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恒芳
(山西大同大學 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山西 大同037009)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舉國上下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構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明確責任與使命等方面,一直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是未來國家的主人。大學正值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為了促使他們繼承發(fā)揚愛國主義傳統(tǒng),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立志刻苦攻讀早日成才,自覺地把個人的成長與祖國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
2.增強大學生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生肩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就是為了促使他們更加清楚肩上所負的責任,更加積極主動地關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斷增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是未來國家的中堅。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是為了促使他們不斷地提高覺悟水平,更加堅定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意志,牢固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理想。
1.教育模式保守,流于形式。現(xiàn)在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探知欲望強烈,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卻還在板著面孔教訓人,通篇枯燥的理論說教,這種灌輸式的流程作業(yè),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和逆反心理,也很難收到實際效果
2.教學方法單一,缺乏互動?,F(xiàn)在的大學校園學術氛圍開放熱烈,各種觀點錯綜復雜,大量信息更迭頻繁,而老套的愛國主義教育卻還中規(guī)中矩、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單調低效,教學氛圍沉悶乏味,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教學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
3.脫離學生實際,難被認同。毋庸置疑,現(xiàn)在的大學生根本不缺乏愛國熱情。倒是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仍一味地偏重于概念理論的深入剖析,熱衷于長篇累牘的經典講解,既很少與現(xiàn)實相呼應,也不涉及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不僅難以被學生認同和接受,更在消耗他們的勃勃激情。
4.評價體系陳舊,缺乏創(chuàng)新。目前高校所采用的教育評價機制,只是以數字“量化”了所謂的教學過程和成果,并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這種看似科學實則狹隘的評價方式,同樣是制約愛國主義教育發(fā)展的瓶頸。
“窮則變,變則通”,當前,擺在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就是要從根本上摒棄陳腐的育人理念,大力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深入到學生中去,集思廣益改革創(chuàng)新,打開局面走出誤區(qū),將愛國主義教育引上健康的發(fā)展道路。
1.加強思政必修課程的教學?,F(xiàn)在,高校的思政理論課已經由7門整合為4門,這些必修課程一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引導大學生通曉國情、了解中國革命史、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培養(yǎng)愛國精神等方面,一直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此只能加強不可放松。
廣大授課教師在積極鉆研業(yè)務,努力提高職業(yè)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不僅要認真講好每一堂課,還要充分備好每一次課。要精心整理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巧妙設計教學的重心和閃光點;同時還要把握好傳統(tǒng)內容與當前現(xiàn)實的過度與銜接,努力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感和現(xiàn)實意義。
2.豐富教學組織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為了增強直觀性和感染力,可靈活采用如案例教學、專題研討、情景創(chuàng)設、媒體教學等組織形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讓愛國主義教育變得生動、豐滿起來。例如在學習革命史的時候,可以典型的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為主題,或是組織大伙兒開展深入熱烈的討論,分析解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先輩是如何踐行愛國主義的,或是觀看幾部影片專題片,更為直觀的領略感受愛國英雄的大義凜然。再比如說,可以某個重要的節(jié)日或紀念日為題,要求全部學生事先都準備講稿,上課后再隨機選幾位登臺演講,最后由教師總結評判;還可以直接邀請著名英雄人物來校講學等等。總的來說,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強與趣味性,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需求,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發(fā)展方向。
3.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系列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除課堂教學外,還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校園的文化建設中去,通過開展校園主題系列活動,積極營造愛國主義文化氛圍,啟迪熏陶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具體比如像演講賽辯論會、讀紅書讀好書心得交流會、紅色電影專場,以及各種球類或棋類比賽等,通過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不斷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純凈化他們的內心世界。在組織這類活動的時候,一定要緊扣愛國主義主題,力求喜聞樂見寓教于樂,并加強正面引導,避免娛樂性太強。
4.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教育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要定期組織大學生們走出校園,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盡早地接觸實際了解國情,不斷培養(yǎng)落實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精神。活動的內容可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比如組織學生進社區(qū)參加公益勞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參觀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利用小長假進行紅色旅游,以小組為單位搞專項社會調研等等;活動的原則首先是必須確保安全,其次是適度。
5.凈化網絡環(huán)境,拓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陣地。近年來,伴隨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海量的思想學說鋪天蓋地充斥網絡,而西方社會的腐朽文化更是隱匿混雜于其中,正一天天侵蝕毒害著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更有甚者,一些網站干脆旗幟鮮明地傳播極端言論,公然挑戰(zhàn)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我們的道德底線。所以,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徹底封堵過濾各種不健康的網站,凈化我們的校園網絡環(huán)境。與此同時,也要及時拓建我們自己的思政網絡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網絡傳媒的優(yōu)勢,大張旗鼓地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牢牢掌控好網絡話語權。此外,建議有關部門重新審定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盡快出臺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考核辦法。
[1]駱賓嵐.當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初探[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5).
[2]張偉宏.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弱化原因及應對策略[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
[3]劉磊,田志久.關于加強大學生黨員愛國主義教育芻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2).
[4]周曄.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思考[J].金色通道,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