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祥
(凱里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研究
——以凱里學院為例
彭思祥
(凱里學院 外國語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隨著信息技術及網(wǎng)絡化的加快,傳統(tǒng)單一的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已不能適應新技術的要求,技術促進語言學習(TELL)成為當前語言教學的必然。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外語教學質量。文章以應用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以凱里學院39名外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對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進行分析,探索外語教師在TELL壞境下的教學態(tài)度,找出TELL在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施或普及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建議。
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TELL;態(tài)度
TELL(技術促進語言學習)指的是繼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之后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發(fā)展的新階段, Carrett(1991)認為,“CALL的作用是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而TELL(Technology-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技術促進語言學習)的作用是用計算機來支持學習?!盵1]TELL階段的外語教學以多媒體技術和因特網(wǎng)使用為其主要特征,整合語言學習的各個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語言教學的多媒化、語言資源的全球化、學習的自主化、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教學管理的自動化及教學環(huán)境的信息化等,使現(xiàn)代信息技術成為語言教學的支撐力量。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本世紀初以來,一大批地方??茖W校通過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已逐步的升格為本科院校。作為貴州省3所民族地方院校之一的凱里學院無疑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受益者。在逐步實現(xiàn)如何從??妻k學理念向本科辦學理念轉變、樹立本科意識的同時,信息技術的普及必將成為民族地區(qū)新建本科院校的另一主題。在技術和網(wǎng)絡普及的大背景下,對高校外語教師對TELL(技術促進語言學習)的態(tài)度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ICT)應用于外語教學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視,新技術被認為是取代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的潛在中堅力量。隨著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的不斷深入,外語教師對新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態(tài)度也在更新和改變,為此,國外許多專家在技術發(fā)展的不同時期都對外語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作了深入的研究。Rogers(1995)和Selwyn(1997)等認為: “教師對電腦的態(tài)度是影響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使用的主要因素,是新技術能否得到普及和推廣的關鍵。”[2]-[3]Na(1993)和Berner (2003)等的研究表明:“外語教師的計算機能力/水平能夠反應他們對計算機的態(tài)度?!盵4]-[5]Albirini (2006)和Bordbar(2010)的研究顯示:“外語教師對課堂上使用計算機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此外,教師的計算機能力、文化觀念等也能夠反應教師對計算機的態(tài)度?!盵6]-[7]從這些研究來看,都是強調信息技術從I C T 到CALL早期的外語教師教學態(tài)度的研究,當CALL發(fā)展到了新的階段—TELL,外語教師的態(tài)度的轉變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針對這方面的研究。
在國內,夏紀梅(2002),鄭新民(2005)、王秀(2008)等也對高校外語教師觀念或態(tài)度做了相應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8]-[10]。但是,在TELL(技術促進語言學習)背景下的外語教師態(tài)度研究,特別是對作為本科院校的新生力量——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語教師教學態(tài)度的研究目前還是空白。
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當CALL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TELL的同時,相應的研究應該隨之跟上。位于西部地區(qū)的貴州省是全國的落后省份,在外語教育方面遠遠落后于中、東部地區(qū),特別是在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面臨從??妻k學理念向本科辦學理念轉變的同時,對TELL的實施和普及無疑存在著不同的問題和困難。為此,在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對民族地區(qū)地方院校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研究,了解外語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非常必要。
(一)調查目的
本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回答如下研究問題:1)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語教師對TELL的總的態(tài)度是什么?2)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外語教師的性別、年齡、學歷會不會影響他們對TELL的態(tài)度?
(二)調查對象
參與調查的教師凱里學院49名外語教師。其中英語專職教師44人(包括從事專業(yè)英語教學和非專業(yè)英語教學的教師),日語專職教師5人;男教師20人,女教師29人。
(三)調查工具
1. 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為本次調查的主要研究工具。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學歷等);第二部分為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是根據(jù)Albirirni(2006)和王秀(2008)的教師態(tài)度量表(調查問卷)修改而成。教師態(tài)度由14個問題組成,問題1是關于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及網(wǎng)絡的主要目的;問題2是關于外語教師每周使用計算機及網(wǎng)絡的次數(shù);問題3-14是關于外語教師對TELL的總體態(tài)度,這12個問題采用四級量表分類法,將答案分為4個等級,從1級到4級的分數(shù)分別為1、2、3、4分,1 = 非常不贊同;4 = 非常贊同。
2. 個人訪談
為進一步了解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提高研究結果的效度,在對問卷進行分析后,根據(jù)問卷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筆者對被調查的49名教師中的5名分別進行了個人訪談,訪談問題主要涉及TELL的實際應用方面。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9份,收回有效問卷49份。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用SPSS統(tǒng)計軟件(17.0)進行描述性分析,得到外語教師對TELL態(tài)度的均值(mean)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同時,用t檢驗(t-test)和單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受性別、年齡、學歷等因素的影響程度。
(一)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
1.使用計算機及網(wǎng)絡的目的和用途
表1顯示,外語教師多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進行教學設計、辦公及收發(fā)電子郵件。有教師也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檢查學生作業(yè),但不普遍。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玩游戲、聊天、網(wǎng)上購物、網(wǎng)頁設計等的教師所占比例相對較小。
2.每周使用計算機及網(wǎng)絡的情況統(tǒng)計
從表2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外語教師(P=53.1)至少每天使用計算機網(wǎng)絡一次;聯(lián)系表(2)中的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網(wǎng)絡的頻率是很高的,而且絕大多數(shù)是用于教學和辦公。
3.外語教師對TELL的總的態(tài)度
從表3不難看出,外語教師對TELL的總體態(tài)度是肯定的,但積極性不是很高(M=3.01,SD=.244)。根據(jù)訪談結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校是新升格的民族地方本科院校,很多硬件設施還有待完善。特別是校園網(wǎng)絡和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的普及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表1 計算機及網(wǎng)絡的主要用途
【注】N=沒有對該項劃“√”的教師人數(shù);Y=對該項劃“√”的教師人數(shù);F=頻率;P=百分比。
表2 外語教師每周使用計算機網(wǎng)絡情況統(tǒng)計
表3 外語教師對TELL的總體態(tài)度的均值和標準差
(二)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受性別、年齡、學歷等因素的影響程度
1.性別因素與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
表4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表4中的獨立樣本t檢驗(t=.962, p=.341﹥.05)結果顯示,t值為.962,p值為.341,未達到.05顯著水平,說明男女教師對TELL態(tài)度的平均值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外語教師的性別不會影響他們對TELL的態(tài)度。這與訪談的結果一致。
2.年齡因素與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
表5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One-Way ANOVA)(年齡)
表5中的單因素方差檢驗結果(F=6.99,p=.001﹤.01)顯示,F(xiàn)值為6.99,p值為.000,達到了.01顯著水平,說明了各組平均值之間有顯著差異。由表6可以看出,30歲以下教師與31-35歲、36-40歲以及41-45歲教師之間的概率分別為1.000,1.000和.490, 未達到.05的顯著水平(p﹥.05)。而30歲以下教師與46歲以上教師之間的概率為.002,達到了.01的顯著水平(p=.002﹤.01)??梢?,46歲以上教師與其他三組教師的平均值之間的差異很明顯。也就是說,外語教師的年齡大小明顯影響著他們對TELL態(tài)度的選擇。
3.學歷因素與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
表7單因素方差結果(F=1.155,p=.324﹥.05)顯示,F(xiàn)值為1.155,p值為.324,未達到.05顯著水平,這說明了各組平均值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即是說,外語教師學歷的高低不影響他們對TELL的態(tài)度。同樣,這與訪談結果完全吻合。
表6 事后多重比較建議結果表(Multiple Comparisons)
*.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表7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One-Way ANOVA)(學歷)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校園網(wǎng)絡化和TELL(技術促進語言學習)的普及在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為必然趨勢。由于歷史和地域等原因,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園網(wǎng)絡硬件建設等方面還需完善,盡管如此,廣大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總體是積極肯定的。網(wǎng)絡化和真實的TELL環(huán)境是眾多外語教師的要求。外語教師的性別和學歷不影響他們對TELL的態(tài)度,而年齡因素使得外語教師對TELL的態(tài)度區(qū)別較為明顯。與此同時,為盡快實現(xiàn)校園網(wǎng)絡化和TELL的常態(tài)化,建議各民族地區(q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強對教師培訓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重視。
第一,加強外語教師的在職培訓及專業(yè)培訓力度,為廣大外語教師提供在職學習和繼續(xù)教育的機會。培訓內容包括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應用等等。著力信息和網(wǎng)絡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以提高外語教學質量。這是TELL(技術促進語言學習)得以普及的先決條件。
第二,加強校園網(wǎng)絡建設,引進、開發(fā)相關信息管理系統(tǒng),構建網(wǎng)絡技術教育服務平臺。讓網(wǎng)絡進入宿舍、教室,覆蓋校園,讓全真課堂能離開教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xiàn)學校教育的信息化、網(wǎng)絡化和校園的數(shù)字化。這是TELL(技術促進語言學習)得以普及的必要條件。
[1] Albirirni, A. Teachers’ attitudestowar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Syrian EFL teachers[J]. Computers & Education, 47,373-398, 2006.
[2] Berner, E. J. A study of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faculty in selected schools of education in the Common wealth of Virginia to adopt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D]. Virgini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2003.
[3] Bordbar, F. English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 (IJLS), 4(3), 179-206, 2010.
[4] Na, S. I.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of teachers toward computers in Korean vocational agriculture high schools [D]. Ohio: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3.
[5] Rogers, E. M. Di?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
[6] Selwyn, 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validation of a computer attitude scale for 16-19 education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8(1), 35-41, 1997.
[7] 王秀. 高校師生對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的態(tài)度對比研究[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 11(4): 43-47.
[8] 夏紀梅. 大學外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xiàn)狀與進修情況調查結果報告[J].外語界, 2002, 5, 35-41.
[9] 鄭新民.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教師信念”研究[J]. 外語界, 2005, 6, 16-22.
(責任編輯 楊軍昌)
A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ELL in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Kaili University
PENG Si-xi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ofKailiUniversity,Kaili,Guizhou55601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CT and Internet, CALL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technology. As a new generation of technology, TELL will undoubtedly replace CALL in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TELL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related learning theories,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upon the foreig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ELL in Kaili University. The data from a questionnaire and an oral interview reveal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ELL are positive, in general; their attitudes are significant influenced by their age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their gender and diploma. The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esults are also discussed.
Ethnic regions;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TELL; attitude
2014-03-12
彭思祥(1971-),男,貴州三穗人,凱里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泰國蘇蘭拉里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
G642.4
A
1674-7615(2014)02-0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