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
據(jù)白義海兄說,崆峒武術起源甚早,《爾雅》中已云:“崆峒人武。”漢代飛將軍李廣,宋代抗金名將吳磷、吳階,抗西夏高僧法淳,都是崆峒地區(qū)的武術家。而崆峒派則是唐代道人飛虹子所創(chuàng),歷代掌派人分別是:
第一代飛虹子(唐末甘肅人)
第二代飛綏子(宋朝甘肅人)
第三代云離子(元朝甘肅人)
第四代飛云子(黃衫客,明朝甘肅人)
第五代眉姑(女,清朝四川人)
第六代飛塵子(曲一洪,清朝四川人)
第七代陸塵子(清朝湖南人)
第八代袁一飛(清朝廣東人)
第九代胡飛子(胡惠民,民國廣東人)
第十代燕飛霞(王進,現(xiàn)當代吉林人)
崆峒派,我知道還有甘肅酒泉川一家天戈武術發(fā)展公司在推動,謂其藝亦出于飛虹子,但說飛虹子為晚清五劍俠之一;主持人郭文平道長,則為該派第四十八代傳人。傳縮骨功、蘭皇服氣功、玉環(huán)心訣、崆峒十八手、斬手密譜等。但我對這個譜系及功法有點疑惑,故現(xiàn)今講的不是這個系統(tǒng),只就白義海所說考之。
這個譜系自然也不盡可靠,因為每一代差距年數(shù)太大,恐頗有遺漏或多臆托。不過這也都已無可考證。崆峒派在武俠小說(金庸之外,司馬翎敘述最多)中雖然名聲顯赫,但在武術界并不知名,相關記載又少,現(xiàn)在能知道的材料大抵均由燕飛霞處傳下。燕飛霞以教拳為業(yè),萍蹤浪跡于大江南北,可是并沒什么他與其他武林人士交往的記錄,生平資料也很罕見,因此這僅能視為該門派相承之傳說。
燕飛霞即白義海的師父。在教白氏之前,曾授藝日本留華習拳之女子花舞影。后來兩人結偶,崆峒派遂東傳于日本。燕飛霞逝世后,花舞影繼任為第十一代掌教,在日本東京、大阪、神戶、名古屋、北海道等處都有其武館。崆峒派未宏闡于本土,反而開花散葉于彼邦,說起來也是令人感慨的事。
崆峒派在國內的傳播較分散,甘肅平涼崆峒山有釋妙林、王鏢、尹騰劍等,廣東有張勇、白義海等傳此技藝。但這派武術,體系還不小,據(jù)云內分八門:飛龍門、追魂亡、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玄空門。每門各有十五六套拳法,故合計有百余種之多。
飛龍門是崆峒派武術的初級。包括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棍、飛龍鏟、飛龍雙鉤、飛龍雙鞭等。在此基礎上,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都將拳、掌、刀、槍、劍、棍、鏟、雙鉤、雙鞭等功夫逐一提高變化,加強了難度和抗擊性。
如追魂門攻擊的招式多變,招招緊逼,各路名稱即是把飛龍門中的“飛龍”變成“追魂”,如追魂棍、追魂雙鉤、追魂雙鏟、追魂雙鞭等。
奪命門是在追魂門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層,其特點是猛烈,不留活路,有奪命拳、奪命掌、奪命劍、奪命棍等十幾個套路。
醉門則在奪命門的基礎上更上一層,主要是強調動作中的躍、翻、仆、騰、跌等功夫。醉門又分文武兩類,稱“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態(tài)的表現(xiàn),鍛煉人在失重情況下的平衡能力。武八仙著重躍、跌、仆、騰、跳等動體,鍛煉意、氣、神所蘊含的爆發(fā)力。醉門中的套路因此多出十幾個,如文醉拳、武醉拳、文醉劍、武醉劍等,都是文武各一套,拳、掌、刀、槍、劍、棍、鉤、鏟、鞭齊備。
神拳門(即太極門)是崆峒派武術中攻擊性最高的武功。所謂神拳,即“花拳繡腿”——不是通常所指表演中的那種“花拳繡腿”,而是指拳打不實、用意不用力,如游龍一般,神出鬼沒,招式詭秘,以內氣傷敵內臟,各種兵器亦以氣傷敵,是崆峒派拳術中登峰造極的功夫。此門中同樣有拳、掌、推手、刀、槍、劍、棍等十幾種套路。
花架門是在神拳門的基礎上結合敦煌璧畫上的飛天造型而創(chuàng)立的。造型優(yōu)美,攻擊巧妙,適合女性習練。此門有出水芙蓉、香飄宇庭、笑傲乾坤風流扇、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槍、花架劍等十幾種套路。(現(xiàn)較為流行的木蘭拳、木蘭扇、木蘭劍即根據(jù)花架門拳法改編而來。)
奇兵門是崆峒派武術中最具特色的一門。其特點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陣的陣法。其中兵器有風火五行輪、風火扇、挎虎籃、飛爪、拂塵、九齒鐵耙、連枷、鐵琵琶、分水峨眉刺、判官筆、翻天印、太統(tǒng)法鈴等。陣法有太極陣、七星回天陣、八卦陣、十面埋伏陣、十二生肖陣、二十四天魔陣、二十八宿造天陣、三十六游龍陣、四十八降妖陣、六十四卦齊天陣、八十一通天奇門遁甲陣等。
玄空門是崆峒派秘傳之寶,多為歷代掌派人獨修之法。有燕式古太極八式、無相神功、達摩神功,以此修煉內功,并有以針灸、中藥、易經、氣功結合而成的療病方法“易通療法”,是崆峒山鎮(zhèn)山之寶。其中針灸取用“靈龜八法”、“子午流注”之時辰、穴位、脈絡,借以《易經》之卦相推斷,合氣功引導助力,再用中草藥服用,達到療病之效。
以上是根據(jù)白義海的描述。他這派的傳承較特別,掌門稱為掌派人,底下門人各有掌門。白義海即太極門之掌門。奇兵陣法與玄宗門中之針藥醫(yī)術、燕式古太極、無相神功等,是比太極門更高深的武功,我不知他是否擅長;但我看過燕飛霞演練以上各門武術的錄像帶,確實是一代宗師,功力非凡,很能表現(xiàn)出上述各門不同武技之特點。奇門兵器,目前各派也較少人練了。
綜合起來看,白義海說:“崆峒武術以柔美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線、曲線形成,取太極陰陽魚應對哲學思想,在運動中攻防。攻擊時動中有靜,靜極生動,剛柔相濟。所用兵器以短、小、輕、柔、奇為特色,如扇、拂塵、劍、五行輪、鞭桿等。即便以剛烈顯赫的神拳門中的醉八仙,在進擊中也以巧擊眼、頸等軟弱部位或穴位。”
曲線、弧線進手,表演時會有舞蹈的效果,頗具美感,搏擊時則顯得法秘奇幻,我覺得這正是該派的特色。而其八門分立的武學架構,又顯然是一個道術結合的體系,由搏擊進而修道。神拳門以上,均顯道氣,至玄空門,就無我無相,空意空識,呼應崆峒的古字“空同”的含義。古代黃帝問道于空同,只是個傳說,崆峒派武術看來卻是想技進于道,由此求道了。白義海本人原習跆拳,早有六段身手,但斂華求樸,用心于太極,舍外勇而求內壯,殆亦取途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