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一年一度的高考牽動諸多考生、家長、老師的心。在古代,科舉就相當于如今的高考,是許多學子進入官僚系統(tǒng)的主要途徑。所以,為了金榜題名,人們求神拜佛,各種迷信招兒層出不窮。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秀才去趕考,臨行時,其父親為了讓兒子考出優(yōu)異成績,特意捉了一只知了(蟬)放在秀才頭巾里。進考場后,忽然知了鳴叫,引得考生們哄堂大笑。主考官厲聲訓斥秀才,秀才如實相告:“家父說把知了放在頭巾里能圖吉利,考個頭鳴(頭名)。”
古代人們相信能否考中與祖墳風水有關。清代李調(diào)元《淡墨錄》記述,當年安徽全椒出了一位榜眼叫吳爵。吳爵及第前,他的曾祖父曾請一位福建的風水大師簡堯坡為吳家卜擇一塊風水寶地。有一天,兩人同往梅花山尋“龍穴”,路遇大雪,便一同到附近酒樓吃飯。風水大師倚檻遠望,無意中發(fā)現(xiàn),在三里外有一塊久尋不得的寶地。餐后,風水大師帶著吳爵的曾祖來到寶地,明確地說:“葬后君子未即發(fā),至孫乃大發(fā),發(fā)必兄弟同之。對面文峰秀絕,發(fā)必鼎甲,然稍偏,未必鼎元,或第二、第三人,亦不僅一世而止?!辈恢乔珊线€是精神的激勵作用使然,后來,吳家果然興旺發(fā)達,子孫接連科舉及第,進士出了好幾個。到吳爵,還考了全國第二名,即榜眼。
拜考神也是舊時祈求考中的常見做法,古人一般公認“文昌帝君”為考神。古代很多考生在臨考前都會虔誠地到文昌帝君祠祭拜他。另外,在開考前夕,還有拜祭孔廟活動,以求孔子的博大才識給他們帶來好運氣。
在港臺地區(qū),現(xiàn)代高考的迷信色彩仍十分濃烈。拜朱文公(朱熹)就是最為普遍的做法。朱文公通過創(chuàng)立學院,授徒講學,著書立說,培養(yǎng)人才,重新樹立起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主體意識——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他所創(chuàng)立的學派史稱朱子學(閩學),匯集了當時主要的儒家學派(濂學、洛學、關學)之大成。他始創(chuàng)“四書學”,把儒教創(chuàng)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學生曾參、子思的經(jīng)典論著《大學》 《中庸》《論語》《孟子》匯成一個系列。港臺人認為朱文公是實實在在由人至神,可與“文昌帝君”平起平坐的神衹。每年高考前,許多港臺考生的家長習慣領著孩子到朱文公祠廟祭拜、許愿,并將考生的姓名、準考證號寫在紅紙片上,放于朱文公神像前或香爐前,祈禱孩子考出好成績。
每年正月初七習稱“人日”,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一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以圖吉利。
端午節(jié)過后,就是臺灣一年一度的大學考試,考生家長特別看重端午節(jié)包粽子,因為包粽與“包中”諧音,許多做父母的都會親手給孩子包粽吃。有的寺廟舉行別開生面的祭夏粽活動,父母帶著考生前往參加,向文昌帝君獻上包“文昌粽”的原料,保佑孩子順利考中。街市除了有濃濃的過節(jié)氣氛,還有莘莘學子的祝禱聲,“包中”之聲不絕于耳。
近些年高考,在考生和家長中,流行的迷信做法之多,幾乎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其實,高考是對考生平時學習的一次綜合檢閱,考生能否考出好成績,基于平時的勤奮進取和真才實學。高考前的復習時間有限,考生如果將心思用在這樣那樣的迷信行為上,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和不安情緒,不利于備考,既浪費時間、精力,也浪費金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