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雷,蘇 葉
(揚州職業(yè)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自2008 年啟動到列入教育部、國家語委的“十二五”規(guī)劃,已經上升為我國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近些年來,揚州市以行政推動、主動參與的方式,使閱讀成為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之一,在全市中小學掀起了學經典、誦經典、傳經典的熱潮,誦讀活動各中小學以各種不同形式展現(xiàn)了豐收的成果。在已經取得的成果基礎上,如何引導經典誦讀從校園課堂走入市民生活,如何深度詮釋經典誦讀對揚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意義,如何汲取經典誦讀的豐富內涵并用以滋養(yǎng)城市經濟與文化,是把揚州建設成為世界名城過程中必須深入挖掘的重點課題。
從經典中可以了解故鄉(xiāng)的歷史、祖國的歷史乃至世界的歷史變遷、王朝興衰。讀六朝鮑照的《蕪城賦》可以看到漢代揚州的興盛、六朝揚州的衰敗;讀張若虛、李白、杜牧等人的詩作,可見唐代揚州街市的繁華、風景的綺麗;讀姜夔的《揚州慢》,不禁為南宋時金兵兩度蹂躪的揚州城唏噓。這些作品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文學經典,又是歷史的忠實記錄,督促我們以史為鑒、發(fā)展創(chuàng)新。
從經典中可以傳承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這些蒙學經典大都出經入史,集百家之精華,易學易懂,瑯瑯上口。唐詩、宋詞、元曲代表了我國文學藝術發(fā)展的最高境界,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這些經典文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在誦讀中使人滿口留香,滋養(yǎng)靈魂。
其一,語言素質。歷代中國讀書人都非常重視用有聲語言吟詠、體悟經典作品,在兒童的蒙學時期更是以誦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中小學階段是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誦讀過程能將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進兒童的大腦記憶庫,并逐漸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促進兒童大腦的智力發(fā)展和思維進步。
其二,審美素質。在經典作品的反復吟誦中,吟誦者與作者、文本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由此激發(fā)藝術審美的快感,文學經典的意象之美、情感之美、理趣之美轉化為具有生命氣息的有聲語言,在身心愉悅之中得到審美能力的提升
其三,文化素質。中華經典與中華文化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人們在誦讀中親近經典,弘揚中華文化,更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1]。
自2010 年9 月?lián)P州市國學經典誦讀項目實施以來,經典誦讀活動已經覆蓋全市300 余所義務教育學校。學校經典誦讀方式豐富多彩,從晨讀、午誦到暮省,從朗讀、吟誦到歌唱,從課堂、課外到親子共讀,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實現(xiàn)常態(tài)閱讀。
但是另一方面,揚州市各高校《大學語文》與《經典誦讀》等人文素質課程并未全面列入學校各專業(yè)的教學計劃。各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缺乏校際之間的經驗交流,往往把經典誦讀與推廣普通話混為一談,大學誦讀社團的活動得不到專業(yè)指導,沒有學術性、沒有創(chuàng)新性,因此對青年學生沒有更多的吸引力。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街道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除了較少頻率或較少人次參與的誦讀比賽或表演,缺乏全員動員、全民參與的有計劃、有規(guī)模的經典誦讀常規(guī)普及活動。
誦讀經典的作品范圍側重于國學經典,如《論語》、《弟子規(guī)》、《朱子家訓》、《禮記》等,現(xiàn)當代文學大師的作品、國外的經典作品、除詩歌、散文以外的文學體裁涉及不多。誦讀經典的形式豐富多樣,但是重匯報、重表演、重成果展示,普及性、長效性和深入性相對滯后。
實踐證明,只有介入于社會生活、公民素養(yǎng)內涵中,誦讀才不會是象牙塔里的自吟自唱,才具有現(xiàn)實的社會意義。
設于揚州鑒真圖書館的《揚州講壇》自2008年開壇以來,已經有包括余光中、錢文忠、于丹、余秋雨等名人為揚州市民深入淺出詮釋經典的精神內涵,是揚州具有文化名片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鑒真圖書館講座的近千張入場券,在每次訂票電話開放的第一個小時內就被搶訂一空,聽講者涉及社會各階層、各個年齡段。由此可見,揚州市民對這種沒有門檻、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的文化大餐、心靈雞湯非常歡迎。
但目前,高校沒有形成經典理論研究的學術團隊,中小學沒有開展經典誦讀專項輔導的師資培訓,電視廣播網絡等各類媒體沒有開辟相關經典鑒賞專欄,圖書館等公益文化場館雖定期組織專家講座,但是主題五花八門,缺乏經典解讀的相關系列內容,其結果是經典誦讀只能是永遠地停留于囫圇吞棗似的浮光掠影,產生不了有效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積極意義。
文化是揚州城市生生不息、歷經2500 年不斷發(fā)展取得輝煌的重要力量,也是揚州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品牌和揚州城市精神的珍貴名片。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認為,研究中國文化,談思想史、學術史,不可能不提到揚州,比如揚州八怪;談經濟史,繞不開揚州鹽業(yè);談交通史,繞不開運河;談對外交流史,繞不開揚州這個港口城市;談外國人來華史,更繞不開揚州。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三次來揚,認為揚州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點,揚州文化剛柔相濟、虛實相濟。揚州人的生活象征了中國人的一種全面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2]。
調查表明,在專家學者對揚州文化無比推崇的背景下,經典誦讀活動卻顯得曲高和寡。揚州的大街小巷、居民社區(qū)以及各類景區(qū)鮮見相關詩文小品,有些人文景點鐫刻的浮雕詩文已發(fā)生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落,甚至還有錯別字的出現(xiàn)。在面向全國的2011、2012 兩屆“揚州美女大賽”中問及參賽選手有關揚州的詩文詞句時,美女們的普遍反應不是張口結舌就是顧左右而言他,不能說不是揚州文化宣傳的遺憾。揚州市歷次“中華誦·我們的節(jié)日”活動依然以學校師生為活動主體,經典誦讀活動遠不及美食、健康等活動能夠得到市民的關注與追捧,其原因依然是宣傳力度不大,活動形式單調沒有創(chuàng)新,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需求不能有機融合,工會、社區(qū)等基層群眾組織不夠重視等等。
第一,誦讀經典讀本內容的整理。結合歷史名人、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傳統(tǒng)節(jié)令、群眾生活,選編有針對性的經典系列教材或宣傳冊,充分論證,去粗取精,給予群眾科學的閱讀指導,為他們準確理解原文提供參考,讓晦澀精深的內容變得淺顯易懂。第二,結合揚州市“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活動,大力提倡“讀好書、誦經典、做好人”,使“揚州好人”更具有“文化揚州、大愛之城”的精神內涵。第三,結合揚州地方曲藝(如揚州清曲、揚州小調)的創(chuàng)作,改編詩文經典,使其更加通俗易懂,為市民群眾喜聞樂見。第四,結合揚州地域文化研究,組織學術團隊對揚州詩文經典進行課題專項研究。
3.2.1 各層次群眾誦讀經典的內容和方式不同
中小學繼續(xù)堅持誦讀國學經典,開展各項活動,傳承中華禮儀,以學校帶教師、以教師帶學生、以學生帶家長、以家長帶社會。教育主管部門充分利用網絡,實現(xiàn)經典誦讀物資源共享,將推薦經典細目化,按照小學、初中、高中進行階段劃分,形成科學的誦讀序列,形成中小學的有效銜接;更要實現(xiàn)教師教科研資源共享,為教師提供精彩的課例、范例,并通過課題研討、經驗介紹、光盤錄像等途徑為教師提供服務;教育主管部門要提供專項資金,提供教師培訓進修機會,使教師切實具備經典誦讀的指導能力;學校要把經典誦讀活動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旨在讓學生在誦讀中汲取智慧,為未來人生蓄積足夠的力量。這就要求在推進經典誦讀的過程中,超越單純舉辦活動的層面,加強經典誦讀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研究,加強科研規(guī)劃與管理,切實推進教師研究能力的提高[3]。
大專院校必須將經典誦讀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編寫、教學改革中,讓經典誦讀、文化鑒賞、語言藝術表演等活動成為學生校園活動的常態(tài)。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相關專題講座,探討誦讀方法以及相關的文學接受、文學批評理論,使得經典誦讀活動站在學術的平臺之上。成立大學生誦讀社團和志愿者服務隊,進行經典文化與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題探討和演講活動,并且定期走進基層,為城鄉(xiāng)居民服務。
黨員領導、機關干部在經典學習中提升氣質、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提高防腐蝕能力,筑牢思想防線。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養(yǎng)成愛讀書、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以實際行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帶動全社會共同進步。
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網絡,借鑒專家指導,針對市民需求,開發(fā)網絡經典誦讀專題和欄目,制作成各種軟件、光盤或視頻,對經典詩文進行合理包裝,增強趣味性,減輕閱讀難度,為全社會開展誦讀經典提供資源共享的網絡服務平臺[4]。
3.2.2 開放更多的公益場所和活動
圖書館、博物館、人文景點等定期向不同社會階層免費開放,并且開展有針對的經典文化活動,開辟網上圖書館、網上借閱平臺,市民可以免費借閱通俗易懂的文化讀物,引導市民學會現(xiàn)代閱讀方式、享受誦讀經典帶來的樂趣;編纂并且免費發(fā)放揚州文化、揚州詩文、揚州典故、揚州歷史等系列文化宣傳冊。在《揚州文學》雜志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揚州學刊》、《揚州研究》等揚州地方性期刊雜志,提升文化研究品味,營造揚州文化學術研究氛圍,并向全國推廣發(fā)行。
3.2.3 加大宣傳力度
將經典誦讀與市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相結合,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定期開展經典文化鑒賞活動,并進行交流切磋,形成富有人文氣息的社區(qū)文化、企業(yè)文化。
第一,多維度、多視角、多形式、高頻率復現(xiàn)經典作品。園林景區(qū)以及各項市政建設融入經典文化元素,讓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與經典文化零距離接觸、有機溝通。經典詩文在各類景區(qū)、群眾文體活動廣場、城鄉(xiāng)居民小區(qū)、社區(qū)服務中心等應時應景,因地制宜,以各種形式展現(xiàn)。如:經典詩文鑒賞系列公益講座;各類學生、群眾、單位誦讀社團表演;經典詩文書畫攝影藝術作品展;揚州市經典詩文誦讀大賽;揚州市經典詩文知識競賽;揚州市新經典詩文創(chuàng)作大賽。
第二,在揚州旅游產業(yè)推介活動中,以“詩化的城市”為主題,推薦揚州旅游的特色,推薦“揚州詩文歷史之旅”的文化旅游線路設計。例如,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到供奉夫差、劉濞的大王廟,從古運河到隋煬帝墓,從白居易、劉禹錫同游的棲靈塔到唐城遺址,從鑒真紀念堂到崔致遠紀念館,從歐陽修賞花作詩的平山堂到宋夾城遺址,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杜十娘江上怒沉百寶箱,從明代文昌閣到清代園林,從鄭燮的《揚州》詩畫到揚州八怪文化,從朱自清的《說揚州》到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的野菜》。揚州與歷史文化、文人蹤跡、詩文意境相關的景點皆可精心設計,串接成揚州經典文化的旅游精品線路,以揚州深度旅游的新概念,迎接海內外八方賓朋。
第三,籍名人之力宣傳揚州。唐代詩人李白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直至今天都是揚州最具感召力的宣傳詞;清代汪士慎司理揚州時,每至農歷三月三便與大江南北諸多名士于虹橋修禊,留下形容瘦西湖之美的“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的佳句;宋歐陽修貶至揚州太守時,高朋摯友慕名而來,吟詩作對,歌頌揚州之美景,都可見歷代名人與揚州文化的深厚淵源。
《揚州講壇》這一揚州人的文化盛宴更是集全世界華人文化精英之“智”,深入發(fā)掘研究了揚州文化,各大門戶網站、媒體都從各個側面和不同深度對《揚州講壇》進行了廣泛報道。通過名人的“嘴”來說揚州,對推廣揚州城市品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以詩文為媒介,重點引進、發(fā)展文化特色產業(yè)進駐揚州?!秶摇笆濉蔽幕母锇l(fā)展規(guī)劃綱要》要求:“到2015 年,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chuàng)意、競爭力強的現(xiàn)代文化產業(yè)體系,推動文化產業(yè)跨越式發(fā)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fā)展提供重要支撐。發(fā)掘城市文化資源,發(fā)展特色文化產業(yè),建設特色文化城市?!边@一政策充分指引了發(fā)展揚州文化產業(yè),以文化發(fā)展促經濟繁榮的揚州城市建設創(chuàng)新之路。
經典誦讀是拓寬揚州文化傳承的渠道,可以深層次地提高揚州居民的文化素質,有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2014 年是揚州建城2500 年,“十二五”期間,揚州將立足“創(chuàng)新?lián)P州、精致?lián)P州、幸福揚州”目標,全面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tài)市、國家森林城市,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而經典文化的精髓——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正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立足文化、建設文明、發(fā)展經濟是揚州城市走向世界名城的必由之路。
[1] 沈慶利,馬東瑤.“誦讀語文”與中外文化[J].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7(1):145 -147.
[2] 陳云觀.到鑒真圖書館聽講座——《揚州講壇》與文化揚州[J].中國宗教,2010(6):48 -49.
[3] 孟慶渝.經典誦讀活動:成績、問題與對策[J].語文建設,2012(1):72 -73.
[4] 展明峰.創(chuàng)新模式,推動經典誦讀深入開展[J]. 語文建設,2011(7 -8):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