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運軍,唐 浩,吳應(yīng)忠
(四川省儀隴縣永樂片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站,四川 儀隴 637662)
雛番鴨細小病毒病主要發(fā)生于3周齡以內(nèi)的雛番鴨,是由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具有高傳染性和高致死率。
雛番鴨細小病毒屬細小病毒科,為球形單股DNA病毒,無囊膜,其可在番鴨胚中增殖,并能致死鴨胚。雛番鴨細小病毒對酸和熱不敏感,對紫外線敏感。
本病6~21日齡雛番鴨最易感,感染后死亡率高達40%~60%,30日齡以上的番鴨感染后死亡率較低,往往成為發(fā)育不良的僵鴨。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不潔孵化場和帶毒鴨為傳染源,本病從9月份到次年4月份高發(fā),這段時間氣溫較低,育雛室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且地面污染嚴重,故本病常發(fā)。
3.1 最急型 6d內(nèi)鴨發(fā)生較多,其病程短,發(fā)病急,患鴨常常不表現(xiàn)出癥狀即倒地死亡。
3.2 急性型 急性型以7~21日齡鴨多見,占發(fā)病數(shù)的90%以上。病鴨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萎頓,羽毛蓬松、直立,兩翅下垂,尾端向下彎曲,雙腳無力,不愿走動,不合群,不食或少食,不同程度拉稀,喙端、腳趾邊不同程度發(fā)紺,呼吸困難,后期其常蹲伏于地,張嘴呼吸,臨死前病鴨兩腳麻痹,倒地抽搐,衰竭。
3.3 亞急型 本型大多由急性型轉(zhuǎn)歸。病鴨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萎頓,喜蹲伏,排黃綠色或灰白色稀糞,糞便粘附在肛門四周。此型病鴨的死亡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存活的多成僵鴨。
病死鴨胰臟壞死和充血,肝稍腫大,部分病例脾腫大、充血、出血,腸道有卡他性炎癥,腸黏膜不同程度充血、出血,十二指腸段有急性卡他性炎癥。
根據(jù)流行病學(xué)、剖檢病變、臨床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
6.1 加強消毒,用具最好用紫外線照射殺菌,購進的種蛋用甲醛熏蒸消毒,已污染的器械可用火焰消毒,墊草、糞便焚燒處理。
6.2 接種疫苗,可用高免血清注射,每只皮下注射3mL。
6.3 飼料中交替添加黃芪多糖粉和氟苯尼考。
6.4 金銀花50 g、連翹 40 g、青葉 50 g、板藍根50 g、魚腥草 40g、蒲公英 40g、丹皮 20g、淫羊藿30 g、黃連 25g、黃岑 25g、黃柏 25g、知母 30g、焦梔子30g、甘草15g,供500只雛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