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叢叢
牙好才是真的好
◎ 尹叢叢
四環(huán)素牙代言人,徐靜蕾、趙薇對牙齒直接進行了“貼瓷磚”處理;林志玲使用美白牙貼,每天兩次,每次30分鐘;李冰冰、金喜善啟用了聽起來格外高端的冷光美白。
如此看來,娛樂圈不一定人人整容,但人人都會整牙?;蛟S真如張歆藝說的那樣——整容不如去整牙。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現(xiàn)場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證書,開始致辭時,他不但“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還將中國人對于牙齒的態(tài)度帶給了世界。
當時的場面讓網(wǎng)友紛紛吐槽——一身穿西式燕尾服的莫言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證書時,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但他的牙齒是黑黃參差的。
莫言的牙齒也恰恰代表了中國“50后”“60后”成功男士的集體現(xiàn)狀。事實上,在老外眼里,中國人的牙分三類:第一類,天生長得不齊的牙,這已經(jīng)是全世界皆知的了;第二類,臭名昭著的“老板中華煙牙”,即便一年洗一次牙,也很快會變黑;第三類,天生牙好的人。
唯獨沒有愛護理牙齒的人。
牙齒是一種外交,也是一種文化。早些年,傳統(tǒng)文化禮儀里信奉“笑不露齒”。所以,當鞏俐、舒淇第一次站上國際紅毯,綻開8顆牙的笑容時,老外們驚嘆:“太美了!”大多數(shù)中國男人卻看不出好看在哪里。
遠至作家林語堂、徐志摩,近到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周恩來,文章或者回憶錄里也常提到他們的牙齒——他們能在西方受到歡迎,很大原因只是文化上的趨同和認同。
中國人對于牙天生不講究。
軍閥吳佩孚因患牙病而死。1939年12月8日的《申報》發(fā)表了一篇名為《中國軍界完人吳佩孚死在蛀牙》的文章,其中就寫了中國人不愛惜牙齒導致的惡果。最后,作者給吳佩孚補了一刀:“如吳將軍,若在蛀牙未發(fā)炎前,能每日用黑人牙膏擦洗,則蛀牙可以滅?!边B將軍都如此,其他人的衛(wèi)生習慣可見一斑。
奇怪的是,無論牙齒是黑色或黃色、煙熏或茶染、結(jié)石或齲齒、疼痛或麻痹,中國人都不當一回事??墒?,他們對于牙齒有著極其扭曲的審美——鑲牙——并分出了階層。
古代的假牙材質(zhì)很多,除了象牙、牛骨、檀香之外,還可用軟金鐵線綁住牙齒,再綁入口內(nèi),沒有咀嚼功能,純裝飾使用。發(fā)展到民國,則成了老老少少一張口,金牙閃倒一片的奇景。
時至如今,鑒于薄弱的底蘊,除了“牙疼不是病”的國民的口腔健康意識需要重建之外,對牙齒健康的宣傳,口腔醫(yī)院和診所的普及,牙齒護理市場的規(guī)范,到哪里去找好牙醫(yī),甚至將口腔保健全面納入醫(yī)療保險范疇,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大國口腔”問題。
牙好,也成為了新的市民階層觀。(摘自《齊魯周刊》2014年第23期 圖/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