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王曉聞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8月1日起正式實施至今已經兩個多月了,雖然從2012年的標準實施到新標準實施間隔只有短短的1年5個月,但新標準與2012年標準相比有了較大變化。新標準的實施,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的法定技術依據(jù)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履行監(jiān)管職責。
新標準與2012年標準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農藥品種上有所增加。從2012版的322種增加到387種,增加了65種。我國在農業(yè)生產中經常使用的農藥品種大約為350個左右,新標準的387種農藥基本上涵蓋了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農作物生產中經常用到的農藥品種。
其次,進一步擴大了食品的種類,2012年標準中的食品種類為10大類240種,比2005年7大類、86種食品有大幅度增加,而2014版新標準進一步增加到12類284種。同時增加了66種食品名稱。除了初級農產品外還特別增加了果汁、果脯等初級加工產品?;靖采w了我國居民經常食用的主要食品種類。
第三,大幅度增加了農藥殘留限量指標。農藥殘留最大限量標準從2012年的2 293項增加到3 650項,新增1 357項。其中904項是針對水果、蔬菜等鮮食農產品的限量標準。因為果蔬農殘問題較其他農作物更易發(fā)生,也是民眾關注度更高的問題。
第四,對9種農藥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和3種農藥殘留物的定義進行了核實修訂,同時還調整了一些農藥的檢測方法。
第五,新標準的制定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在3 650項限量標準中國際法典委員會(CAC)已制定限量標準的有1 999項。并且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所有限量標準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所有成員國進行了通報。
通過一系列較大幅度的修訂和調整,新標準更具科學性,更有針對性。同時標志著我國食品中農藥殘留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GB2763-2012實施不到兩年之內對農殘限量標準再次進行修訂也說明國家對我國農藥殘留問題,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新標準的實施對于確保食品安全將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對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新標準也還有許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比如:新標準農藥種類達到387種,但是我國目前生產的農藥種類約有580多種,還有一些沒有納入到標準范圍內,容易產生監(jiān)控上的漏洞。另外新標準與國際農藥殘留標準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禁用、限制使用農藥方面,歐盟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有86種,美國禁用和限制使用的有141種,我國到2013年底禁用和限制使用的農藥有55種,計劃在2017年底達到62種;在農殘限量指標上,新標準雖然有大幅度增加,達到3 650項,并且我國已經確立了“十二五”期間完成制定7 000項農藥殘留標準的目標。而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限量標準有1萬多項,日本有5萬項以上,歐盟更是多達14.5萬項;在食品種類和類別上,新標準雖然有所增加,但對農產品加工產品的農殘限量標準還是比較少。
事實上,在影響食品安全的諸多問題中,農藥殘留的問題在我國占有較大比例。據(jù)報道,中國因食用農藥污染的食品而發(fā)生農藥中毒的人數(shù)年均近20萬人,約占食物中毒總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有了對農藥殘留嚴格的限量標準,可以為依法進行監(jiān)管和處罰提供技術依據(jù)。但是要從根本上減少和解決農作物和農產品中農藥殘留問題,還要從源頭控制抓起。這就要弄清楚我國農藥殘留的現(xiàn)狀和其中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原因會導致農藥殘留甚至超標?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廣泛的、深入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形成廣泛共識的是,農藥大量使用的必然會導致農藥殘留,農藥的使用量與農藥殘留水平間呈正相關關系。在我國包括山西省農藥的超量使用問題更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化程度低,生產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知識和農藥殘留超標危害性相關知識缺乏,導致用藥安全意識淡??;對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標準以及農藥性質缺乏了解,導致施藥技術水平低,農藥的過量、不合理施用現(xiàn)象比較普遍,容易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施用農藥時超過70%的農民憑經驗用藥,69%的農民會加大用藥量或增加使用次數(shù),還有的會將多種藥劑混配使用,還有79%的農民施藥時不考慮安全間隔期。更有甚者,國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農藥如克百威、涕滅威仍在一些地方可以檢出甚至超標。
二是農藥管理體制不健全,農藥生產和市場監(jiān)管不嚴。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生產商、經銷商、零售商和農藥使用者共同形成了生產、銷售、使用高毒農藥的利益鏈條。使違法經營高毒、高殘留農藥的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一些不法經營者還通過私自更換包裝瓶、變前臺銷售為后臺交易等方式,通過改變銷售方式和手段來逃避打擊。
三是我國農藥殘留監(jiān)控能力不足、檢測設施缺乏、技術力量不足,檢測水平低。在機制上我國已建成部、省、縣三級農產品質量監(jiān)測機構,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網(wǎng)絡。但是在檢測設施、檢測手段、檢測水平及檢測技術力量上,部、省級檢測監(jiān)管單位整體實力較強。而市縣級及以下單位力量參差不齊,專業(yè)人員缺乏。雖然有些也配備檢測設備,但基本是擺設,長期不用,特別是最基層的監(jiān)管機構的問題更加嚴重。
我國農藥登記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登記農藥數(shù)據(jù)缺口大;登記的產品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登記產品集中在銷售狀況好、有市場的少數(shù)農藥上,產品重復登記數(shù)量較多,而登記產品劑量差別比較大。
四是農藥殘留風險評估及預警系統(tǒng)不健全。風險評估是對已知或潛在的人類接觸食源性風險所導致不利健康的影響而進行的科學評價。目前國際上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已實現(xiàn)常態(tài)化、例行化、規(guī)范化和批量化。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晚,特別是在農藥風險評估技術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力量薄弱和分散,風險評估相關的機制體制不健全。我國農藥殘留膳食攝入風險評估特別是膳食消費數(shù)據(jù)等方面與發(fā)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質量安全全程監(jiān)控體系與市場準入制度還未完全建立。風險評估、環(huán)境監(jiān)測、農藥殘留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GB2763-2014正式實施已經兩個多月了。除了一些專門機構外,大部分人特別是農藥經營者和農業(yè)生產者對新標準內容還并不了解。農業(yè)生產者農產品安全生產意識淡薄,相關知識缺乏。為減少我國農業(yè)殘留超標問題,應該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提高農業(yè)生產者的教育層次,從源頭上徹底解決農產品安全供給隱患。強化對農業(yè)生產者的培訓,使他們真正認識農殘的危害,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同時建立和完善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培養(yǎng)和擴大農技推廣隊伍,加強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保障農民收入。其次,逐步改變農業(yè)生產模式,走綠色產業(yè)化道路,實施標準化生產,逐步推廣良好農業(yè)規(guī)范全面實施,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強農藥殘留監(jiān)管力度,建立健全系統(tǒng)、完善的農藥殘留監(jiān)管法律法規(guī)體系,規(guī)范農藥生產和市場,堅決禁止禁用高毒農藥的生產和銷售;全面開展農藥風險評估工作,提高預警能力;加快完善農藥安全合理使用技術規(guī)程和殘留檢測方法等配套技術規(guī)范;加強人才培養(yǎng)力度,完善各級農藥監(jiān)管體系;在新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藥殘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