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中國古代歷史上,盡管有很多途徑可以取得官位,但是,在國家穩(wěn)定、世道承平之時,對官員是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要求的。所以,在特定時期,有些英明的帝王會加強對在職官員的相關培訓。
不知書宰相與倡導學文化皇帝
宋人孔平仲的《續(xù)世說》記載,后晉(936-947)時期有個叫馮玉的人,他的姐姐是皇后,借了這層裙帶關系,盡管他識字不多,卻不妨礙其步步高升。當皇帝讓他撰寫重要文件時,他就請別的同僚代筆,就這樣他竟然官至宰相。史料上說,馮宰相官至一品,但是“不知書”,至于“不知書”到什么程度,沒有具體說明。有一個例子說,有一次馮宰相看公文,看到“姑息”二字時,一時卡殼,就“請教”別人,別人告訴他這倆字是“辜負”,馮宰相就真的認作是“辜負”,這件事傳開來,成為官場笑談,被稱為“不知書宰相”??梢?,即使在一千多年前、時局動蕩的后晉當官,“不知書”也是件恥辱事。
歷史上的苻堅(338-385,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曾一度統治北方),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淝水之戰(zhàn)”中的敗軍最高統帥,然而,綜合史料來看,他不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350-394)的一代尚武帝王,而且還非常注重儒教治國?!顿Y治通鑒》卷一百三十記載,公元372年,前秦皇帝苻堅下詔書:“關東之民學通一經、才成一藝者,在所以禮送之。”意思是,老百姓中只要有精通一種經史書籍或者一項特別技藝的,所在地方政府必須高規(guī)格地把他們送到京城去,由中央選拔授予相應官職。同時,前秦政府還明確規(guī)定一定級別的官員(歲祿百石以上者),如果“學不通一經,才不成一藝”的話,立即罷免其官職。如此看來,1600多年前的苻堅為了增強國力、整頓吏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就已經著力打造“學習型政府”了。
公元375年,苻堅再次下詔書:一是要求太子以及高級官員的后代必須“就學受業(yè)”;二是皇帝身邊的警衛(wèi)部隊軍官也必須學習文化知識等等。具體實施辦法是每20名官員配備一個講解經書的老師,“教讀音句”??梢?,苻堅倡導學文化,是真心要提高官員的整體素質,他在位前期還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前秦憑借實力很快統一了當時的北方大地,并攻占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是改革的需要,執(zhí)政的需要
公元471年即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 499)對于漢文化極其羨慕,他親政后,排除阻力,大刀闊斧地在北魏進行了很多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其文化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嚴令鮮卑族官僚改說漢話。《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記載,公元495年,拓跋宏要求全體北魏官員必須說漢語,30歲以上的官員,因為“習性已久”,可以慢慢學習漢語,不限時間,但是,30歲以下的官員,必須立即學會漢語,如果有人膽敢不學漢話,還故意說鮮卑話,就降職處分。后來,為了進一步督促北魏的廣大領導干部學習漢話,北魏朝廷接連下發(fā)詔書:“不得在朝廷之上說北方鮮卑話,違反者,立即撤職!”這一來,官員們不得不強化漢語學習,在北魏形成了學漢話的高潮——不會說漢話,不能在朝廷當官啊。
明人余繼登在《典故紀聞》中記載,明朝洪武初年,因為功臣以武將居多,當年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都是個頂個的好漢,但是建國后,一切逐步走上正軌,更需要的是遵守法度的文治,換句話說,不能再像以前“草臺班子”那會兒隨意散漫了,凡事都要守紀律、講規(guī)矩、有章法,于是,當年打打殺殺、行伍出身的武將們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于是,有個叫袁凱的御史就進言:現在大明朝的天下已經奠定,以前立有功勛的軍隊將帥現在很多居住在京城里,他們以前出身行伍,對于和平時期的君臣關系之理,以及君臣上下的規(guī)矩,還不太熟悉,時間長了,怕會出現不協調不妥帖之處。我請求聘請一些精通經書典故的有學問之士,于將領們每月初一、十五早朝后,在都督衙門為這些武將們開講經史課程,希望經過一番教導,自然而然地,使武將們懷有忠君愛國之心,同時,他們自己全身保家之道也形成了。才登上皇位的朱元璋“深以為然”,
覺得非常有道理,下令聘請有學問的儒士在午門外“開課堂”,“與諸將說書”,相當于開了個高級將領文化禮儀培訓班。
歷史上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偃武修文,十分提倡儒學,經常鼓勵開國功臣們接近儒生,學習“事君有道、持身有禮”的文化知識,學習“保全功名”的歷史知識,達到“常以此為鑒戒,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可與古之賢將并矣”的效果。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自朱元璋開始的有明一代,借助官方力量把封建文化推向了歷史頂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