而判斷一份菜肴的高下,則是通過“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來完成的。品其味的前提,則是懂其味。
上世紀90年代,我在國內(nèi)做酒店管理。當?shù)匾蝗鹤龇康禺a(chǎn)發(fā)了財?shù)睦习鍌兊骄频甑奈鞑蛷d吃飯,領頭的一位大老板要了一瓶陳釀七年的“人頭馬VSOP”。當他看到服務生只在窄口酒杯里倒了1/3便送到手邊,不由大怒,曰:“怎么才倒這么一點點?欺負我們喝不起洋酒?多少錢一瓶?去去去!這一桌子的人,每人給我來一瓶!”服務生和在場的酒店人員強忍驚訝,最后不得不給一桌子人每人來一瓶,滿足了各位的自尊心,總算息事寧人。
現(xiàn)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有錢階層的老板們想必早已能嫻熟地品嘗洋酒了吧??墒?,有些國人跑到海外去購物,揮擲千金的豪氣雖然很受商家歡迎,但卻似乎仍未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想想也是,例如LV的皮具,如果購買者并不能真正懂得它的價值,而僅僅只是將它作為一種奢華品,一窩蜂地輪番搶購,對于這個品牌的制造者而言,無疑是有些沮喪的。這樣的名牌搶購法,跟一桌子人每人來一瓶“人頭馬”的做法,其實是一模一樣的,都屬于不懂味。
(摘自《八小時以外》2013年第9期 圖/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