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芹+陳嘯寅+楊鶴同+謝正林+陳藝
摘要:通過分離、純化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地區(qū)雙孢蘑菇疣孢霉菌病菇,對病菌形態(tài)特征進行鑒定,同時對該菌株進行藥劑毒力測定。結(jié)果顯示,試驗的5種殺菌劑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中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5 g/L的防治效果最顯著。
關(guān)鍵詞:雙孢蘑菇;疣孢霉菌;藥劑;毒力測定
中圖分類號: S436.46+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6-0110-03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項目: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項目;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科研項目(編號:2011KJ14)。
作者簡介:謝春芹(1976—),女,江蘇沭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食藥用菌教學與研究。E-mail:xiechunqin@163.com。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別稱白蘑菇、蘑菇、洋蘑菇,是世界性栽培和消費的菇類,我國栽培最多的省份有福建、山東、河南、浙江等[1];栽培方式有菇房栽培、大棚架式栽培和大棚畦栽等。疣孢霉菌是一種作用于蘑菇、草菇、鳳尾菇等糞草腐生食用菌的土壤病原真菌,疣孢霉菌別稱蘑菇無頭菇病、褐腐病、蘑菇濕泡病,其平均發(fā)病率約30%,損失率達30%~40%,高的達90%。目前我國各地應用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和咪鮮胺錳絡合物進行覆土處理,但效果不一[2],主要是因為各地疣孢霉的不同菌株對同一種藥劑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南京市高淳區(qū)固城鎮(zhèn)是江蘇省雙孢蘑菇種植最集中、面積最大、總產(chǎn)量最高的基地,近來遭到疣孢霉的嚴重危害。本試驗采集發(fā)病菇床的雙孢蘑菇,并對病菇有害疣孢霉進行分離鑒定及殺菌劑敏感性試驗,篩選出疣孢霉有害菌株的敏感性藥劑,為制定雙孢蘑菇疣孢霉綜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供試藥劑種類及來源本試驗選用生產(chǎn)上常用的殺菌劑,其種類與來源、試驗中所使用的劑量。
1.1.2供試分離疣孢霉菌的病菇本試驗采集南京高淳固城鎮(zhèn)九龍村雙孢蘑菇種植基地的病菇,該基地雙孢蘑菇是自然季節(jié)棚式栽培,種植的品種為全國生產(chǎn)上大面積栽培的A2796,采集時間為2012年4月,根據(jù)病菇子實體的形態(tài)變化,采集以下幾大類病菇并進行編號。表1供試藥劑及其劑量設置
藥劑生產(chǎn)廠家劑量設置(mg/L)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浙江威爾達化工有限公司120.0、60.0、30.0、15.0、7.5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河北雙吉化工有限公司80、40、20、10、5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陰市農(nóng)藥二廠有限公司280.0、140.0、70.0、35.0、17.5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拜耳作物科學公司50.00、25.00、12.50、6.25、3.13、1.56、0.78400 g/L氟硅唑乳油美國杜邦公司8.0、4.0、2.0、1.0、0.5
表2疣孢霉菌分離的病菇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
樣品編號樣品外部形態(tài)樣品內(nèi)部形態(tài)BY1子實體畸形,有霉層,為正常菇的5倍肉質(zhì)松,菌柄菌蓋空心,變色呈半邊灰半邊黑BY2子實體畸形,有霉層,無菌柄和菌蓋,變色微紅肉質(zhì)松如棉花瓤,變色淺咖啡色BY3子實體畸形,有霉層,無菌柄和菌蓋,變色灰色肉質(zhì)松,變色淺咖啡色,稍淺于BY2BY4子實體正常,有霉層,有菌柄和菌蓋,子實體小肉質(zhì)松,變色茶褐色BY5子實體畸形,有霉層,無菌柄和菌蓋,子實體小,桃狀肉質(zhì)松,中間有裂痕,變色茶褐色BY6子實體畸形,有霉層,無菌柄和菌蓋,棗子狀 靠近頂部空心,變色有黑色棱紋BY7子實體畸形,有霉層,頂部有裂痕,變色深紅至發(fā)暗中間有裂痕,表面針尖大小黃色水滴,變色呈灰暗色BY8子實體畸形,有霉層,有菌柄無菌蓋,表面針尖大小黃色水滴 有裂痕,有空洞,變色菌柄和菌蓋交接處褐色BY9子實體畸形,有菌柄和菌蓋,變色偏灰肉質(zhì)緊密,變色菌柄和菌蓋交接處有黑條紋
1.1.3病菌分離所用的培養(yǎng)基疣孢霉菌的分離采用的是PDA培養(yǎng)基,配方為馬鈴薯200 g、葡萄糖 20 g、瓊脂 20 g、水 1 000 mL,pH值自然,按常規(guī)方法配制,分裝試管,制作平板培養(yǎng)基[2-5]。
1.2方法
1.2.1病菇中疣孢霉菌的分離與培養(yǎng)一是用消毒好的接種鉤摘取病菇表面淡紅色霉層;二是用75%乙醇擦拭組織表面,用無菌解剖刀將畸形菇體切開,然后用無菌鑷子取病菇內(nèi)部的少量組織,在無菌條件下接種于PDA平板培養(yǎng)基上,25 ℃ 恒溫培養(yǎng)[6]。在PDA培養(yǎng)基上菌落初期白色,隨菌齡的增加逐漸變?yōu)榘咨q狀,再轉(zhuǎn)為黃色、黃褐色、褐色、暗褐色。
1.2.2疣孢霉的純化培養(yǎng)在無菌條件下挑取分離病菇疣孢霉尖端菌絲接種于試管培養(yǎng)基中,25 ℃恒溫培養(yǎng)。
1.2.3疣孢霉的形態(tài)特征鑒定將分離的疣孢霉各個樣品制成臨時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3],結(jié)果見圖2。由圖2可知,疣孢霉的分生孢子有2種:第1種是瓜子仁形或松子仁形,無色,邊緣光滑。第2種是雙孢結(jié)構(gòu),葫蘆形,大孢褐色、表面網(wǎng)狀;小孢無色、光滑,菌絲有柄、無色、管狀。雙孢結(jié)構(gòu)的分生孢子前期無色,透明,表面光滑,后頂端逐漸膨大,顏色加深,最后下端小孢消失,大孢脫落,深褐色,表面加厚,有不規(guī)則突起(龜紋)。
1.3毒力測定與統(tǒng)計方法
1.3.1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毒力測定將生產(chǎn)上常用的5種殺菌劑稀釋成適當?shù)臐舛鹊谷隤DA 培養(yǎng)基中制成PDA平板,并設空白對照,將霉菌病原分別接入到制好的5種殺菌劑的平板和空白對照平板中,放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定期測定不同殺菌劑下霉菌的生長速度,比較5種殺菌劑分別對霉菌的抑制效果[4-9]。
1.3.1.1殺菌劑平板培養(yǎng)基制作采用PDA 培養(yǎng)基平板抑菌試驗[2]。為避免因高溫而破壞殺菌劑的藥效,待PDA 培養(yǎng)基溫度降至50~60 ℃時,將5種殺菌劑稀釋成適當濃度,在無菌條件下加入到PDA 培養(yǎng)基的三角瓶中,充分混勻,倒入無菌培養(yǎng)皿中,取15 mL帶藥培養(yǎng)基倒入直徑90 mm的培養(yǎng)皿中,冷卻成藥液平板培養(yǎng)基。
1.3.1.2接種在無菌條件下,采用打孔接種法(霉菌接種塊直徑為0.5 cm),每種霉菌接5個平板培養(yǎng)基,并設有空白對照。
1.3.1.3培養(yǎng)與測定放置在25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隔2 d測量菌絲生長情況,記錄疣孢霉菌菌落生長面積,用自動式游標卡尺測量不同殺菌劑平板中疣孢霉菌菌絲的生長面積,即以疣孢霉菌落的長(cm)和寬(cm)來計算[5-6]。
1.3.2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在進行疣孢霉菌有效藥劑與最適防治劑量試驗的同時,選取試驗中5種殺菌劑對疣孢霉菌菌絲抑制效果最佳劑量,測定其對雙孢蘑菇菌絲毒力,方法與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的毒力測定方法相同。
2結(jié)果與分析
2.1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毒力測定
供試的5種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菌絲生長均有抑制作用,且不同藥劑和同一種藥劑的不同劑量對疣孢霉菌的抑制效果均有明顯差異。由表3可見,70%代森錳鋅 5~8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且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尤其是剛接種后2 d,80 mg/L劑量的抑制作用最強,疣孢霉菌菌絲幾乎不生長。
不同劑量代森錳鋅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5 mg/L10 mg/L20 mg/L40 mg/L80 mg/L2221.8120.3193.0933.133.133.141 291.0824.57710.7433.133.133.163 380.62 353.92 274.21 483.3545.433.1
70%甲基硫菌靈7.5~12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且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其中,7.5 mg/L劑量的抑制作用最弱,接種后2 d抑制效果不明顯;而30 mg/L的劑量對疣孢霉菌抑制效果非常明顯,菌絲從剛接種至培養(yǎng)后6 d幾乎沒有生長。表4不同劑量甲基硫菌靈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7.5 mg/L15.0 mg/L30.0 mg/L60.0 mg/L120.0 mg/L2221.8211.598.233.133.133.141 291.01 228.6307.433.133.133.163 380.62 909.033.133.133.133.1
50%咪鮮胺錳絡合物0.63~10.0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剛接種后2 d菌絲生長緩慢,幾乎沒有生長,之后菌絲在低劑量下的生長快于高劑量。劑量5 mg/L以上對疣孢霉菌抑制效果最明顯,菌絲從剛接種至培養(yǎng)后6 d幾乎沒有生長。
50%多菌靈17.5~280.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
氟硅唑17.5~28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表5不同劑量咪鮮胺錳絡合物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0.63 mg/L1.30 mg/L2.50 mg/L5.00 mg/L10.00 mg/L2221.833.133.1 33.133.133.141 291.0206.2175.0125.933.133.163 380.6384.7321.0268.033.133.1
不同劑量多菌靈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17.5 mg/L35.0 mg/L70.0 mg/L140.0 mg/L280.0 mg/L2221.2170.6160.1102.699.998.941 291.91 136.71 234.7840.7694.8584.263 380.43 184.91 946.31 578.71 300.61 294.0
不同劑量氟硅唑?qū)︷噫呙咕L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17.5 mg/L35.0 mg/L70.0 mg/L140.0 mg/L280.0 mg/L2256.7107.489.7———41 578.9745.2574.5———63 367.51 277.31 184.3———
有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當氟硅唑劑量在70 mg/L及以上時,疣孢霉菌菌絲不能生長。
2.2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
試驗選取5種藥劑最適防治劑量(代森錳鋅80 mg/L、甲基硫菌靈30 mg/L、咪鮮胺錳絡合物5 mg/L、多菌靈280 mg/L和氟硅唑70 mg/L)進行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測定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8。由表8可見,各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強的是氟硅唑,最弱的是咪鮮胺錳絡合物。
不同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藥劑菌絲生長速率(mm/d)CK5.17代森錳鋅5.09甲基硫菌靈5.13氟硅唑5.01多菌靈5.14咪鮮胺錳絡合物5.15
3小結(jié)
3.1疣孢霉菌病菌形態(tài)特征
本試驗分離得到的疣孢霉形態(tài)特征及培養(yǎng)特征與文獻[3]中的一致。疣孢霉菌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病源體置于土表2~39 cm處。病殘體內(nèi)的休眠孢子囊能在露地或室內(nèi)抵抗嚴寒,順利越冬。露地越冬位置以在土內(nèi)3~20 cm致病力最強,過深過淺致病力均顯著下降[8]。蘑菇受感染出現(xiàn)病癥,需11 d以上的時間。
菇房中疣孢霉菌主要來自覆土,其次是由人、鳥或昆蟲傳播。當孢子落在生育中的蘑菇附近時才會感染。菌蓋和菌柄基部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進而轉(zhuǎn)變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爛,散發(fā)出惡臭??諝獬睗駮r,會使菌蓋和菌柄出現(xiàn)褐色病斑,所以又稱為褐腐病。
3.2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抑制作用和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采用的5種藥劑都是市場上常見的殺菌劑,能顯著影響有害疣孢霉菌絲生長,涂改臨等認為,多菌靈具有廣譜性,是多位點殺菌劑,殺菌能力強,對蘑菇低毒、安全、低殘留且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7,9]。但是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多菌靈效果較差,不能較好地抑制疣孢霉菌絲的生長,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多菌靈的使用較普遍,疣孢霉菌對其產(chǎn)生了抗藥性。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對疣孢霉菌絲抑制效果顯著,且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影響較小,建議生產(chǎn)上可以使用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作為疣孢霉防治藥劑。
參考文獻:
[1]劉劍華,毛士偉,蘇立新,等. 雙孢菇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研究[J]. 中國食用菌,2000,37(1):14-15.
[2]溫志強,王玉霞,邊廣,等. 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菌及雙孢蘑菇的毒力測定[J].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7(4):399-403.
[3]戴芳瀾. 真菌的形態(tài)和分類[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4]施立聰,李發(fā)勇,陳祝安.防治疣孢霉殺菌劑的篩選試驗[J]. 食用菌,2006,28(3):54-55.
[5]溫志強,林太禮,廖朝陽.三種殺菌劑對木霉菌及食用菌的毒力測定[J]. 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0(1):48-52.
[6]王廣來,曹德賓,楊億超,等. 百病傻對雙孢蘑菇病害的防治效果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10,29(3):55-56.
[7]涂改臨. 蘑菇疣孢霉病的綜合防治[J]. 中國食用菌,1990,9(6):25-26.
[8]曾憲森,黃玉清,黃大斌,等. 蘑菇疣孢霉病發(fā)生的條件及防治適期初探[J]. 食用菌,1995,17(1):32-33.
[9]羅仰奮,阮瑞國,林叢發(fā),等. 蘑菇疣孢霉病化學防治試驗[J]. 食用菌,1992,11(2):36.楊春艷,劉飛,吉恒,等. 辣椒疫病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6):113-116.
1.3.1.2接種在無菌條件下,采用打孔接種法(霉菌接種塊直徑為0.5 cm),每種霉菌接5個平板培養(yǎng)基,并設有空白對照。
1.3.1.3培養(yǎng)與測定放置在25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隔2 d測量菌絲生長情況,記錄疣孢霉菌菌落生長面積,用自動式游標卡尺測量不同殺菌劑平板中疣孢霉菌菌絲的生長面積,即以疣孢霉菌落的長(cm)和寬(cm)來計算[5-6]。
1.3.2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在進行疣孢霉菌有效藥劑與最適防治劑量試驗的同時,選取試驗中5種殺菌劑對疣孢霉菌菌絲抑制效果最佳劑量,測定其對雙孢蘑菇菌絲毒力,方法與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的毒力測定方法相同。
2結(jié)果與分析
2.1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毒力測定
供試的5種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菌絲生長均有抑制作用,且不同藥劑和同一種藥劑的不同劑量對疣孢霉菌的抑制效果均有明顯差異。由表3可見,70%代森錳鋅 5~8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且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尤其是剛接種后2 d,80 mg/L劑量的抑制作用最強,疣孢霉菌菌絲幾乎不生長。
不同劑量代森錳鋅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5 mg/L10 mg/L20 mg/L40 mg/L80 mg/L2221.8120.3193.0933.133.133.141 291.0824.57710.7433.133.133.163 380.62 353.92 274.21 483.3545.433.1
70%甲基硫菌靈7.5~12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且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其中,7.5 mg/L劑量的抑制作用最弱,接種后2 d抑制效果不明顯;而30 mg/L的劑量對疣孢霉菌抑制效果非常明顯,菌絲從剛接種至培養(yǎng)后6 d幾乎沒有生長。表4不同劑量甲基硫菌靈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7.5 mg/L15.0 mg/L30.0 mg/L60.0 mg/L120.0 mg/L2221.8211.598.233.133.133.141 291.01 228.6307.433.133.133.163 380.62 909.033.133.133.133.1
50%咪鮮胺錳絡合物0.63~10.0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剛接種后2 d菌絲生長緩慢,幾乎沒有生長,之后菌絲在低劑量下的生長快于高劑量。劑量5 mg/L以上對疣孢霉菌抑制效果最明顯,菌絲從剛接種至培養(yǎng)后6 d幾乎沒有生長。
50%多菌靈17.5~280.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
氟硅唑17.5~28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表5不同劑量咪鮮胺錳絡合物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0.63 mg/L1.30 mg/L2.50 mg/L5.00 mg/L10.00 mg/L2221.833.133.1 33.133.133.141 291.0206.2175.0125.933.133.163 380.6384.7321.0268.033.133.1
不同劑量多菌靈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17.5 mg/L35.0 mg/L70.0 mg/L140.0 mg/L280.0 mg/L2221.2170.6160.1102.699.998.941 291.91 136.71 234.7840.7694.8584.263 380.43 184.91 946.31 578.71 300.61 294.0
不同劑量氟硅唑?qū)︷噫呙咕L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17.5 mg/L35.0 mg/L70.0 mg/L140.0 mg/L280.0 mg/L2256.7107.489.7———41 578.9745.2574.5———63 367.51 277.31 184.3———
有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當氟硅唑劑量在70 mg/L及以上時,疣孢霉菌菌絲不能生長。
2.2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
試驗選取5種藥劑最適防治劑量(代森錳鋅80 mg/L、甲基硫菌靈30 mg/L、咪鮮胺錳絡合物5 mg/L、多菌靈280 mg/L和氟硅唑70 mg/L)進行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測定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8。由表8可見,各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強的是氟硅唑,最弱的是咪鮮胺錳絡合物。
不同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藥劑菌絲生長速率(mm/d)CK5.17代森錳鋅5.09甲基硫菌靈5.13氟硅唑5.01多菌靈5.14咪鮮胺錳絡合物5.15
3小結(jié)
3.1疣孢霉菌病菌形態(tài)特征
本試驗分離得到的疣孢霉形態(tài)特征及培養(yǎng)特征與文獻[3]中的一致。疣孢霉菌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病源體置于土表2~39 cm處。病殘體內(nèi)的休眠孢子囊能在露地或室內(nèi)抵抗嚴寒,順利越冬。露地越冬位置以在土內(nèi)3~20 cm致病力最強,過深過淺致病力均顯著下降[8]。蘑菇受感染出現(xiàn)病癥,需11 d以上的時間。
菇房中疣孢霉菌主要來自覆土,其次是由人、鳥或昆蟲傳播。當孢子落在生育中的蘑菇附近時才會感染。菌蓋和菌柄基部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進而轉(zhuǎn)變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爛,散發(fā)出惡臭??諝獬睗駮r,會使菌蓋和菌柄出現(xiàn)褐色病斑,所以又稱為褐腐病。
3.2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抑制作用和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采用的5種藥劑都是市場上常見的殺菌劑,能顯著影響有害疣孢霉菌絲生長,涂改臨等認為,多菌靈具有廣譜性,是多位點殺菌劑,殺菌能力強,對蘑菇低毒、安全、低殘留且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7,9]。但是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多菌靈效果較差,不能較好地抑制疣孢霉菌絲的生長,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多菌靈的使用較普遍,疣孢霉菌對其產(chǎn)生了抗藥性。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對疣孢霉菌絲抑制效果顯著,且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影響較小,建議生產(chǎn)上可以使用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作為疣孢霉防治藥劑。
參考文獻:
[1]劉劍華,毛士偉,蘇立新,等. 雙孢菇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研究[J]. 中國食用菌,2000,37(1):14-15.
[2]溫志強,王玉霞,邊廣,等. 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菌及雙孢蘑菇的毒力測定[J].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7(4):399-403.
[3]戴芳瀾. 真菌的形態(tài)和分類[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4]施立聰,李發(fā)勇,陳祝安.防治疣孢霉殺菌劑的篩選試驗[J]. 食用菌,2006,28(3):54-55.
[5]溫志強,林太禮,廖朝陽.三種殺菌劑對木霉菌及食用菌的毒力測定[J]. 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0(1):48-52.
[6]王廣來,曹德賓,楊億超,等. 百病傻對雙孢蘑菇病害的防治效果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10,29(3):55-56.
[7]涂改臨. 蘑菇疣孢霉病的綜合防治[J]. 中國食用菌,1990,9(6):25-26.
[8]曾憲森,黃玉清,黃大斌,等. 蘑菇疣孢霉病發(fā)生的條件及防治適期初探[J]. 食用菌,1995,17(1):32-33.
[9]羅仰奮,阮瑞國,林叢發(fā),等. 蘑菇疣孢霉病化學防治試驗[J]. 食用菌,1992,11(2):36.楊春艷,劉飛,吉恒,等. 辣椒疫病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6):113-116.
1.3.1.2接種在無菌條件下,采用打孔接種法(霉菌接種塊直徑為0.5 cm),每種霉菌接5個平板培養(yǎng)基,并設有空白對照。
1.3.1.3培養(yǎng)與測定放置在25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倒置培養(yǎng),隔2 d測量菌絲生長情況,記錄疣孢霉菌菌落生長面積,用自動式游標卡尺測量不同殺菌劑平板中疣孢霉菌菌絲的生長面積,即以疣孢霉菌落的長(cm)和寬(cm)來計算[5-6]。
1.3.2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在進行疣孢霉菌有效藥劑與最適防治劑量試驗的同時,選取試驗中5種殺菌劑對疣孢霉菌菌絲抑制效果最佳劑量,測定其對雙孢蘑菇菌絲毒力,方法與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的毒力測定方法相同。
2結(jié)果與分析
2.1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毒力測定
供試的5種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菌絲生長均有抑制作用,且不同藥劑和同一種藥劑的不同劑量對疣孢霉菌的抑制效果均有明顯差異。由表3可見,70%代森錳鋅 5~8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且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尤其是剛接種后2 d,80 mg/L劑量的抑制作用最強,疣孢霉菌菌絲幾乎不生長。
不同劑量代森錳鋅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5 mg/L10 mg/L20 mg/L40 mg/L80 mg/L2221.8120.3193.0933.133.133.141 291.0824.57710.7433.133.133.163 380.62 353.92 274.21 483.3545.433.1
70%甲基硫菌靈7.5~12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有抑制作用,且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其中,7.5 mg/L劑量的抑制作用最弱,接種后2 d抑制效果不明顯;而30 mg/L的劑量對疣孢霉菌抑制效果非常明顯,菌絲從剛接種至培養(yǎng)后6 d幾乎沒有生長。表4不同劑量甲基硫菌靈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7.5 mg/L15.0 mg/L30.0 mg/L60.0 mg/L120.0 mg/L2221.8211.598.233.133.133.141 291.01 228.6307.433.133.133.163 380.62 909.033.133.133.133.1
50%咪鮮胺錳絡合物0.63~10.0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剛接種后2 d菌絲生長緩慢,幾乎沒有生長,之后菌絲在低劑量下的生長快于高劑量。劑量5 mg/L以上對疣孢霉菌抑制效果最明顯,菌絲從剛接種至培養(yǎng)后6 d幾乎沒有生長。
50%多菌靈17.5~280.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
氟硅唑17.5~280 mg/L對疣孢霉菌生長均表5不同劑量咪鮮胺錳絡合物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0.63 mg/L1.30 mg/L2.50 mg/L5.00 mg/L10.00 mg/L2221.833.133.1 33.133.133.141 291.0206.2175.0125.933.133.163 380.6384.7321.0268.033.133.1
不同劑量多菌靈對疣孢霉菌生長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17.5 mg/L35.0 mg/L70.0 mg/L140.0 mg/L280.0 mg/L2221.2170.6160.1102.699.998.941 291.91 136.71 234.7840.7694.8584.263 380.43 184.91 946.31 578.71 300.61 294.0
不同劑量氟硅唑?qū)︷噫呙咕L的影響
接種時間
(d)不同劑量下的菌落面積(mm2)CK17.5 mg/L35.0 mg/L70.0 mg/L140.0 mg/L280.0 mg/L2256.7107.489.7———41 578.9745.2574.5———63 367.51 277.31 184.3———
有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強。當氟硅唑劑量在70 mg/L及以上時,疣孢霉菌菌絲不能生長。
2.2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
試驗選取5種藥劑最適防治劑量(代森錳鋅80 mg/L、甲基硫菌靈30 mg/L、咪鮮胺錳絡合物5 mg/L、多菌靈280 mg/L和氟硅唑70 mg/L)進行雙孢蘑菇菌絲的毒力測定,測定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8。由表8可見,各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強的是氟硅唑,最弱的是咪鮮胺錳絡合物。
不同殺菌劑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藥劑菌絲生長速率(mm/d)CK5.17代森錳鋅5.09甲基硫菌靈5.13氟硅唑5.01多菌靈5.14咪鮮胺錳絡合物5.15
3小結(jié)
3.1疣孢霉菌病菌形態(tài)特征
本試驗分離得到的疣孢霉形態(tài)特征及培養(yǎng)特征與文獻[3]中的一致。疣孢霉菌廣泛分布在土壤中,病源體置于土表2~39 cm處。病殘體內(nèi)的休眠孢子囊能在露地或室內(nèi)抵抗嚴寒,順利越冬。露地越冬位置以在土內(nèi)3~20 cm致病力最強,過深過淺致病力均顯著下降[8]。蘑菇受感染出現(xiàn)病癥,需11 d以上的時間。
菇房中疣孢霉菌主要來自覆土,其次是由人、鳥或昆蟲傳播。當孢子落在生育中的蘑菇附近時才會感染。菌蓋和菌柄基部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進而轉(zhuǎn)變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爛,散發(fā)出惡臭。空氣潮濕時,會使菌蓋和菌柄出現(xiàn)褐色病斑,所以又稱為褐腐病。
3.2殺菌劑對疣孢霉的抑制作用和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的影響
采用的5種藥劑都是市場上常見的殺菌劑,能顯著影響有害疣孢霉菌絲生長,涂改臨等認為,多菌靈具有廣譜性,是多位點殺菌劑,殺菌能力強,對蘑菇低毒、安全、低殘留且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7,9]。但是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多菌靈效果較差,不能較好地抑制疣孢霉菌絲的生長,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多菌靈的使用較普遍,疣孢霉菌對其產(chǎn)生了抗藥性。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對疣孢霉菌絲抑制效果顯著,且對雙孢蘑菇菌絲生長影響較小,建議生產(chǎn)上可以使用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可濕性粉劑作為疣孢霉防治藥劑。
參考文獻:
[1]劉劍華,毛士偉,蘇立新,等. 雙孢菇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shù)研究[J]. 中國食用菌,2000,37(1):14-15.
[2]溫志強,王玉霞,邊廣,等. 殺菌劑對菌蓋疣孢霉菌及雙孢蘑菇的毒力測定[J]. 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7(4):399-403.
[3]戴芳瀾. 真菌的形態(tài)和分類[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4]施立聰,李發(fā)勇,陳祝安.防治疣孢霉殺菌劑的篩選試驗[J]. 食用菌,2006,28(3):54-55.
[5]溫志強,林太禮,廖朝陽.三種殺菌劑對木霉菌及食用菌的毒力測定[J]. 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0(1):48-52.
[6]王廣來,曹德賓,楊億超,等. 百病傻對雙孢蘑菇病害的防治效果試驗[J]. 中國食用菌,2010,29(3):55-56.
[7]涂改臨. 蘑菇疣孢霉病的綜合防治[J]. 中國食用菌,1990,9(6):25-26.
[8]曾憲森,黃玉清,黃大斌,等. 蘑菇疣孢霉病發(fā)生的條件及防治適期初探[J]. 食用菌,1995,17(1):32-33.
[9]羅仰奮,阮瑞國,林叢發(fā),等. 蘑菇疣孢霉病化學防治試驗[J]. 食用菌,1992,11(2):36.楊春艷,劉飛,吉恒,等. 辣椒疫病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6):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