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親切的金子
前不久,中國黃金協(xié)會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在2013年4月爆發(fā)搶金潮時,“中國大媽”們在當年二季度消費了385.82噸黃金。
以北京千足金金價為例,一年時間千足金每克下跌69元,當初購入黃金的“中國大媽”,累計虧損約260億元。
這算是給“中國大媽”為主力軍的國際“搶金潮”做了一個盤點。一年過去了,她們手頭的黃金是拋還是留?當年的瘋狂將何去何從?
金價這一年
2013年6月以來,國際金價始終在1500美元/盎司以下徘徊并一路探底。
為“中國大媽”算筆帳
在2013年的國際搶金潮中,中國投資者之代表——“中國大媽”以高漲的熱情和購買力出盡風頭,甚至感染了《華爾街日報》創(chuàng)造“dama”一詞,并被戲劇性地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然而隨著金價一路下跌,她們的損失也最為慘重。
2013年4月12日至今
國際金價累計下跌173美元/盎司
北京千足金價格則累計下跌69元/克
若按2013年4月國內(nèi)黃金總銷量100噸計算,當月購入的黃金至今合計虧損42億美元。
影響金價因素大揭密
黃金市場是一個全球性的24小時運轉(zhuǎn)的大市場,在某一個確定時間點,全球黃金價格是一致的,這個價格即國際現(xiàn)貨黃金價格。
拋還是留,這是個問題
無論買入價是高還是低,少賠、多賺是所有投資者的共同訴求。在金價一蹶不振的情況下,是拋還是留,則取決于個人對后期走勢的判斷,人人心里有桿秤。(支點雜志2014年7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