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瑜
2012年7月24日下午,一趟由廣州開往陜西的火車,車窗外的村莊麥地,山川河流,飛逝而過,越來越熟悉的景致……袁超正在回鄉(xiāng)的旅途中。正當袁超沉醉于故鄉(xiāng)美麗的風景之中,手機突然響起,是黃埔區(qū)教育局人事科打過來的,說區(qū)里需要一個援疆的教師,去喀什疏附縣支教,詢問袁超的意愿。他心頭一震,腦海里瞬間騰起一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景象。然遠赴千里之外,歷時近兩年,為夫不能陪伴妻子,為父不能照顧兒子,猶豫中他撥通了妻子的電話。在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后,這位西北漢子的豪邁之情堅定了決心,援疆。
一個月后,8月25日,一趟飛機從白云機場起飛,當晚降落在新疆喀什,袁超的援疆之旅正式開始。
喀什地處南疆腹地,疏附是喀什所轄的一個縣,位于喀什近郊,這里自古即為“絲綢之路”要沖,東西方文明在此交融,是維吾爾族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遠近聞名的歌舞之鄉(xiāng)和民族樂器之鄉(xiāng)。
袁超被安排到疏附第二小學教授語文。學校坐落在縣城前進東路北側(cè),2009年從疏附縣第二中學分離出來,搬遷至此。校園方方正正,坐北朝南,占地面積很大,教學樓高三層,呈橫著的“工”字形狀,樓頂正面有十六個大字非常醒目: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完善自己、奉獻自己。疏附二小是一所漢語學校,不過漢族學生的比例并不大,學校里大部分是維族學生。
登臺講課
來新疆前,袁超在黃埔區(qū)教育局教研室擔任副主任,脫離一線教師崗位好多年了。這回重返課堂,既覺得興奮,又覺得緊張。疏附二小的教室相對簡陋,沒有投影儀,沒有多媒體教學設(shè)備,僅有一支粉筆、一本書,仿佛二十年前的鄉(xiāng)村小學講堂。這對于袁超來說,的確是一場考驗。
袁超的第一節(jié)課在三(3)班上,第3課——《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讀課文。袁超對教材內(nèi)容很熟悉,“教什么”的問題不在話下。需要用心琢磨的是如何結(jié)合民族地區(qū)學生的特點和學?,F(xiàn)有的教學條件,引導孩子們“怎樣學”“怎樣有效地學”。
果然是一線崗位出身的行家,袁超在黑板上寫字,黑板上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那是粉筆與黑板摩擦發(fā)出來的聲音。一行行板書,黑底白字,齊整秀雅地浮現(xiàn)在黑板上。教室里安安靜靜的,學生們盯著新老師的背影,好奇又期待。來自廣州的袁老師,會帶給他們什么樣的課堂時光呢?
第一節(jié)課,在友好的氛圍中結(jié)束了,效果不錯。新老師上課,同學們很興奮,加上老師的鼓勵、引導,課堂上舉手踴躍,發(fā)言積極,讀書、識字都很投入,較好地達成了預設(shè)的目標。下課后,袁超松了一口氣,心里踏實了。做一名語文老師,還是可以勝任的。
有一回,袁超去另一個平行班上了第4課——《槐鄉(xiāng)的孩子》。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孩子們課余時間采摘槐米,感受勞動的快樂。袁老師充分調(diào)動班上孩子們讀書興趣,引導他們開展朗讀競賽,在讀中感悟和體會課文中槐鄉(xiāng)的孩子們愛勞動、能吃苦的品質(zhì)。
中午放學時,兩位維族小男孩走過來,操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問:“袁老師,你什么時候又給我們上課?我們喜歡!”
看著這些維族小孩純真的笑容,一份久違的喜悅在袁超的心頭涌現(xiàn)。為人師者,最純粹的幸福莫過于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期待。
引領(lǐng)教研
疏附二小常規(guī)教學搞得不錯,但教育科研相對薄弱,老師們對參與課題研究比較陌生,學校層面也還沒有獨立或完整地組織過課題實驗。校長十分希望能夠借助于援疆老師的力量,發(fā)揮對骨干教師的引領(lǐng)作用,帶動學校教科研工作。
經(jīng)過思考,袁超決定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引導學科教師從小處著眼,從小課題做起,研究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二是協(xié)助學校從大處著眼,力爭選擬一個較大的課題,能夠帶動和促進學校整體的辦學發(fā)展。
2012年10月中旬,袁超在語文科組教研活動上做了一次專項指導,提出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三定”思路。一是“定位”:圍繞一個“真”字,面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獲得真發(fā)展;圍繞一個“小”字,小問題著眼,小環(huán)節(jié)切入,小步子推進。二是“定題”:分低、中、高三個年段,收集每位老師在教學中感到困惑的問題,從中梳理出具有共性的或者大家共同關(guān)注的問題,就把這個問題定為研究的課題。三是“定案”:選定了課題,再制定一個簡要的實施方案,使后續(xù)的行動研究能夠按計劃有序進行。
兩個星期之后,各年段基本定好了選題,開始引導課題小組制定實施方案。袁超設(shè)計了一個簡明的表格——《疏附縣第二小學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欄目包括:課題名稱、人員分工、課題涵義、課題背景、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預期成果等,最后一欄是學校審批意見。小課題研究由教導處管理,課題組長負責實施推進。老師們動手寫方案挺不容易,費了好大周折,點撥了好幾次,費時一月有余,終于形成了初稿。
為了現(xiàn)身說法,袁超也構(gòu)思了一個課題,引領(lǐng)語文教師共同參與,以切實的實踐體驗推動老師們開展教研。袁超牽頭的小課題結(jié)合學?!巴膼傋x”課程的構(gòu)建與實施,以深入開展經(jīng)典誦讀與課外閱讀活動為載體,致力于學校書香校園的打造,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效果明顯。
經(jīng)典誦讀
能者多勞,袁超不僅在教育科研方面有豐富的經(jīng)驗,對于校園文化建設(shè)也有開闊的思路。剛剛踏進疏附二小的校園,袁超就在校園的一方圍墻上看到《弟子規(guī)》。后來了解到,這是疏附二小經(jīng)典誦讀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近兩年開展“童心閱讀”活動,其中全校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算是一大亮點,但其持續(xù)性、系統(tǒng)性不是很強。去年全校誦讀《弟子規(guī)》,今年還要不要繼續(xù)讀,不讀《弟子規(guī)》又讀什么,看起來不是很明確。
袁超想按年級對誦讀內(nèi)容進行歸整,明確哪個年級的學生讀什么書,逐步使學校經(jīng)典誦讀課程化。
袁超主導了疏附二小經(jīng)典誦讀校本課程的構(gòu)建過程。學校在原來誦讀《弟子規(guī)》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擴展經(jīng)典書目,增加誦讀內(nèi)容:一、二年級分別誦讀《日有所誦》第1冊、第2冊,三、四、五年級分別誦讀《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和《論語》。學校每周安排固定時段組織學生進行“晨誦”和“午讀”,并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學校受捐的1600余冊書籍,將全部發(fā)到全校各個班級,除經(jīng)典誦讀書籍滿足學生人手一冊之外,其余的書放到各班教室的圖書角,以供學生課外時間隨手取閱。
經(jīng)典誦讀不但要課程化,袁超還升級了“經(jīng)典誦讀活動”,提升誦讀活動的內(nèi)涵,以讀書節(jié)的形式把活動制度化,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校園。袁超向疏附二小校長提議,利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的契機,開展一系列讀書活動,以促進學校書香校園建設(shè),并在讀書日當天舉行讀書節(jié)現(xiàn)場會。
2013年4月23日上午,“好讀書、讀好書”疏附縣第二小學2013年讀書節(jié)現(xiàn)場會如期舉行。首先是全校學生千人誦讀《三字經(jīng)》,接下來是各年級各具特色的經(jīng)典誦讀展演,還特意加進了海仁莎老師編排的兩個維語朗誦節(jié)目。同學們精神振奮、陣容整齊、聲音宏亮,精彩的表現(xiàn)不時贏來熱烈的掌聲。
袁超向全校師生做了經(jīng)典誦讀書目推介,勉勵全體同學從小珍惜美好的讀書時光,體驗和享受讀書的樂趣,在快樂閱讀中增長知識,陶冶性情,積淀文化底蘊,打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
然而就在當天,喀什地區(qū)的巴楚縣發(fā)生了令人震驚的暴力恐怖事件。站在援疆的第一線,袁超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同在喀什,既有民族交融的和諧景象,漢族維族學生共聚一堂,沐浴在讀書的歡樂之中,也有民族分裂勢力的殘暴與陰謀。作為援疆干部,任重而道遠。促進文化認同和文化交融,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社會穩(wěn)定。
與此同時,袁超也在思考,疏附二小作為喀什地區(qū)的一所漢語學校,有漢族學生,有維族學生,不但要讓維族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原文明,也要讓漢族學生接觸同樣歷史悠久的伊斯蘭文明。這才是民族文化雙向的交流。
于是在大力推介《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等“經(jīng)典誦讀”的同時,袁超也在梳理維吾爾族文化的經(jīng)脈條緒,提煉喀什本地的文化基因,尋找適合的載體,做維文的經(jīng)典誦讀校本教材。
袁超找機會動身,去了疏附縣烏帕爾鄉(xiāng),這里有麻赫默德陵墓。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是維吾爾族的偉大學者。他出生于公元1008年,當時處于喀喇汗王朝。小時候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后修成淵博的學識,中年時人生遭受巨大變故,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漂泊。十幾年間走遍廣闊的西域大地,精心考察突厥語眾多部落和民族的語言,后來于1071—1075年間在文明古城巴格達寫出輝煌巨著《突厥語大詞典》。
《突厥語大詞典》給了袁超靈感,還有成于11世紀的史詩《福樂與智慧》,也是維吾爾文的文學經(jīng)典……這些淵源流深的文化資源,全都可以提煉成教學資源。袁超的想法得到了學校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在疏附二小的校園里,一場維吾爾族的“經(jīng)典誦讀”也在悄悄醞釀??上?,時不待人,援疆的日子畢竟有限,告別的日子一天天臨近。
師生情誼
采訪時已經(jīng)是2014年4月,廣州黃埔區(qū),花紅柳綠,離開新疆的日子,一晃已經(jīng)過去大半年。跟記者談起援疆支教時,袁超說最懷念的還是課堂上那些純真、靦腆的臉龐,還有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師生一場,一年半的時間太珍貴,也太短暫,好在可以記憶,可以回憶,在一則則援疆筆記中,學生們的歡樂與音容笑貌,涌現(xiàn)出來,如在昨日,猶在眼前。黃埔春天的潮濕,瞬間被疏附的干爽明凈中和了不少。
張哲,五(4)班一位胖乎乎、高個頭的男孩兒,戴著一副近視眼鏡,一個人坐在教室后排靠近窗口的角落。
我第一次對他留有印象,是開學初到五(4)班聽課。那天閆妮老師上《桂花雨》一課,我剛好坐在張哲的旁邊。上課沒多久,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fā)現(xiàn)他不怎么翻書,也不開口,木木訥訥坐在那里,完全跟不上學習節(jié)奏。同學們朗讀課文時,我?guī)退蜷_書,翻到課文的位置,問他會讀嗎,讀給老師聽聽。他很緊張,滿臉通紅,一聲不吭。
一個月后,我教上了五(4)班,張哲成了我的學生。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我對張哲給予特別關(guān)注,常常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幫他打開書,提醒他專心聽講。有時趁同學們讀書的時候,我走過去蹲在他旁邊小聲地教他讀幾句;有時我指定一段話讓他自己練讀,下課后讀給我聽;有時我專門布置一些詞語或一段課文讓他抄寫。只要他能比較認真地去做,我就大力地夸獎他。
記得有一天,教完第七單元,習作要求同學們寫一篇讀后感。第二天,張哲又交來了一張白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文字,題目是《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原來他是把書上的讀后感范文認認真真地抄了一遍。盡管是抄的不是自己寫的,我還是為他的認真勁頭深受感動。上課時我又一次熱情地表揚了他,并當場拿起紅筆在文后的空白處寫了幾句評語:“張哲,了不起!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你下了很大的功夫。全班同學給了你熱烈的掌聲,他們都在為你喝彩。功夫不負有心人,繼續(xù)加油!”當天剛好帶了相機,我讓他站在臺前,舉著自己的杰作,給他拍了一張照片。
寒假時回到廣州,我將平時拍的同學們的照片曬了出來,其中就有張哲的那張。新學期回到學校,把照片發(fā)給同學們,這時我才意外地得知,張哲已經(jīng)轉(zhuǎn)學走了。聽說他的家庭有了變故,父母離異,他隨著父親轉(zhuǎn)到澤普縣某間小學去了。聽到這個消息,拿著那張照片,我的心里隱隱地涌起一股擔憂和惆悵。
以上是袁超的一篇日記。張哲該是袁老師在疏附二小最牽掛的學生之一吧。雖然學生已經(jīng)離開,那一份來自老師的祝福則是可以隨身而至的。袁超有寫日記的習慣,援疆的點點滴滴,片毛零羽,凡有感于心,皆悉心記下。
回顧這一年半來援疆支教的難忘時光,袁超沒有遺憾。援疆一年半載,不僅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還有期待,還有牽掛,還有收獲。援疆是無悔的選擇。為師,不負師名;為使,不辱使命!袁超做到了。
責任編輯龍建剛
與此同時,袁超也在思考,疏附二小作為喀什地區(qū)的一所漢語學校,有漢族學生,有維族學生,不但要讓維族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原文明,也要讓漢族學生接觸同樣歷史悠久的伊斯蘭文明。這才是民族文化雙向的交流。
于是在大力推介《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等“經(jīng)典誦讀”的同時,袁超也在梳理維吾爾族文化的經(jīng)脈條緒,提煉喀什本地的文化基因,尋找適合的載體,做維文的經(jīng)典誦讀校本教材。
袁超找機會動身,去了疏附縣烏帕爾鄉(xiāng),這里有麻赫默德陵墓。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是維吾爾族的偉大學者。他出生于公元1008年,當時處于喀喇汗王朝。小時候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后修成淵博的學識,中年時人生遭受巨大變故,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漂泊。十幾年間走遍廣闊的西域大地,精心考察突厥語眾多部落和民族的語言,后來于1071—1075年間在文明古城巴格達寫出輝煌巨著《突厥語大詞典》。
《突厥語大詞典》給了袁超靈感,還有成于11世紀的史詩《福樂與智慧》,也是維吾爾文的文學經(jīng)典……這些淵源流深的文化資源,全都可以提煉成教學資源。袁超的想法得到了學校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在疏附二小的校園里,一場維吾爾族的“經(jīng)典誦讀”也在悄悄醞釀??上?,時不待人,援疆的日子畢竟有限,告別的日子一天天臨近。
師生情誼
采訪時已經(jīng)是2014年4月,廣州黃埔區(qū),花紅柳綠,離開新疆的日子,一晃已經(jīng)過去大半年。跟記者談起援疆支教時,袁超說最懷念的還是課堂上那些純真、靦腆的臉龐,還有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師生一場,一年半的時間太珍貴,也太短暫,好在可以記憶,可以回憶,在一則則援疆筆記中,學生們的歡樂與音容笑貌,涌現(xiàn)出來,如在昨日,猶在眼前。黃埔春天的潮濕,瞬間被疏附的干爽明凈中和了不少。
張哲,五(4)班一位胖乎乎、高個頭的男孩兒,戴著一副近視眼鏡,一個人坐在教室后排靠近窗口的角落。
我第一次對他留有印象,是開學初到五(4)班聽課。那天閆妮老師上《桂花雨》一課,我剛好坐在張哲的旁邊。上課沒多久,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fā)現(xiàn)他不怎么翻書,也不開口,木木訥訥坐在那里,完全跟不上學習節(jié)奏。同學們朗讀課文時,我?guī)退蜷_書,翻到課文的位置,問他會讀嗎,讀給老師聽聽。他很緊張,滿臉通紅,一聲不吭。
一個月后,我教上了五(4)班,張哲成了我的學生。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我對張哲給予特別關(guān)注,常常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幫他打開書,提醒他專心聽講。有時趁同學們讀書的時候,我走過去蹲在他旁邊小聲地教他讀幾句;有時我指定一段話讓他自己練讀,下課后讀給我聽;有時我專門布置一些詞語或一段課文讓他抄寫。只要他能比較認真地去做,我就大力地夸獎他。
記得有一天,教完第七單元,習作要求同學們寫一篇讀后感。第二天,張哲又交來了一張白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文字,題目是《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原來他是把書上的讀后感范文認認真真地抄了一遍。盡管是抄的不是自己寫的,我還是為他的認真勁頭深受感動。上課時我又一次熱情地表揚了他,并當場拿起紅筆在文后的空白處寫了幾句評語:“張哲,了不起!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你下了很大的功夫。全班同學給了你熱烈的掌聲,他們都在為你喝彩。功夫不負有心人,繼續(xù)加油!”當天剛好帶了相機,我讓他站在臺前,舉著自己的杰作,給他拍了一張照片。
寒假時回到廣州,我將平時拍的同學們的照片曬了出來,其中就有張哲的那張。新學期回到學校,把照片發(fā)給同學們,這時我才意外地得知,張哲已經(jīng)轉(zhuǎn)學走了。聽說他的家庭有了變故,父母離異,他隨著父親轉(zhuǎn)到澤普縣某間小學去了。聽到這個消息,拿著那張照片,我的心里隱隱地涌起一股擔憂和惆悵。
以上是袁超的一篇日記。張哲該是袁老師在疏附二小最牽掛的學生之一吧。雖然學生已經(jīng)離開,那一份來自老師的祝福則是可以隨身而至的。袁超有寫日記的習慣,援疆的點點滴滴,片毛零羽,凡有感于心,皆悉心記下。
回顧這一年半來援疆支教的難忘時光,袁超沒有遺憾。援疆一年半載,不僅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還有期待,還有牽掛,還有收獲。援疆是無悔的選擇。為師,不負師名;為使,不辱使命!袁超做到了。
責任編輯龍建剛
與此同時,袁超也在思考,疏附二小作為喀什地區(qū)的一所漢語學校,有漢族學生,有維族學生,不但要讓維族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原文明,也要讓漢族學生接觸同樣歷史悠久的伊斯蘭文明。這才是民族文化雙向的交流。
于是在大力推介《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等“經(jīng)典誦讀”的同時,袁超也在梳理維吾爾族文化的經(jīng)脈條緒,提煉喀什本地的文化基因,尋找適合的載體,做維文的經(jīng)典誦讀校本教材。
袁超找機會動身,去了疏附縣烏帕爾鄉(xiāng),這里有麻赫默德陵墓。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是維吾爾族的偉大學者。他出生于公元1008年,當時處于喀喇汗王朝。小時候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后修成淵博的學識,中年時人生遭受巨大變故,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漂泊。十幾年間走遍廣闊的西域大地,精心考察突厥語眾多部落和民族的語言,后來于1071—1075年間在文明古城巴格達寫出輝煌巨著《突厥語大詞典》。
《突厥語大詞典》給了袁超靈感,還有成于11世紀的史詩《福樂與智慧》,也是維吾爾文的文學經(jīng)典……這些淵源流深的文化資源,全都可以提煉成教學資源。袁超的想法得到了學校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在疏附二小的校園里,一場維吾爾族的“經(jīng)典誦讀”也在悄悄醞釀??上?,時不待人,援疆的日子畢竟有限,告別的日子一天天臨近。
師生情誼
采訪時已經(jīng)是2014年4月,廣州黃埔區(qū),花紅柳綠,離開新疆的日子,一晃已經(jīng)過去大半年。跟記者談起援疆支教時,袁超說最懷念的還是課堂上那些純真、靦腆的臉龐,還有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師生一場,一年半的時間太珍貴,也太短暫,好在可以記憶,可以回憶,在一則則援疆筆記中,學生們的歡樂與音容笑貌,涌現(xiàn)出來,如在昨日,猶在眼前。黃埔春天的潮濕,瞬間被疏附的干爽明凈中和了不少。
張哲,五(4)班一位胖乎乎、高個頭的男孩兒,戴著一副近視眼鏡,一個人坐在教室后排靠近窗口的角落。
我第一次對他留有印象,是開學初到五(4)班聽課。那天閆妮老師上《桂花雨》一課,我剛好坐在張哲的旁邊。上課沒多久,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fā)現(xiàn)他不怎么翻書,也不開口,木木訥訥坐在那里,完全跟不上學習節(jié)奏。同學們朗讀課文時,我?guī)退蜷_書,翻到課文的位置,問他會讀嗎,讀給老師聽聽。他很緊張,滿臉通紅,一聲不吭。
一個月后,我教上了五(4)班,張哲成了我的學生。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我對張哲給予特別關(guān)注,常常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幫他打開書,提醒他專心聽講。有時趁同學們讀書的時候,我走過去蹲在他旁邊小聲地教他讀幾句;有時我指定一段話讓他自己練讀,下課后讀給我聽;有時我專門布置一些詞語或一段課文讓他抄寫。只要他能比較認真地去做,我就大力地夸獎他。
記得有一天,教完第七單元,習作要求同學們寫一篇讀后感。第二天,張哲又交來了一張白紙,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文字,題目是《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原來他是把書上的讀后感范文認認真真地抄了一遍。盡管是抄的不是自己寫的,我還是為他的認真勁頭深受感動。上課時我又一次熱情地表揚了他,并當場拿起紅筆在文后的空白處寫了幾句評語:“張哲,了不起!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你下了很大的功夫。全班同學給了你熱烈的掌聲,他們都在為你喝彩。功夫不負有心人,繼續(xù)加油!”當天剛好帶了相機,我讓他站在臺前,舉著自己的杰作,給他拍了一張照片。
寒假時回到廣州,我將平時拍的同學們的照片曬了出來,其中就有張哲的那張。新學期回到學校,把照片發(fā)給同學們,這時我才意外地得知,張哲已經(jīng)轉(zhuǎn)學走了。聽說他的家庭有了變故,父母離異,他隨著父親轉(zhuǎn)到澤普縣某間小學去了。聽到這個消息,拿著那張照片,我的心里隱隱地涌起一股擔憂和惆悵。
以上是袁超的一篇日記。張哲該是袁老師在疏附二小最牽掛的學生之一吧。雖然學生已經(jīng)離開,那一份來自老師的祝福則是可以隨身而至的。袁超有寫日記的習慣,援疆的點點滴滴,片毛零羽,凡有感于心,皆悉心記下。
回顧這一年半來援疆支教的難忘時光,袁超沒有遺憾。援疆一年半載,不僅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還有期待,還有牽掛,還有收獲。援疆是無悔的選擇。為師,不負師名;為使,不辱使命!袁超做到了。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