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健
摘 要:法學本科實踐思維具有兩個特征,即職業(yè)實踐導向是法律實踐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的源動力;論證說理能力是法律實踐思維的內核。當前我國法學本科實踐教學中存在目標定位不明確、教學方法教條化、課程設置模塊化等弊端??梢酝ㄟ^校內法律實踐活動、法學課程改革和校外法學實踐基地建設等途徑予以完善。
關鍵詞:法學實踐思維;校內實踐活動;課程設置改革;校外實踐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216-02
一、法學本科實踐思維的兩個特征
(一)職業(yè)實踐導向是法律實踐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動力
法律思維是法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能力,是法律人的重要職業(yè)特征。亞里士多德曾將人類的思考方式分為三種,即思辨之思、理論之思和實踐之思。其中實踐之思則是針對行為選擇和欲望的思考,“這樣的思考是一種實踐的真理,而思辨的、理論的思考則不是實踐的,它只是真與假而不造成善與惡……實踐思考的真理要和正確的欲望相一致”[1]。法學就是“有所為的思考”,是針對紛繁復雜的法律現(xiàn)象的思考,當然也是針對行為選擇和欲望的思考,故而其是實踐的職業(yè)思維。
法律思維能力中最為可貴的一種就是法律推理能力,而法律推理能力亦屬于實踐推理的范疇?!八^實踐推理,是指從一種解決法律實際問題出發(fā),運用概念、命題,綜合法律因素、道德因素、社會情勢、當事人具體情況等多重因素進行的法律推理,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推理,即把法律的規(guī)范或原則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使規(guī)避法定義務或侵害他人和社會權利的人受到制裁,使正確行使權力或權利受到不法侵害的人得到保護”[2]。故而,這種法律思維能力形成正是以職業(yè)實踐為原動力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二)論證說理能力構成了法律實踐思維的內核
論證說理是法律實踐思維的基礎內涵。德沃金認為,“在具體的案件中法官就適用法律上的爭論在深層次上都體現(xiàn)了在抽象層面的理論爭論,所以其爭論不但是‘具體的,而且是‘抽象的,不僅是‘實踐的而且是‘理論的爭論”[3]。而這些爭論又必須在法律適用中得到解決,法官要說服自己,說服當事人和律師,證明其判決的必然性、合理性,至少其判決是可以接受的。律師也要說服法官,證明其所主張的爭議解決方案是合乎邏輯、有據支持的。
由此,法律思維被塑造成論證說理思維,并且還使得論證說理的思維模式內化為法律思維的內核。在法律適用中,法律人目光往返于法律規(guī)范與案件事實之間時,其思維始終遵循著“理論優(yōu)先與結論”的規(guī)則,即得出何種結論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該結論必須是有論證理由的結論,有充分的證據、事實、理由支持的結論。
二、我國法學本科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學人才培養(yǎng)方向模糊,無法適應現(xiàn)代依法治國的需求
法學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定位問題,是當前法學教育者們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法學作為一門社會性學科,其教育的目標定位如果不符合社會的需要,就會引起法學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缺位。我國法學教育界對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有精英說、職業(yè)教育說和通識說三種觀點。具體而言,受不同高校層次的定位影響,其培養(yǎng)出的法學本科生是要其成為通才,還是專門性人才;是培養(yǎng)檢察官、法官、律師這樣的實踐性人才,還是培養(yǎng)從事法學研究的人才;法學教育是精英教育,還是通識教育等,上述問題的不明確,以致各高校在法學教育中理念不清。結果培養(yǎng)出來的法學本科生,既沒有獨立開展法學研究的能力,又沒有較強的實際辦案能力,處于一種比較尷尬局面。
(二)傳統(tǒng)法學教學方法教條化
我國的法律本科教育深受大陸法系影響,在教育理念上注重演繹推理及抽象理論的灌輸。在教學方式上,教學方法單調,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仍然是主導的方法;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強調概念的解釋、條文的注釋、理論的闡釋等基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法律實踐思維以及操作技能的養(yǎng)成。
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關注的也是理論研究,缺乏法律運用能力的教育;沒有相應的法律實踐,教師也很難把法學理論生動而適當地傳授給學生。這就使在法學教育中孕育法律實踐思維的空間少之又少;在教學的考核方式上,側重于對法學知識掌握的考察,讓學生去死記硬背一些法律知識,這又進一步惰化了學生去形成法律實踐思維的內核——論證、說理的思維能力。
(三)法學本科課程設置模塊化
法學本科的課程設置是法學教育目的實現(xiàn)的具體方案。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我國法學專業(yè)課程設置基本成型。原國家教委在1994年就正式實施了“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計劃,包括法學教育在內的各專業(yè)都參與了這一改革行動,并制定了法學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必修課程、專業(yè)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等在內的課程體系。
應該說,這一課程體系是基本適應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要的。但同時應該看到的是,這種法學專業(yè)課程設置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思維培養(yǎng)的缺陷。現(xiàn)有課程體系把法律按照部門法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實體法和程序法完全分離,有機的法律體系和融合為一體的法律實踐被人為地分割為相互脫離的板塊。歷來以傳授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為目的,很少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課程設置層次不明,甚至出現(xiàn)盲目對應立法,出現(xiàn)有法必有課的情況。整體上缺少法律思維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即使有少量的法律實踐課程,如模擬法庭、畢業(yè)實習等,但實踐效果較差。
三、我國本科法學實踐思維培養(yǎng)體系的完善
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中特別指出了中國法學教育中存在“教育教學觀念相對落后,人才培養(yǎng)模式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不足”等問題。這正是認識到當前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應該是職業(yè)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的統(tǒng)一。面對新的形勢,法學教育應樹立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理念,把傳授知識、養(yǎng)成法律思維和提高素質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高素質的法律人才。
就如何貫徹這一培養(yǎng)目標,本文認為,可以通過校內實踐活動體系、法學實踐課程設置的變革、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予以實現(xiàn),具體而言:
(一)校內法學實踐活動體系的建構
1.法律實務觀摩。法律實務觀摩主要針對一年級在校生設立,旨在形成法律思維的感性認識。包括組織學生到司法實務部門觀摩、聽審等方式。
2.模擬審判實習。模擬審判實習通過具體案件的模擬審判,使學生對法官、律師等司法角色有深入的認知;核心是通過模擬法律職業(yè)思維方式和角色,增強實踐能力。
3.法律咨詢和宣傳。法律咨詢和宣傳旨在提高高年級學生的經驗和思維能力。安排高年級學生輪流到法律援助中心和校內法律咨詢室接受社會公眾的法律咨詢,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逐步具備解決爭議的能力。
4.法律現(xiàn)象社會調查。法律現(xiàn)象社會調查旨在鍛煉學生深入了解社會與法律現(xiàn)象,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認識、觀察社會的基本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中法律現(xiàn)象的認知。
(二)法學課程設置改革
正如有學者指出,“全面的法律思維應當兼具學理性和實踐性雙重功能,反映在課程設置上也應該同時兼顧”[4]。
1.雙師同堂案例課程。應該說,法學實踐能力是綜合性的,其融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析為一體,司法實踐中,一個案例往往同時涉及實體法的問題與程序法的問題。但目前來看,大多數法學院系是將實體法案例課程與程序法案例課程分離開,各自單獨開設,這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有必要開設所謂的雙師同堂案例課程,即實體法老師與程序法老師在同一課堂上,分別從實體與程序兩個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逐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剖析案件的能力。
2.法學選修課程。根據需要在高年級學生中開設法律語言學、法學方法論、司法邏輯學等工具性課程,通過課程教學促成學生的法律思維訓練和法律思想表達。比如法律語言學,可以系統(tǒng)地介紹一些法律概念、術語的含義、淵源、與相似法律概念、術語、日常用語及其在不同語境(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下的區(qū)別,將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規(guī)范化法律語言,從而促進法律思維的溝通和準確表達。
3.自主發(fā)展課程。自主發(fā)展課程是為滿足法學本科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而設置的一類課程。自主發(fā)展課程應充分考慮和滿足學生個性化修讀的需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fā)展方向,自主選擇進行修讀。學生修讀的自主發(fā)展課程可以是專業(yè)課程或非專業(yè)課程(跨專業(yè)、跨院系、跨學段、跨學校選修課程),也可以是兩類課程的組合。
(三)校外法學實踐基地的建設
校外法學實習基地一般是律師事務所、公安局、司法局、法院或檢察院等機構,法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能夠使學生在實習期間,在法律工作崗位上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參加法律事務,完成本職工作,這對于學生的法學實踐能力培養(yǎng)非常重要。就校外法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而言,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安排實習之前,要將幾門關鍵的專業(yè)基礎課講授完畢,例如,刑法、民法、刑訴、民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等,有可能的話,法律文書寫作課程也應開在實習之前,這樣實習才不至過于被動。
2.要協(xié)調好實習單位安排與法學院實習要求之間的沖突。從法學院的立場上說,當然希望能夠全部進入業(yè)務科室,接觸真正的案件,但從實習單位的角度看,則是哪個科室缺人就往哪個科室安排,特別是一些基層檢察院,各個科室均普遍缺人,這時就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好協(xié)調工作,本文認為,應在盡量安排進務部門的基礎上,征求實習學生的建議,如果有同學具有某項專門技能(諸如會攝影技術、公文寫作能力很強),且愿意去綜合部門發(fā)揮該項技能,則可以考慮安排進綜合部門,但與此同時,我們可以與某一業(yè)務部門商量好,該同學可以隨時參與到該部門的案件辦理中去,這樣就兼顧到了實習單位與法學院的要求,也充分尊重了實習學生的個人意愿。
3.要在實習一開始時就與實習單位領導、各個科室負責人對接好實習期間的各項制度與計劃。例如,學生的請假制度、實習重點、實習結束后需要實習單位科室老師做評價的事項,等等,這些如果事先不與單位有關人員溝通好,那么,將會影響實習的質量,或者說,將導致某些制度無法落實。另外,在實習過程中,要定期、不定期地與科室指導老師溝通,及時了解同學們的實習狀態(tài),做到早發(fā)現(xiàn)問題,早糾正問題,全程掌控同學們的實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20.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0.
[3]劉星.法律是什么[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7:164.
[4]陳君.法律本科教育中的法律思維培養(yǎng)[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