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鋪就的街巷保留之多,恐怕也是伊斯坦布爾的特色之一。這些巷子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xiàn)在,還將延伸到迷蒙的未來。鋪路的鵝卵石或條石早已磨得油黑發(fā)亮,凹凸不平,行走在這樣的巷子里,便多了一份幽思和慨嘆。有時,我們乘坐的面包車從坡陡路窄的巷子顛簸而下,既有新奇感,又不免有些提心吊膽,不自覺地屏住呼吸。
我們在伊斯坦布爾的第一頓午餐地點,就是在一條安靜的石子路小巷里。這是一家中餐館,招牌不小,叫“長城飯店”,但鋪面并不寬敞,也沒有其他客人,而且兩個服務(wù)生竟也不是中國人,飯菜是否地道,便可想而知了。
用過餐,從小巷溜達而出,沒幾步就到了托普卡帕老皇宮。這里地勢略高,四周綠樹成蔭,站在露臺上,藍色的海灣盡在眼底,還能遠眺博斯普魯斯大橋。早在19世紀,蘇丹皇室遷往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新宮,這里自然就淪為“老皇宮”。若論規(guī)模,老皇宮顯然不及北京的故宮恢宏,但布局緊湊,建筑和裝飾都極具伊斯蘭風格?,F(xiàn)在已辟博物館,除了可以參觀當年皇室生活起居甚至舉行割禮的專用房間外,陳列的奇珍異寶更讓人大飽眼福。印象最深的是一塊石頭上的足跡,傳說是穆罕默德留下的。黃褐色花斑石塊中央,油亮亮的黑色腳印清晰可見,比常人的腳印大了許多,略顯瘦長,5個足趾惟妙惟肖。我不知道它的真實性到底有幾分,是否真是神跡的顯現(xiàn),但轉(zhuǎn)念一想,其實也沒有必要知道。因為對一個觀光者來說,它能帶給你驚奇和神秘的感受,并進而意識到世間存在著某種超自然的物象便已足夠。
伊斯坦布爾先后長期作為拜占庭和奧斯曼兩大帝國的都城,讓人驚奇的珍寶何止一件兩件。我們穿街過巷,不久便來到考古博物館。還未進入博物館大門,只見僻靜的道路旁,一些殘缺的石雕和碑刻隨意亂放,斜倚橫躺,棄如敝履。我想要么是損毀嚴重無法修復(fù),要么是年代尚近價值不高,但不論如何都反映了這里歷史遺存的豐富。
博物館院內(nèi)不是很大, 似乎尚在修葺,有些凌亂。在主樓斜對面的琺瑯亭參觀之后,我們就進入了主樓展廳,頓時眼睛一亮,所見是平生未曾見過的東西:眾多的白色大理石棺槨一一排放,有的高大雄壯,有的秀氣精致。亞歷山大大帝的寢棺就在其中,只是更顯巍峨,是展館中唯一使用玻璃罩保護的石棺。在我們看來,凡與喪葬有關(guān)的都屬不祥之物,而這些卻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非但沒有讓人感覺到一絲晦氣,反而給人震動和驚喜。石棺四面以及棺蓋無一例外地以浮雕裝飾,題材多樣:有的表現(xiàn)戰(zhàn)爭和狩獵場景,激烈驚險的氣氛濃重而血腥;有的表現(xiàn)恬靜的日常生活,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可以想象到墓主對俗世的留戀;還有娉婷的淑女、赤裸的小天使、神態(tài)各異的動物……這些雕刻刀法細膩,形象生動逼真,尤其是著名的“憂傷女子”系列,表情沉靜憂戚,甚至能讓你隱隱聽到從遙遠的過去傳來的一聲聲嘆息。
從考古博物館出來,天色向晚。齊蕾爾告訴我們,晚餐安排在一個名叫“土耳其之夜”的地方,極具特色,但要等到晚上9點。這名字十分誘人,于是我們在期待中回到賓館,拿到各自的房卡休息、等候。
正迷糊之際,一陣嘹亮的歌聲驟然響起,顯然來自某處的高音喇叭。這是沒有任何伴奏的男中音,渾圓沉穩(wěn),尾音拖得很長,在薄暮時分的空氣中顫動,顯得蒼茫和悠遠。我站到窗口諦聽這時斷時續(xù)的歌聲,雖然不明其義,但感受到一股沉靜的力量撞擊著心靈。我想這可能是從某座清真寺傳來的,只是不知道是在誦經(jīng)還是在禱告。
“土耳其之夜”地處伊斯坦布爾鬧市區(qū),但在一條深深的石塊鋪就的巷子里,甚是幽靜。穿過一個門洞,進入光線略顯昏暗的大廳。服務(wù)生把我們引導(dǎo)至預(yù)定的座位,隨即在餐桌的邊沿擺放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紅旗。我頗覺意外,往四周逡視了一眼,發(fā)現(xiàn)早到的客人面前都有一面自己國家的小國旗。我認識的有英國、希臘、日本和韓國的,還有一些拿不準,看樣子大約屬于中東國家。這似乎是博客人一笑的噱頭,也具顯擺的意味——國際大都市就不一樣,那是一種規(guī)格、一種氣派?;蛟S,還有一種心理暗示也未可知,來此消費的客人看著眼前的國旗,意識到突然之間竟被賦予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重任。誠惶誠恐之余,不自覺便多了幾分矜持穩(wěn)重,少了幾分張狂輕浮。
其實,這里就是一處形同國內(nèi)的歌舞宴而已,還相當簡陋。吃的是簡便的西餐,歌舞表演也乏善可陳。起初是民俗展示,大約是表現(xiàn)舉行婚禮的過程,十來人彈彈唱唱在舞臺繞了一圈。接下來表演的肚皮舞雖熱烈奔放,但次次出場的都是那唯一的舞者,音樂和舞蹈都缺少更多的變化。于是興味闌珊,走到門洞一邊外透透氣,一邊觀賞伊斯坦布爾僻巷的風景。夜已經(jīng)深了,周遭寂靜,偶有行人匆匆而過,腳步聲顯得突兀和夸張。望著漸漸被深巷的黑暗所侵蝕乃至最終消失的人影,似乎也捕捉到些許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中詭秘而幽暗的氣息。
伊斯坦布爾是建在臨海的幾座山丘上的城市,沿海岸線延綿起伏,錯落有致??痛隈R爾馬拉海緩緩行進,稀薄的陽光在云端閃耀,視野開闊明亮。我們站在船舷憑欄眺望,伊斯坦布爾如一幅長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這里確實有幾分家鄉(xiāng)山城重慶的風貌,但高樓沒有那么密集,山巒的弧線也平緩、柔順一些。
我們的目的地是馬爾馬拉海中的王子島,僅一個半小時的船程便來到了島上。碼頭周圍海鷗翔集,嘎嘎歡鳴聲不絕于耳。
島嶼不是很大,名稱的由來要么曾是王子的封地,要么是戴罪的王子流放幽禁之所。上坡時,不時聽見馬車前面的馬屁股發(fā)出“噗嗤噗嗤”的聲音,隨即一股異味撲入鼻腔。沿途多為松林,坡頂是一塊土坪,有零星的商販在經(jīng)營小紀念品?;氐叫℃?zhèn),時候尚早,在海邊尋一家搭著涼棚的露天咖啡店,要了一杯土耳其紅茶消磨時間。
咖啡店客人不多,倒是三三兩兩的流浪貓不時光顧。它們像到朋友家串門一樣隨便,神態(tài)安閑,溜達一會又靜悄悄地離去。在伊斯坦布爾,流浪貓之多,恐怕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換言之,說它是流浪貓的天堂也絕不為過。我們曾在鬧市區(qū)多處看見,人們在路旁的石階上放置了貓食和水碗,以方便它們隨時取用。從當?shù)厝藢Υ骼素埖膽B(tài)度可以想見,伊斯坦布爾人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戰(zhàn)爭之痛后,對生靈是何等的珍視和憐愛。
在沉沉夜幕下原路返回,海風甚烈。從船艙的玻璃窗望出去,岸上的燈光星星點點,連綿不絕;越往回走,越成團成簇,色彩瑰麗,閃爍不定。這時,我才直觀地感覺到,伊斯坦布爾原來竟是這樣的廣闊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