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生
意境、文采與格律媲美是詩人的最高追求,古今中外有不少這樣的詩詞佳作。僅以毛主席《七律·長征》而言,就屬這一典型。單就格律而言,就十分完美。“難”、“閑”、“丸”、“寒”、“顏"五個押韻字,字字押韻。在平水韻中“難"、“丸”、“寒”是“十四寒”韻(上平聲),“閑”和“顏”屬“十五刪”。而在新韻中均屬“八寒”,只“丸”字未見,推斷也應屬此。沒有一個出韻。平仄來講,僅“磅礴”二字稍有爭議。但節(jié)奏點上的“礴”字在平水韻中屬入聲字即“仄”聲字。“磅”字兩種讀音,一為“平”,二為“仄”。而其意境是歌頌前所未有的萬里長征,是劃時代的宏篇巨著,無容置疑。文字又極其優(yōu)美。尤其中間兩聯(lián):“五嶺”對“烏蒙”;“逶迤”對“磅礴”;“騰”對“走”;“細浪”對“泥丸”;“金沙”(江)對“大渡”(河);“水拍”對“橋橫”;“云崖”對“鐵索”;“暖”對“寒”,都屬絕佳。特別“騰”、“走”、“拍”、“橫”、“暖”、“寒”等字相當精當。這首詩不愧為古格律詩詞傳承的典范。
但,這是偉人毛澤東的神筆創(chuàng)造,一般人難以企及。一些人在作詩中常遇到意境與格律難以兩全其美的現(xiàn)象。往往意境很好而格律略不符,就了格律又會影響意境。不是就了格律違了意境,就是服從意境難符格律。我個人認為,在兩者相較,無大礙的情況下,應當以意境為主,格律為輔,即意境重于格律。因為,一首詩格律再完美,意境不佳,就難以勉而用之。但意境很好,格律稍不合,可以修改潤色,使用乃至傳承。在現(xiàn)代不按格律的詩,如自由體、新詩,已經(jīng)很多。格律稍不符,只是讀來略不上口,總體是好的。當然,如果格律相違太過。讀來十分拗口,也是美中不足。只是說,兩者取其一時,應以格律服從意境。當然,這是就一首詩的某些部位而言。意境相同,格律稍異,無大礙。而格律水平不相上下,意境差異較大,差的會淘汰掉。一首意境好,一首格律好,首選是意境好的。所以,格律在特殊情況下無疑要服從意境。格律方面與古今名家比肩的作品何其多也,為什么名家的詩詞受追捧崇拜,意境使然。當然有高尚意境和藝術才能的名家,無疑也是格律高手,毛澤東就是一例。
李、杜、蘇、毛等頂級詩人,在文采方面也非常成功。文采襯托意境。唐詩宋詞之所以流傳千古,入學堂、下民間、進上流社會,文采是關鍵。千古絕妙的傳神之筆,流芳千古的精彩文字,使這些詩詞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影響力、感染力,魅力無比。“飛流直下三千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些千古名句,永遠不朽。優(yōu)美的文句,闡明了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的思維,甚至引領社會潮流,推動歷史的發(fā)展。這是因為優(yōu)美的文采,襯托了崇高的意境。
當然,意境、文采與格律,也好比歌詞與曲譜,相依相諧。當今,人們正在古代格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新體、新詩。不久的將來,新的詩詞曲譜,將不斷涌現(xiàn)。因為社會發(fā)展是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