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俊 浙江省長興縣中醫(yī)院 313100
貧血在人群中是一種常見疾病,發(fā)病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引起貧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外周血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等指標顯著低于健康人群[1]。根據發(fā)病機制不同,貧血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但較為常見的主要有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2]。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對收治的溶血性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以及健康人各120例進行血細胞實驗室檢查,并比較各項血液指標的差異,現(xiàn)將檢查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溶血性貧血患者(檢驗A組)和12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檢驗B組)以及同期體檢的120例健康人(對照組)。檢驗A組中,男67例,女53例,平均年齡(36.2±3.9)歲;檢驗B組中,男63例,女57例,平均年齡(34.7±4.1)歲;對照組中,男61例,女59例,平均年齡(35.7±3.6)歲。比較3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早晨空腹時,抽取患者3ml靜脈血液,置于抗凝管中,輕輕混勻,將血液標本置于血液細胞計數儀上對血細胞進行分類并計算,觀察記錄血液樣品中的 MCH、MCV、RDW、MCHC水平,并將測定結果與健康人的MCH、MCV、RDW、MCHC水平相比較,總結上述血液指標和貧血的關系。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各項血液指標比較結果 檢驗A組的 MCV和MCH水平高于檢驗B組和對照組,MCV水平與檢驗B組和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MCH水平與檢驗B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檢驗A組和檢驗B組患者的MCHC和RDW水平顯著低于健康人,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3組患者各項血液檢查指標比較()
表1 3組患者各項血液檢查指標比較()
注:與其他兩組比較,*P<0.05。
2.2 貧血患者特異性、靈敏度和符合率比較 檢驗A組、檢驗B組患者檢驗特異性、靈敏度和符合率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檢驗A、B組患者檢驗特異性、靈敏度和符合率比較(%)
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疾病癥狀,引起貧血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不同類型的貧血癥所表現(xiàn)出的血液特征和臨床表現(xiàn)卻大同小異,例如頭暈、乏力、心悸、厭食等。目前,臨床上對于貧血的診斷依然依靠的是血液檢驗,通過對患者血液中的血細胞進行分類計數,可以得知患者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而且通過紅細胞參數也可以明確引起貧血的具體原因,有助于臨床上對癥治療,這也是目前臨床上最為簡單、快捷的鑒別貧血的方法[3]。近年來,也有報道用基因檢測技術來鑒別某些類型的貧血,顯著提高了確診率,但是由于專業(yè)、技術以及檢驗條件限制等要求,該方法仍未在臨床上廣泛應用[4]。
在本文中,筆者通過比較溶血性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與健康人的MCH、MCV、RDW、MCHC指標差異,發(fā)現(xiàn)溶血性貧血患者的MCV、MCH、RDW都要高于缺鐵性貧血患者和健康人;溶血性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的MCHC顯著低于健康人。溶血性貧血檢驗的特異性為64.8%,靈敏度為93.5%,符合率為77.1%,缺鐵性貧血檢驗的特異性為69.6%,靈敏度為95.2%,符合率為88.0%,兩組患者檢驗的靈敏度及符合率都滿足臨床檢驗的要求。綜上所述,血液檢驗用于臨床鑒別貧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患者的MCH、MCV、RDW、MCHC等血液指標參數也為臨床上明確貧血原因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
[1]張潔.32例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2):108-109.
[2]張忠房,萬芙榮,趙莉,等.貧血分類與診斷〔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0,21(4):79-81.
[3]陳玉蘭.血細胞計數參數對再生性障礙性貧血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11(3):28-29.
[3]郭華.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基因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0):109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