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珍,程 云,孫麗萍
(1.復旦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032;2.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上海 200040)
張力性水泡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骨折后常見癥狀之一,尤其是行骨牽引術后[1-2]。骨折后局部壓力改變,表現之一就是張力性水泡,骨折的復位、固定和愈合都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患者局部感染,增加術后感染的機會。目前,臨床上對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處理,存在不同意見和措施[3]?,F就張力性水泡的產生機制、出現時間、處理措施和意見綜述如下。
創(chuàng)傷骨科手術學對骨折后張力性水泡定義是:骨折后局部組織損傷,皮下組織發(fā)生水腫,表皮和真皮層分離,出現水泡[4]。骨折時,骨髓、骨膜及周圍軟組織內的血管破裂出血,軟組織發(fā)生水腫,患者明顯腫脹,皮膚發(fā)亮產生張力性水泡。另一方面,骨折后,局部內組織損傷不同,局部內組織壓力不均也可導致張力性水泡。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血管內膜損傷嚴重,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礙,組織內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增多,使液化壞死產生的內生水在表皮和真皮之間的薄弱處積聚,行外固定后,滲出液由受壓處移向無壓力的部位,引起張力性水泡。
張力性水泡可以發(fā)生在創(chuàng)傷的任何部位,以四肢為多,骨折端周圍發(fā)生的概率最高。骨折后水泡的特點是貼近骨骼發(fā)生,常見于脛骨、膝踝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大多在急性損傷后24~48 h出現,都屬于表皮下的水泡[5]。據報道,骨折后的水泡可在骨折后數小時內至2~3 d出現[6]。根據表皮與真皮分離程度的差異,可將水泡分為2種類型:非充血性水泡和充血性水泡[7]。水泡去皮后,充血性水泡主要表現為明顯紅斑和點狀出血;非充血性水泡主要表現為紅斑和無點狀出血[8]。2種類型的水泡處皮膚均表現為發(fā)亮和無皺褶。
3.1 抬高患肢 患肢抬高是減輕肢體腫脹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骨折部位應高于心臟水平,以利于骨折肢體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張力性水泡發(fā)生的機會。
3.2 冰敷法 冷可以使微血管收縮,通透性降低,減少損傷血管的出血及滲血。因此在骨折后48 h內,使用冰袋冷敷骨折部位,具有降低局部組織溫度及減少細胞代謝的作用,達到止血和消腫的目的,預防張力性水泡的發(fā)生[8]。10%的鹽水冰袋在減輕肢體腫脹方面比普通清水冰袋作用顯著增強,在消腫速度亦有明顯優(yōu)勢。
3.3 肢體活動與手法按摩 肢體腫脹明顯者應加強骨折遠端關節(jié)的活動以及肌肉的等長收縮,促進血液的回流[9]。熟練的按摩可以緩解疼痛,促進靜脈回流,消除或減輕腫脹,按摩是一種有助于主動鍛煉的被動活動,對骨折部位遠端的肢體進行按摩,可以減少水泡的發(fā)生。
3.4 局部外用藥 中醫(yī)認為,治療骨折一項重要的治療措施是活血化瘀,祛除淤血,才能為加速骨折愈合創(chuàng)造條件。蒲云清等[10]使用特制蜜帶包扎骨折肢體,臨床結果顯示,經特制蜜帶治療后的患者,產生張力性水泡的患者例數,治療組明顯少于對照組;骨折肢體腫脹消退速度較對照組快。
3.5 外施彈性壓力法 鄭雷[11]應用彈力繃帶預防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發(fā)生,治療組患者使用彈力繃帶繞骨折端上下各10~15 cm處,彈力繃帶纏繞時重疊2/3或1/2,繃帶的拉伸根據骨折錯位的輕重而定。治療組患者無1例發(fā)生水泡,對照組發(fā)生水泡患者6例。彈力繃帶均勻地對受壓部位產生一定壓力,并通過其回彈性在肢體主動功能鍛煉下發(fā)揮對皮膚及組織的彈性壓力,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淤血和腫脹,從而減少張力性水泡的發(fā)生率。
3.6 藥物治療 主要為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消腫藥物,包括口服藥和靜脈用藥??诜幦缤咕忈屍?,靜脈用藥的藥物有20%甘露醇、β-七葉皂甙鈉、利尿劑和骨肽注射液。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局部組織的腫脹,有些藥物同時具有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
4.1 保持水泡完整性 如果骨折后張力性水泡較小(直徑<1.0 cm或<2 cm)時,建議采用保守療法,促進水泡自行吸收[9,12-13]。但是不同的研究中,對于水泡大小的界定有所不同,對于臨床工作人員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陳桂珠等[5]根據大小對不同的水泡進行分類,然后對水泡進行處理,保留水泡完整的患者組,各個類別的水泡愈合的時間明顯要長,而刺破水泡的患者組,各個類別的水泡愈合時間較短。水泡切口或刺破后最需考慮的是刺破水泡后存在感染的風險。Varela等[4]認為,水泡周圍的皮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做切口,因為皮膚壞死和敗血癥在充血性水泡中,是不可避免的后果。Giordano等[14]建議,骨折后的水泡在手術前應保持完整,以防止水泡內細菌繁殖,導致真皮層的再生能力受到破壞;同時其指出,可以在水泡上做切口,但是需慎重考慮充血性水泡切口后,可能會導致皮膚延遲愈合[15]。Giordano 等[16-17]的另一篇研究同樣推薦保持水泡的完整性,因為水泡內的液體含有噬菌素和活化的白細胞,可以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同時含有促進上皮形成的表皮生長因子以及維持良好的潮濕環(huán)境。這與Uebbing等[7]的研究結果與推薦意見一致。Horm[6]通過對脛骨Pilon骨折并發(fā)癥的研究,并回顧文獻,在得出以上結論的同時,認為如果水泡自發(fā)破裂,表面泡皮已發(fā)生損壞,應去掉水泡的泡皮,表面敷以非粘連性的敷料[18]。從以上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國內的學者傾向于將骨折后的水泡根據大小進行分類,較小的水泡任其自行吸收,而傾向于破壞較大水泡的完整性,然后對水泡進行不同的清潔和消毒處理。隨著醫(yī)療技術及用品的更新,預防感染的措施也在不斷增加,水泡刺破會切口后感染的風險和概率并沒有相關研究。
4.2 破壞水泡的完整性 骨折引起的張力性水泡,其局部損傷與燙傷創(chuàng)面相似。研究顯示,水泡液中含有大量毒素,可加重局部水腫的進一步形成,水泡液內的炎癥因子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概率[8,17]。因此,水泡液應及時放出,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王錫華等[19]認為水泡皮是一種良好的天然生物敷料,保留泡皮可顯著減少疼痛與減少換藥次數。國內的文獻,推薦將水泡刺破,然后采用不同的藥物促進水泡皮膚的愈合。
4.2.1 張力性水泡刺破配合西藥或西醫(yī)療法
4.2.1.1 75%乙醇外用 沈微微[12]用 75%乙醇紗布外敷治療張力性水泡。具體方法為:對直徑>2 cm的水泡,脫碘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水泡內液,不剪除泡皮。用濕透的4~6層75%乙醇紗布外敷在腫脹肢體及水泡表面,床頭備有75%乙醇的大號注射器,每天噴3~4次,以敷料濕透為主,持續(xù)3~7 d,根據肢體滲出多少酌情更換敷料,結果創(chuàng)面無紅腫、干燥,取得良好效果。陳桂珠等[5]的研究與其結果一致。其原理是75%乙醇有擴張皮下血管的作用,有利于深部組織供血及回流,加快組織的合成代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減少張力性水泡的程度,同時乙醇還有收斂的作用,可促進創(chuàng)面的愈合。
4.2.1.2 其他西藥或西醫(yī)療法 張華[20]用無菌注射器抽凈水泡內液體后,再注入2%聚維酮碘適量,停留6 min后抽出碘伏,局部暴露,6例患者10處水泡在治療后26 h后表面形成焦痂,泡皮脫落,無患者發(fā)生感染。郭衛(wèi)健等[21]和張新英等[22]認為,嚴重的張力性水泡,用無菌注射器從底部抽凈液體后,局部不宜用龍膽紫涂抹,以免痂皮下積液,可外用抗生素濕敷。國外研究報道,用無菌剪刀去除水泡皮后暴露新鮮組織,表面涂磺胺嘧啶銀乳膏,在敷以無菌紗布、繃帶包扎,每日換藥2 次[3]。Finklea等[23]也在其研究中提到,用磺胺嘧啶銀涂抹后用紗布覆蓋。郝敏[13]在其研究中,將聚維酮碘紗布外敷于抽凈液體的水泡處,利用其創(chuàng)造一個不易感染的濕性愈合環(huán)境。張會娟等[24]將水泡內的液體抽吸后,每日使用烤燈2~3次,局部烤燈后使用濕潤燒傷膏。雖然上述幾種方法在研究中獲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隨著護理理念的更新,濕性愈合理念的普及和銀離子敷料和抗菌敷料等的出現與發(fā)展,臨床上已較少使用上述護理方法,而是比較傾向于外敷貼膜類的敷料對骨折后水泡進行護理。
4.2.2 外敷貼膜類敷料 李小春[25]消毒水泡及其周圍皮膚后,根據水泡的大小,將安普貼薄膜剪成能覆蓋水泡周圍皮膚2 cm大小,與皮膚緊密接觸粘貼于水泡上,消毒安普貼表面后,用無菌注射器在水泡底部從安普貼薄膜表面刺入,抽盡水泡內液體??煞磸统槲?,安普貼薄膜吸收滲液變白后及時更換。安普貼是一種無菌黏性敷料,表面光滑,可減少皮膚表面的摩擦力,避免泡皮破潰,其防水透氣半透明的特性,便于隨時監(jiān)測創(chuàng)面的變化。薛翌蔚[26]消毒水泡及其周圍皮膚后,用無菌注射器將水泡內的液體抽盡,去除創(chuàng)面浮皮暴露新鮮創(chuàng)面,再選用比傷口大1~2 cm的增強型潰瘍貼敷料直接貼在創(chuàng)面上。當潰瘍貼顏色變?yōu)槿榘咨也糠滞该鲿r,說明敷料已吸收飽和,或當潰瘍貼邊緣出現滲漏,需要及時更換。結果表明,使用潰瘍貼的患者水泡消退時間和皮膚愈合時間均較短。其處理是基于水泡液內含有大量毒素,去除泡液,并利用潰瘍貼創(chuàng)造濕性環(huán)境,利于創(chuàng)口愈合。徐娟等[9]對于水泡較大的患者,在進行皮膚消毒后,用20 mL注射器針頭穿水泡上扎2~3排小孔,然后貼上VSD貼膜,接上負壓引流裝置給予持續(xù)的負壓吸引,加速滲出液的流出,減輕筋膜室的壓力,利于血液循環(huán)和腫脹的消退。但是此種方法的成本較高,需要考慮整個手術的費用及患者的經濟能力。
4.2.3 外敷中藥治療張力性水泡
4.2.3.1 濕潤燒傷膏(MEBO)外用 王立忠等[27]的研究表明,以0.9%氯化鈉棉球擦洗張力性水泡表層及周圍組織3遍,用無菌紗布吸干表面的水分,用無菌注射器抽凈水泡內的液體,保留泡皮,將MEBO均勻涂于患處,每天2~3次,其研究結果顯示,7 d左右創(chuàng)面愈合。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MEBO含有β-谷甾醇、黃柏、黃芩甙和小檗堿等成分,能有效的抗炎、減輕組織水腫,為創(chuàng)面創(chuàng)造生理濕潤環(huán)境,加強皮膚毛細血管血液循環(huán),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
4.2.3.2 單味中藥血竭外敷治療 杜薇[28]以聚維酮碘棉球消毒水泡表面后,以無菌注射器抽凈水泡內的滲出液,保留泡皮。取血竭粉0.3~0.9 g,用75%乙醇2~5 mL調勻直接涂于患處,不需覆蓋,每日2~3次。38例患者在用藥第2天創(chuàng)面滲液減少,無新的水泡形成,局部疼痛減輕,創(chuàng)面干燥,好轉;繼續(xù)用藥,經3~7 d治療,上皮組織覆蓋創(chuàng)面,創(chuàng)口愈合后行手術治療骨折,全部病例經7 d治療而痊愈,無不良反應,術后均未出現因張力性水泡引起的感染;因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收斂止血、軟堅散結和斂創(chuàng)生肌的功效,對防止張力性水泡具有良好的功效。
4.2.3.3 復方中藥外敷 姜茜等[29]使用跌打萬花油外敷治療張力性水泡,24例張力性水泡患者中,1例因為出現過敏性皮炎而停止治療外,其余分別換藥1~5次,平均3.5次,均治愈。李建飛等[30]采用紫連膏外敷治療張力性水泡15例,局部消毒后將水泡內的液體抽吸,水泡表面敷以紫連膏,無菌紗布覆蓋,每天換藥1 ~4 次,平均2.5 次,均治愈,療效滿意。張霞等[31]抽凈水泡內的液體后,使用茯苓加青黛治療骨折張力性水泡,本法治愈率為96%。鄭躍進等[32]局部消毒后,抽凈水泡內的液體,經高壓消毒后的大黃粉末均勻撒于水泡上,每3天換藥1次,觀察的52例患者經用大黃粉治療后全部治愈。其機理是大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瘀、活血止血和促進滲液吸收的作用。
4.2.4 祛瘀帶包扎治療 曹慎等[33]對 >2 cm的水泡進行抽吸,保留泡皮。用祛瘀帶自骨折遠端向近端呈環(huán)形疊瓦狀包扎,一般以3~5層為度,每2天更換祛瘀帶1次,水泡已破者常規(guī)清洗創(chuàng)口后,依照上述方法使用祛瘀帶包扎。經祛瘀帶治療總有效率為89%,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1%。祛瘀帶是經過多味中藥特制而成,具有消腫止痛、抗菌消炎和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因此,能加速水泡的吸收,預防感染,減輕疼痛,促進骨折愈合。
目前,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知識并不是十分完備,導致了公認的可用的治療護理方案較少,而推薦的治療方案主要是基于經驗觀察。雖然文章已經提及了多種骨折后張力性水泡的預防和處理方法,但有些方法的可行性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Sargent[17]研究提出,對于創(chuàng)傷性水泡的處理應考慮感染、創(chuàng)口愈合、功能和美學的療效、患者的舒適程度、創(chuàng)面及敷料護理的方便程度和成本效益。以上6個因素看似是相互獨立的,但是當護理患者的時會發(fā)生重疊。研究者在證實其中一方面過程中,考慮其他方面的可行性是有必要的。因此,對于文章上述提到的治療護理方法,臨床醫(yī)護人員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最佳的處理標準,滿足臨床和患者的需求。
[1]Handoll HH,Queally JM,Parker MJ.Pre-operative traction for hip fractures in adul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2):CD000168.
[2]McGarvey WC,Burris MW,Clanton TO,et al.Calcaneal fractures:indirect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J].Foot Ankle Int,2006,27(7):494-499.
[3]Strauss EJ,Petrucelli G,Bong M,et al.Blisters associated with lower-extremity fract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treatment protocol[J].J Orthop Trauma,2006,20(9):618-622.
[4]Varela CD,Vaughan TK,Carr JB,et al.Fracture blisters: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aspects[J].J Orthop Trauma,1993,7(5):417-427.
[5]陳桂珠,許燕玲,林霞,等.不同方法處理四肢骨折圍手術期水皰的前瞻性研究[J].上海護理,2010,10(2):39-41.
[6]Horn PL,Price MC,Van Aman SE.Orthopaedic trauma:pilon fractures[J].Orthop Nurs,2011,30(5):293-300.
[7] Uebbing CM,Walsh M,Miller JB,et al.Fracture blisters[J].West J Emerg Med,2011,12(1):131-133.
[8]陳桂珠,胡三蓮,楊潔,等.骨折后皮膚水皰的處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3):1174-1176.
[9]徐娟,朱櫻花,顧新,等.骨科張力性水泡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瓢?(下旬刊),2012,(9):58-59.
[10]蒲云清,謝進.特制蜜帶預防骨折早期張力性水泡45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08,14(2):56-57.
[11]鄭雷.應用彈力繃帶預防骨折早期張力性水泡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傷,2000,13(7):431.
[12]沈微微.75%酒精紗布外敷防治張力性水泡[J].齊魯護理雜志,2001,7(9):691.
[13]郝敏.聚維酮碘紗布外敷治療張力性水泡[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2,15(8):1216.
[14] Giordano CP,Koval KJ,Zuckerman JD,et al.Fracture blister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4,(307):214-221.
[15]Giordano C,Desai P,Zuckerman JD.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histology of fracture blisters[J].J Orthop Trauma,1993,7(2):196.
[16]Giordano CP,Koval KJ.Treatment of fracture blisters:a prospective study of 53 cases[J].J Orthop Trauma,1995,9(2):171-176.
[17]Sargent RL.Management of blisters in the partial-thickness burn:an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J].J Burn Care Res,2006,27(1):66-81.
[18]Thordarson DB.Complications after treatment of tibial pilon fractures: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0,8(4):253-265.
[19]王錫華,陳忠勇,李金璽,等.保留水泡皮治療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2,18(3):300-301.
[20]張華.褥瘡水皰內注入碘伏治療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2,16(3):146.
[21]郭衛(wèi)健,潘素貞,付永智.脛腓骨骨折張力性水泡的護理[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5,12(15):2135.
[22]張新英,胡乃云,劉葉玲,等.閉合性脛腓骨骨折張力性水泡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1999,5(6):11-12.
[23]Finklea L,Becker L.Case Report and Discussion of Fracture Blisters[EB/OL].http://texasdermatology.org/wp-content/uploads/2013/05/Poster_Abstract.pdf
[24]張會娟,蘇秀梅,魏桂梅.局部烤燈配合濕潤燒傷膏治療張力性水泡的效果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1,22(12):152.
[25]李小春.安普貼薄膜在骨折后張力性水皰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2):144.
[26]薛翌蔚.潰瘍貼在下肢骨折張力性水皰治療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0,10(5):58-59.
[27]王立忠,郝玉嶺.MEBO治療張力性水泡14例體會[J].中國燒傷創(chuàng)瘍雜志,2000(2):54-56.
[28]杜薇.血竭治療張力性水泡38例[J].河北中醫(yī),2010,32(1):57.
[29]姜茜,鄭潤杰,鄭舒心,等.跌打萬花油外敷治療張力性水皰和外固定壓瘡44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1,18(1):18.
[30]李建飛,李曉松,李秀娟,等.紫連膏外敷治療張力性水皰及外固定壓瘡33例[J].中醫(yī)正骨,2009,21(10):3.
[31]張霞,張琳.茯苓加青黛治療骨折張力性水泡[J].中國民間療法,2002,10(5):61-62.
[32]鄭躍進,鄭小燕.大黃粉外敷治療骨折并發(fā)張力性水泡[J].中國骨傷,1996,9(3):50.
[33]曹慎,曹謙,楊韻琴.驅瘀帶包扎治療四肢閉合性骨折并發(fā)張力性水泡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09,15(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