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清平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在采取亞低溫療法治療下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給予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療效,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歐洲腦卒中量表和Barthel(BI)指數分別對患者的意識障礙、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分。結果:在意識障礙持續(xù)時間、癱瘓肢體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等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亞低溫療法;急性期腦出血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稱腦溢血,是常見于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一種嚴重腦部疾病。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提高及行為習慣的改變,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腦出血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其當前的臨床治療情況來看,急性期腦出血往往是采取單純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不過療程長,且治療效果不理想,并不利于患者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1-3]。為此,本研究擬采用亞低溫療法結合藥物治療進行討論,現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抽取我院在近兩年來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范圍31~76之間,平均年齡51.7±2.8歲。在治療前,全組患者均經過顱腦CT檢查,確診為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且均屬于首次發(fā)病,發(fā)病時間在6h左右。出血部位集中在內囊、基底節(jié)上,出血量在20~40ml之間。排除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給予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治療。具體如下。①治療方法: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脫水降顱壓、清除自由基,以及促進腦細胞代謝和預防并發(fā)癥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設備采用智能低溫治療儀,利用半導體制冷冰帽,將溫度控制在30℃~32℃之間,持續(xù)3~10d;并采用溫度傳感器對患者的鼻咽溫、鼓膜溫等進行測定并記錄。同時,可通過患者到院復診,或是電話、上門隨訪的方式,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d、7d和10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CS)對其意識障礙進行評測;在患者治療后的10d、20d和30d,采用歐洲腦卒中量表(ESS)對其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測;最后在患者治療后的20d和6個月時,采用Barthel(BI)指數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測。②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材料采用(x±s)表示,對比用t檢驗,計數材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經研究,發(fā)現兩組在治療前后的GCS評分、ESS評分,以及治療后的Barthel(BI)指數等方面的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由此可以看出,兩組在治療后的20d和6個月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上,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論
急性期腦出血是臨床上一種死亡率較高的常見疾病。相對來說,其顱內壓升高明顯,往往易于導致患者伴有相當程度的意識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嗜睡,并逐步發(fā)展為深度昏迷。據相關資料證實,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主要跟出血部位、出血量、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以及繼發(fā)出血、顱內壓增高及水腫等因素有關。在目前,除了藥物治療急性期腦出血,還可通過結合亞低溫療法來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一般而言,亞低溫療法主要在于幫助機體降溫,以此來降低腦代謝,減少腦耗氧量,從而促進腦細胞恢復、緩解腦水腫,避免了藥物降溫所帶來的各類不良反應。在本組研究中,主要采用亞低溫療法和藥物治療急性期腦出血,顯示結合藥物和亞低溫療法治療(即觀察組)的患者,在意識障礙時間上明顯縮短,且神經功能恢復相對較快,治療效果顯著。
臨床上在應用亞低溫療法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①降溫措施應盡早,以控制惡性循環(huán)保護腦細胞;②低溫應持續(xù)、穩(wěn)定進行;③治療期間同時做好監(jiān)護,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護皮膚,防止壓瘡或凍傷情況出現。
經本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腦出血中結合藥物和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班桂玲.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108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9,5(15):742-743.
[2]張秀敏.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4(25):1024-1025.
[3]雷花,蔣運蘭.亞低溫療法應用于腦出血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8(5):71-72.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在采取亞低溫療法治療下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給予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療效,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歐洲腦卒中量表和Barthel(BI)指數分別對患者的意識障礙、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分。結果:在意識障礙持續(xù)時間、癱瘓肢體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等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亞低溫療法;急性期腦出血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稱腦溢血,是常見于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一種嚴重腦部疾病。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提高及行為習慣的改變,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腦出血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其當前的臨床治療情況來看,急性期腦出血往往是采取單純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不過療程長,且治療效果不理想,并不利于患者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1-3]。為此,本研究擬采用亞低溫療法結合藥物治療進行討論,現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抽取我院在近兩年來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范圍31~76之間,平均年齡51.7±2.8歲。在治療前,全組患者均經過顱腦CT檢查,確診為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且均屬于首次發(fā)病,發(fā)病時間在6h左右。出血部位集中在內囊、基底節(jié)上,出血量在20~40ml之間。排除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給予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治療。具體如下。①治療方法: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脫水降顱壓、清除自由基,以及促進腦細胞代謝和預防并發(fā)癥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設備采用智能低溫治療儀,利用半導體制冷冰帽,將溫度控制在30℃~32℃之間,持續(xù)3~10d;并采用溫度傳感器對患者的鼻咽溫、鼓膜溫等進行測定并記錄。同時,可通過患者到院復診,或是電話、上門隨訪的方式,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d、7d和10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CS)對其意識障礙進行評測;在患者治療后的10d、20d和30d,采用歐洲腦卒中量表(ESS)對其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測;最后在患者治療后的20d和6個月時,采用Barthel(BI)指數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測。②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材料采用(x±s)表示,對比用t檢驗,計數材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經研究,發(fā)現兩組在治療前后的GCS評分、ESS評分,以及治療后的Barthel(BI)指數等方面的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由此可以看出,兩組在治療后的20d和6個月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上,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論
急性期腦出血是臨床上一種死亡率較高的常見疾病。相對來說,其顱內壓升高明顯,往往易于導致患者伴有相當程度的意識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嗜睡,并逐步發(fā)展為深度昏迷。據相關資料證實,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主要跟出血部位、出血量、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以及繼發(fā)出血、顱內壓增高及水腫等因素有關。在目前,除了藥物治療急性期腦出血,還可通過結合亞低溫療法來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一般而言,亞低溫療法主要在于幫助機體降溫,以此來降低腦代謝,減少腦耗氧量,從而促進腦細胞恢復、緩解腦水腫,避免了藥物降溫所帶來的各類不良反應。在本組研究中,主要采用亞低溫療法和藥物治療急性期腦出血,顯示結合藥物和亞低溫療法治療(即觀察組)的患者,在意識障礙時間上明顯縮短,且神經功能恢復相對較快,治療效果顯著。
臨床上在應用亞低溫療法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①降溫措施應盡早,以控制惡性循環(huán)保護腦細胞;②低溫應持續(xù)、穩(wěn)定進行;③治療期間同時做好監(jiān)護,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護皮膚,防止壓瘡或凍傷情況出現。
經本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腦出血中結合藥物和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班桂玲.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108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9,5(15):742-743.
[2]張秀敏.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4(25):1024-1025.
[3]雷花,蔣運蘭.亞低溫療法應用于腦出血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8(5):71-72.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在采取亞低溫療法治療下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給予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療效,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歐洲腦卒中量表和Barthel(BI)指數分別對患者的意識障礙、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分。結果:在意識障礙持續(xù)時間、癱瘓肢體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等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亞低溫療法;急性期腦出血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稱腦溢血,是常見于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一種嚴重腦部疾病。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提高及行為習慣的改變,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腦出血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其當前的臨床治療情況來看,急性期腦出血往往是采取單純藥物治療的方式進行,不過療程長,且治療效果不理想,并不利于患者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1-3]。為此,本研究擬采用亞低溫療法結合藥物治療進行討論,現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抽取我院在近兩年來收治的120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范圍31~76之間,平均年齡51.7±2.8歲。在治療前,全組患者均經過顱腦CT檢查,確診為急性期腦出血患者,且均屬于首次發(fā)病,發(fā)病時間在6h左右。出血部位集中在內囊、基底節(jié)上,出血量在20~40ml之間。排除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和觀察組6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給予對照組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治療。具體如下。①治療方法: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脫水降顱壓、清除自由基,以及促進腦細胞代謝和預防并發(fā)癥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設備采用智能低溫治療儀,利用半導體制冷冰帽,將溫度控制在30℃~32℃之間,持續(xù)3~10d;并采用溫度傳感器對患者的鼻咽溫、鼓膜溫等進行測定并記錄。同時,可通過患者到院復診,或是電話、上門隨訪的方式,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d、7d和10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CS)對其意識障礙進行評測;在患者治療后的10d、20d和30d,采用歐洲腦卒中量表(ESS)對其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測;最后在患者治療后的20d和6個月時,采用Barthel(BI)指數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測。②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材料采用(x±s)表示,對比用t檢驗,計數材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經研究,發(fā)現兩組在治療前后的GCS評分、ESS評分,以及治療后的Barthel(BI)指數等方面的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由此可以看出,兩組在治療后的20d和6個月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上,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論
急性期腦出血是臨床上一種死亡率較高的常見疾病。相對來說,其顱內壓升高明顯,往往易于導致患者伴有相當程度的意識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嗜睡,并逐步發(fā)展為深度昏迷。據相關資料證實,患者的意識障礙程度主要跟出血部位、出血量、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以及繼發(fā)出血、顱內壓增高及水腫等因素有關。在目前,除了藥物治療急性期腦出血,還可通過結合亞低溫療法來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一般而言,亞低溫療法主要在于幫助機體降溫,以此來降低腦代謝,減少腦耗氧量,從而促進腦細胞恢復、緩解腦水腫,避免了藥物降溫所帶來的各類不良反應。在本組研究中,主要采用亞低溫療法和藥物治療急性期腦出血,顯示結合藥物和亞低溫療法治療(即觀察組)的患者,在意識障礙時間上明顯縮短,且神經功能恢復相對較快,治療效果顯著。
臨床上在應用亞低溫療法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①降溫措施應盡早,以控制惡性循環(huán)保護腦細胞;②低溫應持續(xù)、穩(wěn)定進行;③治療期間同時做好監(jiān)護,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護皮膚,防止壓瘡或凍傷情況出現。
經本研究表明,在急性期腦出血中結合藥物和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班桂玲.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108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9,5(15):742-743.
[2]張秀敏.亞低溫療法治療急性期腦出血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4(25):1024-1025.
[3]雷花,蔣運蘭.亞低溫療法應用于腦出血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8(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