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進 朱寶珍
摘 要 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重發(fā)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文章通過分析2011年懷集縣水稻稻曲病重發(fā)生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 水稻 ;稻曲病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Abstract Rice false smut is a kind of rice Panicle diseases which caused by an ascomycete Claviceps rice ergot subphylum, the diseases occurred in the rice booting to heading stage especially the wet years. Analysis the reason of Rice False Smut of Huaiji in 2011,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rice ; rice false smut ;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水稻是懷集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近20年來,隨著施肥水平的提高和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稻曲病的危害程度不斷加大,呈重發(fā)生趨勢。 2011年,大田調查稻曲病一般病穗率為1 %-10 %,下帥鄉(xiāng)一稻田病穗率高達100 %,全縣發(fā)生面積占種植面積的10 %左右。目前,稻曲病在懷集縣已成為水稻生產(chǎn)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更是常年大面積嚴重發(fā)生,成為這些地區(qū)影響水稻生產(chǎn)的一大病害。
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重發(fā)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揚花期感病,病菌為害谷粒,在一個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幾粒,嚴重時多達十幾粒。首先,穎谷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然后逐漸膨大,最后包裹全穎殼,形狀比健谷大,墨綠色,表面平滑,開裂后呈龜裂狀,散發(fā)出墨綠色粉末。稻曲病不僅毀掉病粒,而且還消耗整個病穗的營養(yǎng),致使其他子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同時稻米品質也跟著下降,稻曲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污染稻米,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對水稻安全生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
1 2011年稻曲病重發(fā)生的原因
1.1 田間菌源充足
稻曲病病菌主要以落入土壤中的菌核和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越冬,第2年春季灌水整地時,菌核漂浮于水面,開始萌發(fā)形成子座,產(chǎn)生子囊,釋放出子囊孢子成為當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另外,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fā)產(chǎn)生孢子。長期以來,懷集縣稻曲病發(fā)生較為普遍,田間菌源積累量較大,加之水稻稻種帶菌,都為病害的發(fā)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1.2 主栽品種抗性差
懷集縣以種植雜交稻為主,為了追求高產(chǎn),當?shù)囟贾饕耘嗨腴L、穗大、感溫性強的雜交稻品種,由于穗長,增加孕穗抽穗時間,延長水稻的感病期;穗大,葉鞘包裹不緊,病菌容易侵害稻穗,增強感病性;懷集縣以種植雙季雜交稻為主,早稻孕穗至破口期在5月至6月上旬,晚稻孕穗至破口期在9月至10月上旬,2011年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長時間為陰雨天氣,溫度偏低,水稻品種感溫性強,延長水稻生育期,與病菌的接觸時間相對增加,并且低溫條件下稻株抗病性也差,因而加重發(fā)?。ㄒ姳?)。
1.3 感病期間雨水雨日偏多
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fā)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 ℃均能發(fā)育,以26-28 ℃最為適宜,34 ℃以上不能生長,懷集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的氣溫基本上適宜,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fā)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稻曲病的孢子萌發(fā)和侵染要求適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而且稻曲病菌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的主要侵入期為孕穗至破口期,因此,該時期的濕度對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起決定性作用。2011年懷集縣天氣實況:5-6月上旬降雨日16 d,9-10月上旬降雨日13 d,期間溫度適宜,降雨日多,日照時數(shù)短,田間濕度大,相對濕度高,既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降低其抗病力,又有利于病原菌生長繁殖,因而造成全縣稻曲病普遍較重發(fā)生。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由于早晨露水時間長、光照強度相對較低,致使田間濕度更大,導致稻曲病在該地區(qū)發(fā)生加重。
1.4 肥水管理不合理
水稻正常生長發(fā)育以土壤肥料營養(yǎng)的均勻供應為基礎,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農(nóng)戶沒有按照規(guī)范化要求施肥,氮肥施用量普遍過大,磷、鉀肥供給不合理,氮肥施用推后,追施穗肥偏遲,造成稻株后期長勢嫩綠茂盛。增加田間濕度,則通風透光性差,稻株抗病性減弱,為該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外,長時間深灌水,根系供氧不足,同樣降低稻株抗病性,加重稻曲病的發(fā)生危害。
1.5 防治不當
水稻孕穗末期及破口前7-10 d為稻曲病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大多數(shù)農(nóng)戶往往是在抽穗后癥狀顯現(xiàn)時見病用藥,或是在水稻破口期防治穗頸瘟時兼治,因而,錯過了最佳防治適期,造成施藥防治效果甚微。
2 防控措施
稻曲病宜采用綜合防治。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與多種因子有關,因此,單一措施難以有效控制病害,只有以選用抗病良種為基礎,選用高效藥種和掌握用藥適期為關鍵,配合科學肥水管理的綜合技術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稻曲病的發(fā)生為害。
2.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調查發(fā)現(xiàn),在生產(chǎn)中沒有對稻曲病表現(xiàn)垂直抗性的品種。各品種間感病程度不同,在品種選用上淘汰易感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的最有效措施。農(nóng)藝工作者不斷做好水稻品種抗病性監(jiān)測,從中篩選出抽穗整齊、灌漿快的抗病品種,在稻曲病常發(fā)地區(qū)、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盡量選擇早熟或中熟品種,避免種植遲熟或感溫性強的水稻品種。
2.2 降低病原基數(shù)
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殺滅種子上的病菌,減少初侵染源,降低病原基數(shù)。發(fā)現(xiàn)田間有病株應及早撥除并深埋,發(fā)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應進行深翻,以便將菌核埋入土中。冬閑田及時翻耕、灌水,破壞土壤中的菌核。春季播種前,清理田間雜物,以減少菌源。
2.3 加強栽培管理
氮肥與發(fā)病呈正相關。施用氮肥過多,水稻生長過于茂盛嫩綠,會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適施氮、磷、鉀,切忌遲施、偏施氮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在灌溉上,宜干干濕濕,適時適度曬田,生育后期堅持田間干干濕濕無積水,既增強稻株根系生機,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時也降低田間濕度,不利于稻曲病發(fā)生危害。
2.4 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在水稻破口前7-10 d噴施。防治藥劑:(1)5 %井岡霉素水劑畝用300 mL;(2)25 %稻曲清可濕性粉劑0.6-0.9 kg/hm2;(3)20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125-1.5 kg/hm2;(4)18 %多菌酮可濕性粉劑2.25-3 kg/hm2;(5)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藥。打藥后3-4 h內(nèi)如遇雨,要及時再次施藥。若抽穗期間遇高濕、適溫、少日照的天氣,要加強防治力度,在破口期進行第2次藥劑防治。
摘 要 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重發(fā)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文章通過分析2011年懷集縣水稻稻曲病重發(fā)生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 水稻 ;稻曲病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Abstract Rice false smut is a kind of rice Panicle diseases which caused by an ascomycete Claviceps rice ergot subphylum, the diseases occurred in the rice booting to heading stage especially the wet years. Analysis the reason of Rice False Smut of Huaiji in 2011,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rice ; rice false smut ;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水稻是懷集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近20年來,隨著施肥水平的提高和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稻曲病的危害程度不斷加大,呈重發(fā)生趨勢。 2011年,大田調查稻曲病一般病穗率為1 %-10 %,下帥鄉(xiāng)一稻田病穗率高達100 %,全縣發(fā)生面積占種植面積的10 %左右。目前,稻曲病在懷集縣已成為水稻生產(chǎn)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更是常年大面積嚴重發(fā)生,成為這些地區(qū)影響水稻生產(chǎn)的一大病害。
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重發(fā)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揚花期感病,病菌為害谷粒,在一個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幾粒,嚴重時多達十幾粒。首先,穎谷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然后逐漸膨大,最后包裹全穎殼,形狀比健谷大,墨綠色,表面平滑,開裂后呈龜裂狀,散發(fā)出墨綠色粉末。稻曲病不僅毀掉病粒,而且還消耗整個病穗的營養(yǎng),致使其他子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同時稻米品質也跟著下降,稻曲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污染稻米,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對水稻安全生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
1 2011年稻曲病重發(fā)生的原因
1.1 田間菌源充足
稻曲病病菌主要以落入土壤中的菌核和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越冬,第2年春季灌水整地時,菌核漂浮于水面,開始萌發(fā)形成子座,產(chǎn)生子囊,釋放出子囊孢子成為當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另外,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fā)產(chǎn)生孢子。長期以來,懷集縣稻曲病發(fā)生較為普遍,田間菌源積累量較大,加之水稻稻種帶菌,都為病害的發(fā)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1.2 主栽品種抗性差
懷集縣以種植雜交稻為主,為了追求高產(chǎn),當?shù)囟贾饕耘嗨腴L、穗大、感溫性強的雜交稻品種,由于穗長,增加孕穗抽穗時間,延長水稻的感病期;穗大,葉鞘包裹不緊,病菌容易侵害稻穗,增強感病性;懷集縣以種植雙季雜交稻為主,早稻孕穗至破口期在5月至6月上旬,晚稻孕穗至破口期在9月至10月上旬,2011年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長時間為陰雨天氣,溫度偏低,水稻品種感溫性強,延長水稻生育期,與病菌的接觸時間相對增加,并且低溫條件下稻株抗病性也差,因而加重發(fā)?。ㄒ姳?)。
1.3 感病期間雨水雨日偏多
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fā)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 ℃均能發(fā)育,以26-28 ℃最為適宜,34 ℃以上不能生長,懷集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的氣溫基本上適宜,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fā)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稻曲病的孢子萌發(fā)和侵染要求適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而且稻曲病菌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的主要侵入期為孕穗至破口期,因此,該時期的濕度對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起決定性作用。2011年懷集縣天氣實況:5-6月上旬降雨日16 d,9-10月上旬降雨日13 d,期間溫度適宜,降雨日多,日照時數(shù)短,田間濕度大,相對濕度高,既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降低其抗病力,又有利于病原菌生長繁殖,因而造成全縣稻曲病普遍較重發(fā)生。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由于早晨露水時間長、光照強度相對較低,致使田間濕度更大,導致稻曲病在該地區(qū)發(fā)生加重。
1.4 肥水管理不合理
水稻正常生長發(fā)育以土壤肥料營養(yǎng)的均勻供應為基礎,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農(nóng)戶沒有按照規(guī)范化要求施肥,氮肥施用量普遍過大,磷、鉀肥供給不合理,氮肥施用推后,追施穗肥偏遲,造成稻株后期長勢嫩綠茂盛。增加田間濕度,則通風透光性差,稻株抗病性減弱,為該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外,長時間深灌水,根系供氧不足,同樣降低稻株抗病性,加重稻曲病的發(fā)生危害。
1.5 防治不當
水稻孕穗末期及破口前7-10 d為稻曲病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大多數(shù)農(nóng)戶往往是在抽穗后癥狀顯現(xiàn)時見病用藥,或是在水稻破口期防治穗頸瘟時兼治,因而,錯過了最佳防治適期,造成施藥防治效果甚微。
2 防控措施
稻曲病宜采用綜合防治。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與多種因子有關,因此,單一措施難以有效控制病害,只有以選用抗病良種為基礎,選用高效藥種和掌握用藥適期為關鍵,配合科學肥水管理的綜合技術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稻曲病的發(fā)生為害。
2.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調查發(fā)現(xiàn),在生產(chǎn)中沒有對稻曲病表現(xiàn)垂直抗性的品種。各品種間感病程度不同,在品種選用上淘汰易感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的最有效措施。農(nóng)藝工作者不斷做好水稻品種抗病性監(jiān)測,從中篩選出抽穗整齊、灌漿快的抗病品種,在稻曲病常發(fā)地區(qū)、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盡量選擇早熟或中熟品種,避免種植遲熟或感溫性強的水稻品種。
2.2 降低病原基數(shù)
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殺滅種子上的病菌,減少初侵染源,降低病原基數(shù)。發(fā)現(xiàn)田間有病株應及早撥除并深埋,發(fā)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應進行深翻,以便將菌核埋入土中。冬閑田及時翻耕、灌水,破壞土壤中的菌核。春季播種前,清理田間雜物,以減少菌源。
2.3 加強栽培管理
氮肥與發(fā)病呈正相關。施用氮肥過多,水稻生長過于茂盛嫩綠,會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適施氮、磷、鉀,切忌遲施、偏施氮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在灌溉上,宜干干濕濕,適時適度曬田,生育后期堅持田間干干濕濕無積水,既增強稻株根系生機,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時也降低田間濕度,不利于稻曲病發(fā)生危害。
2.4 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在水稻破口前7-10 d噴施。防治藥劑:(1)5 %井岡霉素水劑畝用300 mL;(2)25 %稻曲清可濕性粉劑0.6-0.9 kg/hm2;(3)20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125-1.5 kg/hm2;(4)18 %多菌酮可濕性粉劑2.25-3 kg/hm2;(5)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藥。打藥后3-4 h內(nèi)如遇雨,要及時再次施藥。若抽穗期間遇高濕、適溫、少日照的天氣,要加強防治力度,在破口期進行第2次藥劑防治。
摘 要 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重發(fā)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文章通過分析2011年懷集縣水稻稻曲病重發(fā)生的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 水稻 ;稻曲病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Abstract Rice false smut is a kind of rice Panicle diseases which caused by an ascomycete Claviceps rice ergot subphylum, the diseases occurred in the rice booting to heading stage especially the wet years. Analysis the reason of Rice False Smut of Huaiji in 2011,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rice ; rice false smut ;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水稻是懷集縣的主要糧食作物,近20年來,隨著施肥水平的提高和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稻曲病的危害程度不斷加大,呈重發(fā)生趨勢。 2011年,大田調查稻曲病一般病穗率為1 %-10 %,下帥鄉(xiāng)一稻田病穗率高達100 %,全縣發(fā)生面積占種植面積的10 %左右。目前,稻曲病在懷集縣已成為水稻生產(chǎn)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更是常年大面積嚴重發(fā)生,成為這些地區(qū)影響水稻生產(chǎn)的一大病害。
稻曲病是一種由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該病重發(fā)生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的年份。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揚花期感病,病菌為害谷粒,在一個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幾粒,嚴重時多達十幾粒。首先,穎谷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然后逐漸膨大,最后包裹全穎殼,形狀比健谷大,墨綠色,表面平滑,開裂后呈龜裂狀,散發(fā)出墨綠色粉末。稻曲病不僅毀掉病粒,而且還消耗整個病穗的營養(yǎng),致使其他子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同時稻米品質也跟著下降,稻曲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污染稻米,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對水稻安全生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
1 2011年稻曲病重發(fā)生的原因
1.1 田間菌源充足
稻曲病病菌主要以落入土壤中的菌核和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越冬,第2年春季灌水整地時,菌核漂浮于水面,開始萌發(fā)形成子座,產(chǎn)生子囊,釋放出子囊孢子成為當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另外,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厚垣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fā)產(chǎn)生孢子。長期以來,懷集縣稻曲病發(fā)生較為普遍,田間菌源積累量較大,加之水稻稻種帶菌,都為病害的發(fā)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1.2 主栽品種抗性差
懷集縣以種植雜交稻為主,為了追求高產(chǎn),當?shù)囟贾饕耘嗨腴L、穗大、感溫性強的雜交稻品種,由于穗長,增加孕穗抽穗時間,延長水稻的感病期;穗大,葉鞘包裹不緊,病菌容易侵害稻穗,增強感病性;懷集縣以種植雙季雜交稻為主,早稻孕穗至破口期在5月至6月上旬,晚稻孕穗至破口期在9月至10月上旬,2011年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長時間為陰雨天氣,溫度偏低,水稻品種感溫性強,延長水稻生育期,與病菌的接觸時間相對增加,并且低溫條件下稻株抗病性也差,因而加重發(fā)?。ㄒ姳?)。
1.3 感病期間雨水雨日偏多
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fā)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 ℃均能發(fā)育,以26-28 ℃最為適宜,34 ℃以上不能生長,懷集在水稻孕穗至破口期的氣溫基本上適宜,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fā)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稻曲病的孢子萌發(fā)和侵染要求適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而且稻曲病菌在水稻全生育期中的主要侵入期為孕穗至破口期,因此,該時期的濕度對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起決定性作用。2011年懷集縣天氣實況:5-6月上旬降雨日16 d,9-10月上旬降雨日13 d,期間溫度適宜,降雨日多,日照時數(shù)短,田間濕度大,相對濕度高,既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降低其抗病力,又有利于病原菌生長繁殖,因而造成全縣稻曲病普遍較重發(fā)生。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由于早晨露水時間長、光照強度相對較低,致使田間濕度更大,導致稻曲病在該地區(qū)發(fā)生加重。
1.4 肥水管理不合理
水稻正常生長發(fā)育以土壤肥料營養(yǎng)的均勻供應為基礎,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由于農(nóng)戶沒有按照規(guī)范化要求施肥,氮肥施用量普遍過大,磷、鉀肥供給不合理,氮肥施用推后,追施穗肥偏遲,造成稻株后期長勢嫩綠茂盛。增加田間濕度,則通風透光性差,稻株抗病性減弱,為該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外,長時間深灌水,根系供氧不足,同樣降低稻株抗病性,加重稻曲病的發(fā)生危害。
1.5 防治不當
水稻孕穗末期及破口前7-10 d為稻曲病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大多數(shù)農(nóng)戶往往是在抽穗后癥狀顯現(xiàn)時見病用藥,或是在水稻破口期防治穗頸瘟時兼治,因而,錯過了最佳防治適期,造成施藥防治效果甚微。
2 防控措施
稻曲病宜采用綜合防治。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與多種因子有關,因此,單一措施難以有效控制病害,只有以選用抗病良種為基礎,選用高效藥種和掌握用藥適期為關鍵,配合科學肥水管理的綜合技術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稻曲病的發(fā)生為害。
2.1 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最經(jīng)濟有效的方法。調查發(fā)現(xiàn),在生產(chǎn)中沒有對稻曲病表現(xiàn)垂直抗性的品種。各品種間感病程度不同,在品種選用上淘汰易感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稻曲病的最有效措施。農(nóng)藝工作者不斷做好水稻品種抗病性監(jiān)測,從中篩選出抽穗整齊、灌漿快的抗病品種,在稻曲病常發(fā)地區(qū)、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盡量選擇早熟或中熟品種,避免種植遲熟或感溫性強的水稻品種。
2.2 降低病原基數(shù)
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殺滅種子上的病菌,減少初侵染源,降低病原基數(shù)。發(fā)現(xiàn)田間有病株應及早撥除并深埋,發(fā)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應進行深翻,以便將菌核埋入土中。冬閑田及時翻耕、灌水,破壞土壤中的菌核。春季播種前,清理田間雜物,以減少菌源。
2.3 加強栽培管理
氮肥與發(fā)病呈正相關。施用氮肥過多,水稻生長過于茂盛嫩綠,會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適施氮、磷、鉀,切忌遲施、偏施氮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在灌溉上,宜干干濕濕,適時適度曬田,生育后期堅持田間干干濕濕無積水,既增強稻株根系生機,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時也降低田間濕度,不利于稻曲病發(fā)生危害。
2.4 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在水稻破口前7-10 d噴施。防治藥劑:(1)5 %井岡霉素水劑畝用300 mL;(2)25 %稻曲清可濕性粉劑0.6-0.9 kg/hm2;(3)20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125-1.5 kg/hm2;(4)18 %多菌酮可濕性粉劑2.25-3 kg/hm2;(5)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待露水、雨水干后用藥。打藥后3-4 h內(nèi)如遇雨,要及時再次施藥。若抽穗期間遇高濕、適溫、少日照的天氣,要加強防治力度,在破口期進行第2次藥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