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前,我國還沒有毛澤東主席的標準像,1949年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墻上懸掛的毛澤東畫像是1945年在延安拍攝的一張頭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的照片。
然而新中國成立不久發(fā)生的一件事,引起了黨中央對國家領導人標準像的重視。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訪問了蘇聯(lián),訪問期間,美國一家報紙刊登了毛澤東與斯大林的照片。斯大林的照片是一張身穿大元帥服的新照,顯得華麗端莊、威風凜凜。而毛澤東的照片是延安時期穿著土布服裝的老照片,看起來老舊,兩者放在一起,反差很大。時任中央新聞攝影局局長的薩空了看到這張報紙后,立即向當時的中國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提出建議:應該為毛主席拍一張標準像,向國內(nèi)外發(fā)行。胡喬木向中央報告后,黨中央和毛主席同意了這個建議。
得到批準后,攝影局立即派出四位攝影記者去給毛主席拍照,誰知這四位記者見了毛主席既興奮又緊張,加之燈光、拍攝時間等許多客觀條件的局限,結果拍出來的照片沒一張是理想的,難以采用。攝影局只得再找時間給毛主席拍照。可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毛主席非常忙,讓他抽出大塊時間拍照十分困難,時間一拖再拖,弄得薩空了局長整天心急火燎的。轉眼到了10月,一天薩空了局長下班回家吃完晚飯,為消除煩惱,從書柜中拿出一本畫冊翻看,翻著翻著,一張人物肖像照映入他的眼簾,對攝影非常熟悉的薩空了局長突然想到:“既然毛主席沒時間拍照,何不找人選一張他的照片,通過暗室后期加工,制作出一張標準像!”于是第二天一上班,他找來攝影處副處長陳正青,跟他說明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讓他抓緊物色人選。陳正青一聽樂了:“局長,根本用不著物色,咱們身邊就有一位。”“誰?”“剛從香港回來的陳石林??!他曾在‘南京國際藝術人像攝影公司工作,修版技術非常過硬。他去年在香港就通過修版制作過毛主席像,效果很好!上市后香港市民很喜歡!”
薩空了局長一聽,馬上讓陳正青把我叫到辦公室,跟我說了想通過修版制作毛主席標準像的想法,以及這件事的重要性、緊迫性。我聽后當即回答:“請局長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務!”
我知道事關重大,接受任務后一頭扎進資料堆里,找出當時能找到的毛主席照片,經(jīng)過反復比較,最終選定了一張毛主席不久前會見全國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時與他們的合影。這張合影中,毛主席半側面,目光有神,神態(tài)莊重。選定照片后我馬上全身心投入到制作中,先將照片中的毛主席像從第三個紐扣起單獨剪下來放大,為了改變背景幕布影調(diào)太深的問題,放大時,我選用不同反差的相紙,通過遮擋技法仔細處理,然后制作出 10多張不同反差和深淺的12英寸照片。接著,我對照片進行了面部、頭部等處的加工修整,該去掉的地方全部處理掉,最后翻拍成底片,再放大成照片。僅僅兩天時間,就制作出了毛主席標準像,照片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面帶微笑,合體的中山裝襯托出他的自信和堅毅。薩空了局長看到照片后,連聲稱好!立即送毛主席審定,毛主席看了非常滿意。很快這張照片作為新中國政府官方發(fā)布的第一張毛主席標準像向國內(nèi)外發(fā)行,不到一年時間,就印制發(fā)行了2000多萬張,傳遍40多個國家。直至2000年,我國發(fā)行的新版20元和100元面值人民幣上使用的毛澤東頭像,還是依照這張標準像印制的。
第一張毛主席標準像發(fā)行后,我的技藝得到攝影界同仁的認可,中央很多領導也知道了攝影局有個叫陳石林的照片修版高手。
由于第一張毛主席標準像是毛主席的側面照,1951年,中央又要求攝影局再制作一張毛主席正面標準像,這個任務自然又落到我肩上。我深知這是領導對自己的信任,同時也意識到中央的要求更高了,自己的責任也更大了,于是暗下決心,一定不負眾望,制作出一張讓領導和人民都滿意的毛主席標準像。那時相機還是個稀罕物,因而領袖的照片不多,我就在整個攝影局里廣泛搜集毛主席的照片資料,最后萬里挑一,在一卷合影照里選出了一張毛主席頭像最正的照片。但這張照片是用老式搖頭轉鏡相機拍攝的,用的是美制黑白航空卷片,反差較大,畫面上暗部層次表現(xiàn)很差,用一般的技術處理根本不行,于是我就將毛主席頭像剪裁下來,放大到12英寸,然后用鋒利的刮刀把膜面上的黑色影像一點點仔細刮去,再修成白色背景以烘托面部形象,最終修制出一張端正可敬、和藹可親的毛主席正面標準像,一送審便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贊許。不久以這張照片為摹本的毛主席畫像即替換了那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畫像,掛上了天安門,一直掛到50年代末。當時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內(nèi)封頁采用的也是這張像。
1952年,新聞攝影局合并到新華社,我隨之進入新華社,擔任了新華社攝影部技術組和翻修組組長,繼續(xù)負責領袖照片的修版工作。
1959年,國慶十周年前夕,中央決定制作第三幅毛主席標準像。相關攝影記者接到任務后,在毛主席住處為他拍了一張半側面像,這張照片底片雖然清晰度較高,但由于燈光不柔和,毛主席面部光影不規(guī)則,沒有潤澤的光線效果。當時因我有別的工作,有關領導便把照片交給北京一家著名照相館加工修整,誰知照相館高級技師們通過翻拍制作出的照片,中灰影調(diào)損失較多,影響了毛主席面部的質感,領導覺得不滿意,又找我上陣。受命后,我采用反轉顯影復制底片的方法,在復制底片上加工修整,很快解決了難題。照片制成后,立即送給毛主席審閱,毛主席看后點頭認可,于是正式對外使用。從1960年到1966年,天安門上懸掛的毛澤東巨幅畫像就是以此為摹本繪制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萬人悼念大會時懸掛的毛主席像也是用這一版放大的。
我原本想第三幅毛主席標準像一定能使用一段時間,誰知1964年有些人向上面反映:標準像中毛主席只有一只耳朵,而且一只眼的眼球偏上,這樣豈不顯得毛主席“偏聽偏信”,有損他的光輝形象嗎?這種說法今天看來很是荒唐,但在當時不僅很正常,而且馬上引起了重視。
很快上級領導要我牽頭,再拍攝、制作一張顯露兩耳的毛主席正面標準像。我又立刻要求攝影記者用長焦鏡頭去拍攝出5英寸以上的照片,可記者囿于當時的攝影條件,拍回來的照片只有1英寸,而且照片上的毛主席眼神無光顯得有些蒼老,衣領也不整齊,同時影像在底片中比例很小,感光不夠,畫面中陰影濃重。面對這樣的照片,我深感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便把自己關在制作室里反復研究,最后決定用“透正拷負”底片的最新工藝,在透明正片和負片上仔細修整,經(jīng)過一周多精心工作,終于制作出了黑白鮮明,層次豐富,質感強的第四幅毛主席標準像。此像一經(jīng)公布,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評。1998年,毛主席的女兒李訥見到我時高興地對我說:“第四幅標準像真好,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主席都在看著你,他老人家很喜歡,當年是他親自圈定的?!?/p>
現(xiàn)在天安門上懸掛的巨幅毛主席像,就是以第四幅標準像為摹本按比例放大繪制的,從1967年元旦起一直懸掛至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