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英,曾 娟,徐建國,史均環(huán)
(1.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2.山東省鄆城縣植保站,鄆城 274700;3.河北省滄縣植保站,滄縣 061027)
調(diào)查研究
不同光源燈具對黃河流域棉區(qū)棉盲蝽的誘測效果
姜玉英1*,曾 娟1,徐建國2,史均環(huán)3
(1.全國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中心,北京 100125;2.山東省鄆城縣植保站,鄆城 274700;3.河北省滄縣植保站,滄縣 061027)
為豐富棉盲蝽測報調(diào)查方法、選擇適宜的調(diào)查工具,2011年和2012年選擇頻振12#燈、16#燈和黑光燈,在河北滄縣和山東鄆城進行棉盲蝽成蟲誘測試驗。試驗證明,頻振12#燈、16#燈下見蟲早、峰型明顯,誘集效果明顯好于黑光燈,且誘蟲曲線較好地反映了田間棉盲蝽種群消長規(guī)律。因此,頻振12#燈、16#燈適宜在黃河流域棉區(qū)作為棉盲蝽成蟲的測報工具進行推廣應用。
棉盲蝽;燈具誘測;黃河流域棉區(qū)
自1997年以來,Bt棉的大面積連年種植導致黃河流域棉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明顯變化,棉盲蝽由棉田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1-2],并對棉田外棗、葡萄、櫻桃、桃、蘋果和茶等多種作物造成較大危害[3]。為準確監(jiān)測棉盲蝽發(fā)生動態(tài)、科學發(fā)布病蟲預報,農(nóng)業(yè)部于2012年發(fā)布了農(nóng)業(yè)行業(yè)標準《棉盲蝽測報技術(shù)規(guī)范》(NY/T 2163—2012),其中規(guī)定了棉田內(nèi)、外蟲(卵)量系統(tǒng)調(diào)查和大田普查方法和預測預報方法,為各地做好田間調(diào)查和預測預報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其中,成蟲調(diào)查依寄主植物種類采用拍打法和目測法,由于成蟲善于飛行、擴散能力較強,因此,田間目測種類和數(shù)量準確性不高。文獻記載“盲蝽成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但不同種類對光譜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差異”[4],高英等試驗頻振16#、12#等不同波段頻振光源對棉盲蝽有誘測效果[5-6]。為驗證不同光源對棉盲蝽的誘測種類和適宜區(qū)域,2011年和2012年在黃河流域棉區(qū)選點對頻振12#燈、16#燈和黑光燈進行棉盲蝽誘測效果試驗。
1.1 試驗材料
選擇佳多科工貿(mào)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的頻振12#燈(簡稱12#燈)、頻振16#燈(簡稱16#燈)和自動蟲情測報燈(燈管為黑光燈,簡稱黑光燈)。
1.2 試驗燈具設置和田間環(huán)境
試驗于2011、2012年在河北省滄縣和山東省鄆城縣進行。燈具安裝在常年適于棉盲蝽發(fā)生、當?shù)赜写硇缘纳鷳B(tài)類型棉田,要求視野開闊、四周沒有高大建筑物和樹木遮擋,燈具間距200 m。燈管下端與地表面垂直距離為1.5 m,每年更換一次新的燈管。
滄縣試驗地點在張官屯鄉(xiāng)南大鋪村棉田,面積為8 hm2;棉花品種為‘中抗20’,4月24-26日播種并覆膜,棉田周邊有夏玉米、蘋果和梨樹等作物。2011年6月19日和26日兩次施用啶蟲脒、毒死蜱、氯菊酯等噴霧防治,2012年6月22日施用啶蟲脒、毒死蜱、氯菊酯噴霧防治一次。
鄆城縣試驗地點在黃堆集鄉(xiāng)袁莊村棉花田,面積約14 hm2,試驗田四周是棉田和玉米田;棉花品種為‘魯棉研28’,4月21日播種,5月1日苗齊,植株長勢均勻,栽培管理條件一致;2011年于6月19日施用40%毒死蜱乳油80 mL/667 m2, 7月22日施用5%氟蟲腈懸浮劑40 mL/667 m2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 mL/667 m2, 8月24日施用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以下簡稱甲維鹽)乳油20 mL/667 m2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 mL/667 m2,2012年于6月22日施用40%毒死蜱乳油90 mL/667 m2,8月21日施用1%甲維鹽乳油30 mL/667 m2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 mL/667 m2。
1.3 調(diào)查時間和方法
滄縣2011年調(diào)查時間為 5月17日至9月24日,期間因斷電、降雨關(guān)燈等原因缺測29 d,實際觀測102 d;2012年調(diào)查時間為4月20日至9月30日,缺測14 d,實測150 d。
鄆城2011年調(diào)查時間為5月1日至9月30日,缺測31 d,實際觀測122 d;2012年調(diào)查時間為4月25日至9月30日,缺測15 d,實測144 d。
試驗點每日早晨調(diào)查和記載燈下盲蝽種類和數(shù)量(綠盲蝽Apolyguslucorum、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苜蓿盲蝽A.lineolatus、三點盲蝽A.fasciaticollis等分別記載);鄆城5 d調(diào)查1次田間蟲情發(fā)生動態(tài)數(shù)據(jù)和新被害株率及使用殺蟲劑情況,并記錄降雨、溫度和風速等天氣條件。
2.1 誘測種類和蟲量
滄縣2011年和2012年記錄了綠盲蝽、中黑盲蝽和三點盲蝽誘測數(shù)量,鄆城縣除以上3種外,還記錄了苜蓿盲蝽數(shù)量(見表1)。統(tǒng)計滄縣2011年102 d誘到的盲蝽累計數(shù)量,12#燈、16#燈和黑光燈分別為1 003、766和167頭,2012年150 d12#燈、16#燈和黑光燈誘到盲蝽合計數(shù)量分別為995、780和137頭;兩年中各燈具綠盲蝽占絕對優(yōu)勢,12#燈,綠盲蝽比率分別為75.4%和77.1%;但中黑盲蝽和三點盲蝽比率兩年變動大,2011年中黑盲蝽比率高(18.7%),2012年三點盲蝽比率高(21.7%)。鄆城2011年122 d 12#燈、16#燈和黑光燈誘到盲蝽合計數(shù)量分別為1 432、1 607和56頭,2012年144 d誘測數(shù)量分別為760、691和557頭;2011年12#燈、16#燈誘測綠盲蝽和中黑盲蝽比率較為一致,兩燈具誘測36%的綠盲蝽,43%的中黑盲蝽;2012年12#燈、16#燈和黑光燈誘測綠盲蝽比率在75.8%~77.9%,中黑盲蝽比率約為16%,其次為苜蓿盲蝽和三點盲蝽。
表1滄縣和鄆城燈誘盲蝽數(shù)量和比率
Table1NumberandratioofeachspeciesofcottonmiridstrappedbydifferentlightsourcesinCangxianandYuncheng
盲蝽種類Miridspecies燈具種類Lighttype滄縣Cangxian2011年數(shù)量/頭No.比率/%Ratio2012年數(shù)量/頭No.比率/%Ratio鄆城Yuncheng2011年數(shù)量/頭No.比率/%Ratio2012年數(shù)量/頭No.比率/%Ratio綠盲蝽Apolyguslucorum中黑盲蝽Adelphocorissuturalis三點盲蝽A.fasciati?collis苜蓿盲蝽A.lineola?tus12#燈77377.175075.452336.557675.816#燈62581.652967.858436.352676.1黑光燈16498.212893.42748.243477.912#燈18818.7292.962143.411915.716#燈12516.3344.469543.210715.5黑光燈31.8002035.78715.612#燈424.221621.7735.191.216#燈162.121727.8905.671.0黑光燈0096.611.80012#燈----21515567.416#燈----23814.8517.4黑光燈----814.3366.5
2.2 誘測蟲峰
滄縣和鄆城兩個站點12#燈、16#燈2種燈具兩年分別誘測到6個和4個明顯蟲峰,黑光燈峰期少、峰值低,兩縣兩年誘測高于10頭的只有5個峰(見表2和圖1)。滄縣2011年單日誘測各盲蝽最高蟲量,12#燈、16#燈分別為102頭(6月30日)、85頭(6月29日);滄縣2012年單日各盲蝽誘測最高蟲量,12#燈為60頭(7月3日),16#燈為45頭(8月11日);滄縣兩年黑光燈下高于10頭的峰各只有一個,即2011年15頭(7月5日)和2012年25頭(6月23日)。鄆城縣2011年單日誘測最高蟲量,12#燈、16#燈分別為36頭(6月23日)、55頭(6月23日),2012年分別為30頭(8月29日)和25頭(8月29日);黑光燈2011年在鄆城無蟲峰,2012年峰值分別為12頭(6月24日)、14頭(7月30日)和19頭(8月29日)。滄縣12#燈、16#燈和黑光燈6個峰值,2011年除峰次1、2012年峰次4和峰次6是16#燈高外,其他9個峰和兩年峰值均值都是12#燈>16#燈>黑光燈;鄆城2011年誘測峰值16#燈>12#燈>黑光燈, 2012年各峰值及其均值均12#燈>16#燈>黑光燈。滄縣和鄆城各燈具誘測棉盲蝽峰期,12#燈和16#燈較為一致,滄縣2011年峰次1和峰次2中(表1)12#燈比16#燈僅早1 d。
表23種光源燈具棉盲蝽誘測峰值和峰日
Table2Peaknumberanddateofcottonmiridadultstrappedbythreelampswithdifferentlightresources
觀測點Observa?tionsite峰次No.popula?tionpeak2011年12#燈Frequencyoscillation12#峰值/頭PeakNumber峰日/月-日Peakdate16#燈Frequencyoscillation16#峰值/頭PeakNumber峰日/月-日Peakdate黑光燈Blacklight峰值/頭PeakNumber峰日/月-日Peakdate2012年12#燈Frequencyoscillation12#峰值/頭PeakNumber峰日/月-日Peakdate16#燈Frequencyoscillation16#峰值/頭PeakNumber峰日/月-日Peakdate黑光燈Blacklight峰值/頭PeakNumber峰日/月-日Peakdate滄縣Cangxian11006-062206-05906-051806-051206-05206-03210206-308506-29806-294806-243106-242506-2334807-053607-051507-056007-034007-03407-0341308-09608-09308-084308-114508-11208-1152308-261508-26108-264508-264108-26508-2962609-122009-12409-122509-012909-01509-01均值37-30.7- 6.7- 39.8- 33-7.2- 鄆城Yuncheng11805-162005-16005-16705-17605-17405-1823606-235506-23206-231806-241506-241206-2433407-284007-28307-282207-301907-301407-3042508-292608-29008-293008-292508-291908-29均值 28.3- 35.3- 2.5- 19.3- 16.3- 12.3-
2.3 誘測始見期
兩年誘測棉盲蝽各種類和不同燈具始見期(見表3),多以綠盲蝽始見最早,滄縣和鄆城12#燈和16#燈始見期較為一致,均在5月上、中旬始見,黑光燈多偏晚約15 d;鄆城中黑盲蝽為5月上、中旬,滄縣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三點盲蝽和苜蓿盲蝽各燈具下始見期差別最大。
表3各燈具盲蝽誘測始見日
Table3Emergingdateofcottonmiridstrappedbythreelampswithdifferentlightresources
年份Year盲蝽種類Miridspecies始見日/月-日Emergingdate滄縣Cangxian12#燈Frequencyoscillation12#16#燈Frequencyoscillation16#黑光燈Blacklight鄆城Yuncheng12#燈Frequencyoscillation12#16#燈Frequencyoscillation16#黑光燈Blacklight2011綠盲蝽05-1805-1806-0205-0805-0805-23中黑盲蝽06-2206-05無05-0605-0705-24三點盲蝽06-0706-1808-0806-1906-1907-04苜蓿盲蝽---07-0407-0409-062012綠盲蝽05-1105-2605-2605-1005-1205-13中黑盲蝽05-2805-21無05-1505-1705-20三點盲蝽05-3105-2806-2307-2207-20無苜蓿盲蝽---06-2206-2006-24
圖1 2012年滄縣(上)和鄆城縣(下)逐日燈誘蟲量Fig.1 Dynamics of cotton mirids trapped by light in Cangxian (upper) and Yuncheng (lower) in 2012
2.4 田間蟲量和為害情況
鄆城2011年田間調(diào)查,5月份、6月上旬蟲量較低,其中5月上、中旬一直未發(fā)現(xiàn)棉盲蝽,5月28日始見綠盲蝽,6月中旬蟲量開始上升,6月下旬出現(xiàn)一個高峰期,為二代棉盲蝽發(fā)生盛期,6月24日調(diào)查百株蟲量6頭,新被害株率為6.0%;此后蟲量有所下降,至7月中旬蟲量快速上升,7月下旬進入三代棉盲蝽發(fā)生盛期,7月29日百株蟲量達13.3頭(為全年最高值),新被害株率為8.0%;8月上、中旬蟲量一直不高,8月下旬進入四代棉盲蝽發(fā)生盛期,8月23日百株蟲量8頭,新被害株率為3.0%;以后蟲量和為害呈下降趨勢(見圖2左)。
2012年田間調(diào)查,5月份一直未發(fā)現(xiàn)棉盲蝽,棉盲蝽為害狀也很少。6月9日開始發(fā)現(xiàn)綠盲蝽,新被害株率為2.2%,6月中旬蟲量一直不高,6月下旬出現(xiàn)一個高峰期,為二代棉盲蝽發(fā)生盛期,6月24日調(diào)查百株蟲量3.3頭,新被害株率為5.3%,此后蟲量有所下降;7月上、中旬蟲量較低,7月下旬蟲量快速上升,7月下旬進入三代棉盲蝽發(fā)生盛期,7月29日百株蟲量7.2頭,新被害株率為7.5%;8月上、中旬蟲量一直不高,8月下旬進入四代棉盲蝽發(fā)生盛期,8月28日百株蟲量達13.7頭(為全年最高值),但田間新被害株率為2.7%,8月下旬至9月上旬蟲量較高,9月中旬以后蟲量逐漸下降(見圖2右)。
圖2 鄆城縣2011年(左)和2012年(右)田間調(diào)查棉盲蝽蟲量和為害情況Fig.2 Mirid population and damage dynamics in cotton fields in Yuncheng in 2011 (left) and 2012 (right)
3.1 12#燈和16#燈誘測效果明顯好于黑光燈
分析兩站兩年3種燈具誘測效果,12#燈和16#燈誘蟲量大、峰值明顯且一致,誘蟲始見期早,誘測效果明顯好于黑光燈。如滄縣2011年12#燈和16#燈日誘蟲量分別是黑光燈的5.1倍和4.7倍,2012年12#燈和16#燈日誘蟲量分別是黑光燈的7.3倍和5.8倍,12#燈誘測效果好于16#燈。鄆城兩年結(jié)果有所不同,2011年12#燈和16#燈日誘蟲量分別是黑光燈的23.4倍和26.4倍,16#燈誘蟲量高于12#燈;2012年12#燈和16#燈日誘蟲量分別是黑光燈的1.4倍和1.2倍,12#燈誘測效果稍好于16#燈。滄縣2011年和2012年及鄆城2012年12#燈對綠盲蝽的誘測比率在75.4%~77.1%,誘測效果穩(wěn)定;而黑光燈誘測蟲量低、峰值少且見蟲晚,誘測效果較差。鄆城2011年12#燈和16#燈誘測中黑盲蝽所占比率為43%,綠盲蝽比率僅為36%,與實際田間綠盲蝽所占比率高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不符,其原因有待繼續(xù)觀察和分析。
3.2 12#燈和16#燈誘測結(jié)果可反映棉盲蝽成蟲發(fā)生規(guī)律
分析鄆城2012年4月25日至9月30日逐日誘蟲量曲線圖(圖1),一代成蟲發(fā)生盛期為5月16-29日,峰日為5月17日;二代成蟲發(fā)生盛期為6月16日至7月2日,峰日為6月24日;三代成蟲發(fā)生盛期為7月26日至8月7日,峰日為7月30日;四代成蟲發(fā)生盛期為8月22日至9月9日,峰日為8月29日;各代蟲量逐代增加。2012年田間調(diào)查百株蟲量(圖2)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6月24日(3.3頭)、7月29日(7.2頭)和8月28日(13.7頭),即12#燈和16#燈誘測結(jié)果與棉田調(diào)查蟲蜂和蟲量情況一致。且燈具在田間蟲量較低時可誘測到數(shù)據(jù),如分別于5月10日和5月12日始誘到盲蝽,至5月17日達一小蟲峰,而田間調(diào)查5月份未查見盲蝽,至6月9日才見蟲,燈誘比田間調(diào)查早一個月見蟲。
滄縣2011年和2012年都是6月初始誘測量明顯上升,分別于6月5-6日、6月29-30日、7月5日、8月9日、8月26日、9月12日出現(xiàn)6個峰值,盡管峰次多,但代次規(guī)律不明顯,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棉田周邊寄主作物有關(guān),滄縣試驗棉田周圍種植玉米、蘋果和梨樹等,蘋果和梨樹是綠盲蝽和中黑盲蝽喜食為害的寄主,寄主作物種類的不同導致棉盲蝽發(fā)育時間和世代周期有差異。
兩縣兩年黑光燈誘集數(shù)量和峰值少,不能有效反映棉盲蝽成蟲發(fā)生規(guī)律。
3.3 繼續(xù)探索棉田害蟲特異性光譜燈具
綜合兩點兩年試驗結(jié)果,在以綠盲蝽為優(yōu)勢種的黃河流域棉區(qū),12#燈和16#燈誘測效果明顯好于黑光燈;且相比于目測、網(wǎng)捕等傳統(tǒng)調(diào)查方法,燈誘更容易獲得完整蟲體,有利于鑒別區(qū)分棉盲蝽的種類及其性別,可推薦在基層測報站點使用。初步測試,16#燈光譜波長較長,其次是12#燈,黑光燈的波長最短,且各燈具光譜范圍有差異。滄縣觀察,12#燈和16#燈除誘測棉盲蝽外,還可誘測到玉米螟、地老虎、棉鈴蟲、甘薯天蛾、銀紋夜蛾、二點委夜蛾、金龜子、螻蛄等多種害蟲;鄆城誘測棉鈴蟲、二點委夜蛾等蟲量更大,有時一天誘集1 000多頭,由于棉盲蝽蟲體較小,完全淹沒在別的蟲體中,給分撿帶來很大困難。燈具光譜波長和波段的不同,會導致誘蟲量和誘蟲種類的差別,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xù)探索選擇棉盲蝽等害蟲特異性光譜及燈具,以降低基層測報人員的勞動強度。
[1] 姜玉英,馮曉東,夏冰,等.我國 Bt棉田病蟲種群演變動態(tài)和監(jiān)控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12):25-28.
[2] 陸宴輝,吳孔明,姜玉英,等.棉花盲蝽的發(fā)生趨勢與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10,36(2):150-153.
[3] 陸宴輝,吳孔明.我國棉花盲蝽生物學特性的研究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 2012,49(3):578-584.
[4] 陸宴輝,吳孔明.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42,62-63.
[5] 雷朝亮,吳孔明,趙樹英.中國害蟲物理監(jiān)測與控制技術(shù)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1:182-191,250-257.
ThetrappingeffectsofdifferentlightsourcesoncottonmiridsintheYellowRiverValley
Jiang Yuying1,Zeng Juan1,Xu Jianguo2,Shi Junhuan3
(1.NationalAgro-TechnicalExtensionandServiceCentre,Beijing100125,China;2.PlantProtectionStationofYunchengCountyinShandongProvince,Yuncheng274700,China;3.PlantProtectionStationofCangxianCountyinHebeiProvince,Cangxian061027,China)
In order to choose suitable tools and methods for cotton mirid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three lamps with different light resources, namely frequency oscillation No.12, No.16 and black light, were tested for their trapping effects in Cangxian (Hebei Province) and Yuncheng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11-2012.Frequency oscillation No.12 and No.16 lamp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black light lamp in trapping the adults of cotton mirids, with earlier emergence date and more obvious population peak;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hese two lights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commercial cotton fields.Therefore, frequency oscillation No.12 and No.16 light lamps are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as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tools for cotton mirid adults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cotton mirids; light trapping; Yellow River Valley
2013-09-22
: 2013-10-08
公益性行業(yè)(農(nóng)業(yè))科研專項(201103012)
S 477
: A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4.01.027
* 通信作者 E-mail:jiangyuying@agr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