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根據(jù)約瑟夫·奈強調的國家軟實力的三種主要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1]文化已然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源泉和主要內(nèi)容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則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可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與作為先進文化精髓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密切相關。大力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應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nèi)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自成一體又相互聯(lián)系。以這四個方面為基本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國家軟實力的提升發(fā)揮著突出作用。
指導思想是旗幟,也是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靈魂。
當前,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思潮和社會意識日益多元化,但一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只能一元化。正如列寧所說:“問題只能是這樣,或者是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體系,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這里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盵2]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堅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一元化,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吧鐣兏镌绞瞧D苦卓絕,就越需要統(tǒng)一思想,思想文化越是紛繁復雜,就越需要弘揚主旋律?!瘪R克思主義的、積極的、先進的文化不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非馬克思主義的、消極的、落后的思想就會占據(jù),社會就會陷入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另外,在國際上,我國一直面臨著西化圖謀和思想滲透的挑戰(zhàn)。這也需要以馬克思主義來引領社會思潮,打破西方話語權壟斷,以保持自己在國際舞臺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確保我國文化安全。
文化軟實力對內(nèi)主要蘊涵于國民素質、精神風貌和意志品格之中,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于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和自覺實踐。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起著形成共識的作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精神紐帶和力量之源。
國家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反映,也是國家發(fā)展道路、發(fā)展戰(zhàn)略、制度設計等的總體體現(xiàn)。在我國,國家軟實力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發(fā)展主題展開并為之服務的。沒有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國家軟實力就失去根基。在當前中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人民的思想活動具有了更多的獨立性和差異性,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觀也呈現(xiàn)出日益多樣化的趨勢。同時國際與國內(nèi)思潮交織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其他任何價值體系所不具備、也無法替代的先導性和影響力。因此,能夠凝聚社會成員共同奮斗的精神紐帶,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力量之源,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力量之源。習近平在2013年人大會議閉幕時講話指出:“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chuàng)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3]這種精神紐帶不僅是抽象的,更具體體現(xiàn)于現(xiàn)實之中,用事實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巨大威力,體現(xiàn)了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也顯示和提升了國家軟實力。
對社會成員的規(guī)范和約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容。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對內(nèi)要求社會全體成員堅持正確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對外要求國民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和國民素質。社會主義榮辱觀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提供了強大的規(guī)范力量和價值準則,順應了國家軟實力對內(nèi)對外的要求,對提升國家軟實力起著行為上的規(guī)范約束功能。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引入市場經(jīng)濟以來,我國經(jīng)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從而造成當前社會出現(xiàn)不少道德失范、價值缺失的現(xiàn)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美丑現(xiàn)象泛濫。社會主義榮辱觀,既反映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既體現(xiàn)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guī)范,又體現(xiàn)人類普遍的基本價值,體現(xiàn)了國家軟實力對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風尚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對外展現(xiàn)良好的國民素質。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被世界普遍接受的大國,不僅要有經(jīng)濟地位的提升,更需要在文化層面和價值層面上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性認同。而當前中國文化在世界影響力方面還比較缺乏,對世界的影響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符。惟有擁有話語權和文明競爭力的大國,才可能成為文明大國。中國要實現(xiàn)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就必須在文化方面擁有足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確立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中國作為文明型大國崛起的必要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內(nèi)可以凝聚力量,形成共識,消解對立,確立規(guī)范,對外可以統(tǒng)一思想,展示國民風貌,建立文化品牌,搭建交流平臺,從而形成文化認同,提升國際影響力。
結合約瑟夫·奈強調的軟實力的三種主要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從中國的國情和語境出發(fā),可將國家軟實力界定為:一國通過文化、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的適當運用,凝聚、動員國內(nèi)力量及吸引、影響他國行為的能力,包括對內(nèi)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對外的吸引力、影響力。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反之,國家軟實力資源不足,也會嚴重制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進程和實效。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多元并存、百舸爭流的態(tài)勢,但由于和其他社會形態(tài)相比,當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jīng)濟具有包容性、復雜性。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4]這也決定了當代中國文化必然具有超過其他國家和社會的包容性和復雜性。[5]同時,由于文化變遷導致的高雅文化的缺失、市場經(jīng)濟的消極影響,以及大眾傳媒的推廣普及,我國文化“三俗”之風刮起。表現(xiàn)為大眾傳媒節(jié)目的“三俗化”、高雅文化淡出人們視野、日常交流“三俗化”。[6]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的態(tài)勢,一方面導致整個社會的凝聚力與認同度降低,造成經(jīng)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降低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注度、認知度和認同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概括,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顯得龐雜、分散、不精煉。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比較模糊,不易被大眾掌握,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和把握。另外,由于缺乏被世界認同的共有價值,使得中國與國際主要行為體在交往過程中,難以在價值觀念層面上達成必要的認同和共識,導致價值觀方面的吸引力不足。
從上世紀50年代杜勒斯提出“和平演變”中國,到美中情局制定的“十條戒令”,再到90年代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以及蘭德公司的開展網(wǎng)絡空間站建議,都是旨在維護美國霸權地位的同時,利用其價值觀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7]面對西方對華的這種“西化、分化”圖謀,如何做到切實有效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國際競爭力,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的恰當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模式”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進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民族自豪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國家軟實力的建設起著重要作用,成熟而完善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社會思潮、規(guī)范社會主體行為、促進社會融合、強化社會認同與增進國際共識的思想基礎。我們要通過有效途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來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堅持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元化,搶占文化制高點,維護文化安全。這就要求:第一,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全面準確地鉆研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消除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教條式的理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的方向。第二,在理論上不斷實現(xiàn)創(chuàng)新。不僅要從內(nèi)容上,搭建更加科學的理論架構和更加完善的理論創(chuàng)新體系,還要不斷探索理論創(chuàng)新方式,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發(fā)展空間。第三,在實踐中多方位推進保障機制。通過不斷推進教育引導機制、輿論導向機制和融入覆蓋機制等保障機制,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制度化、政策化,從而保障其內(nèi)化為民眾自身的認知和理念,外化為民眾具體的自覺行動,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
“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正確反映,是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價值追求,是社會階層群體理想的整合升華。[8]因此,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中之重。第一,要將理想信念教育置于科學的理論之上。只有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人們才會自覺地去學習和把握,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第二,要將理想信念教育建立于和錯誤思想相比較的基礎上,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提高對封建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的辨別力、抵制力。第三,應當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的放矢,將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作為教育的難點。
黨的十八大指出: “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9]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著力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選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多方面著手。第一,要增強培育內(nèi)容和形式的時代性。只有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核心價值觀,才能被所處時代的大眾認同。這就要求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應緊扣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把握現(xiàn)代化建設的時代脈搏,回應大眾的時代訴求,闡明理論的時代內(nèi)涵,不斷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鮮明的時代特征。第二,要凸顯培育策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方面,了解不同社會階層的所思、所想、所求,密切關注他們反映強烈的思想難點和熱點問題,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因群體差異而采用不同的傳播方法,實行分層推進,探索適合不同群眾的核心價值觀推進模式。第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黨尤其是執(zhí)政黨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和價值建設責任。必須先在執(zhí)政黨內(nèi)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必須先建設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黨文化,進而通過其領導地位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價值輻射和影響,對更廣泛的社會成員起到示范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涉及全社會各類群體,需要一套全方位的傳播機制。首先,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是關鍵。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制約,進行日常管理監(jiān)督,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等,使得領導干部將制度規(guī)定變?yōu)樽杂X行動,能夠自覺自愿作出奉獻,并承擔超出相應權利的義務,切實發(fā)揮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擴大社會共識是基礎。要充分調動各個群體、各個層次的民間倫理資本,挖掘運用社會資本,提高社會信任度,擴大社會共識,在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再次,法制約束是支撐?,F(xiàn)代社會文明進程的一個標志就是法制的不斷健全與完善,依法治國,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建設,在更嚴格的層面上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1]【美】約瑟夫.奈(吳曉輝,錢程譯).軟實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51.
[2]列寧.列寧專題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
[3]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4).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5][6]王國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多維理路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171.176.
[7]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要論選[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554.
[8]李建華.和諧社會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09-110.
[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