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強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同樣具有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茖W研究是強校之路,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學校上水平、上質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高職科研工作是高職內涵建設、專業(yè)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促進高職發(fā)展理論基礎,有效地開展科研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追溯高職院校的發(fā)展沿革,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或本世紀前十年,通過由原來的中專、成人高校、職工大學升格或合并而來組建而成,原有的師資隊伍多為中專教師,基礎理論和科研意識較為淡薄,習慣于長期做法,意識不到科研對于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性,對適合高職教育發(fā)展,與區(qū)域經濟聯系密切的應用研究、開發(fā)研究缺乏主動性、參與性。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任務中,多數教師周學時在每周16學時左右,備課、上課、實訓指導等常規(guī)教學任務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再加上科研工作費時費神,勞心勞力,周期長、見效慢等特點,使許多教師不愿意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到科研工作上,從事科研的就是為了職稱晉升或讀研等,當職稱晉升了或獲得博碩學位了就松懈了,沒有從事科研的動力。
現在高職院校由于歷史沿革和市場需求一般都開設三四十個不同的專業(yè),許多院系多專業(yè)多方向,各專業(yè)研究方向力量單薄,人員較少,研究單兵作戰(zhàn)現象較為普遍,缺乏團隊合作攻關。并且與企業(yè)、行業(yè)合作不夠深入,能為區(qū)域經濟、企業(yè)提供的科研項目較少,技術開發(fā)、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科研轉換能力較薄弱。
由于國家教學經費撥款相對普通高校較少,教學經費較為薄弱,高職院校這幾年高速發(fā)展重心工作擴大規(guī)模,應對常規(guī)教學工作,對科研工作缺乏有力的經費支持和環(huán)境營造。現行的科研管理模式常規(guī)科研管理工作全部由科研處完成,為全院的教職工提供科研服務,管理幅度明顯過大,只能粗放式管理。
1.以人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工作創(chuàng)新根本任務是激發(fā)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科研人員能夠釋放更大潛能,為科研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服務,為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和保證,科研管理工作的實質就是為教職工從事科研提供協調和服務。
2.以科研質量優(yōu)先的觀念
科研管理部門要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觀念,通過制定規(guī)劃,組織管理,基金資助,評價標準,激勵機制等來實現科研項目出精品力作、高質量成果的科研目標。
3.協同攻關的觀念
現代大型科研項目多為較為復雜的技術難點攻關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研究等,需要大量的數據采集、實證調查、跟蹤研究、技術實驗等工作,這樣就需要一個團隊才能有效地完成,只有有效地組織科研,將個人、分散的力量集合為一個團隊,把復雜的問題分解,發(fā)揮協同攻關作用,實現科研目標。
4.打造特色的觀念
高職院校提高科研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打造科研的特色,科研管理部門必須牢固樹立特色意識,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結合區(qū)域產業(yè)特色,有意識、有側重地進行優(yōu)勢力量整合,打造本校科研特色,形成自己特色。
1.建立科研管理群體競爭機制
以合作為基礎的新型競爭機制,在倡導競爭的同時強調合作,加強科研人員的交叉聯系,交流合作,促進其相互聯系的動態(tài)過程中形成合力,建立科研教學團隊考核制度,加大團隊考核,弱化團隊內部的考核,引導團隊成員間形成合作互補、科研團隊協同攻關的局面。
2.完善激勵機制
通過目標激勵、政策激勵、機制激勵、情感激勵等手段制定適合各學校發(fā)展的激勵機制,整體規(guī)劃,結合學校的一系列人事管理政策如崗位設置、人才管理等,讓激勵成為科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依托,要分層設置、因崗而異,針對個體差異進行激勵,有效地激勵教職工的科研積極性。
3.完善評價考核體制
評價考核要建立公平、客觀、準確的科研評價體系,加大基礎教職工參與科研項目評審力度,把科研成果的質與量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應將定量管理與定性管理相結合,既鼓勵科研人員多出成果,更鼓勵科研人員多出高質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員在數量中求質量,促進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在質與量上達到共增長。
4.建立全程管理制度
科研項目周期一般較長,要杜絕重立項、輕過程管理現象,設計科研項目全程跟蹤、監(jiān)督、指導的管理制度與科研管理人員全程跟蹤服務項目各環(huán)節(jié),確保項目順利完成,并出精品力作。
5.實行二級科研管理體制
結合許多院校實行的教學二級管理體制,現實科研管理的二級管理體制,學??蒲刑庍M行宏觀的科研管理,關鍵在制度建設、協調、檢查、督促職能,各院系行使的是組織、分配、監(jiān)控和對系部教師科研立項、科研進行狀態(tài)、科研成果形式及科研價值的組織評判職責。學院科研管理處制定全院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制度,系部根據自身專業(yè)特色,可參照學院管理制度制定管理規(guī)章,報科研管理處審批。根據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科研管理處根據系部完成科研任務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合理分配科研經費并進行獎勵和表彰。二級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學院科研管理的能效,又使系部科研工作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調動了系部的積極性。
科研工作重要保障條件為人才隊伍,首先要用好用足校內“三高”人才,即高學歷為博士、碩士,高職稱為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等,高水平為專業(yè)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名家、名師、教學能手、雙師型教師、技能專家等,用好“三高”人員的資源和潛力,以他們?yōu)辇堫^,啟動名師工作室、青年骨干成長工程、青年資助計劃、科研團隊互助工程等,在學校形成老中青協同共進、共榮多贏科研人才局面。同時突破外聘教師平面結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外聘教師參與學校科研項目的力度,利用外聘教師資源,加強與企業(yè)行業(yè)聯系,發(fā)揮外聘教師影響力和輻射力,抓住產學研的最佳契合點,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研究不斷深入,進而得到量的提高和質的升華,加強與外聘教師企業(yè)崗位合作,以項目為紐帶,提高校內教師參與科技開發(fā)和技術服務能力,促使外聘教師深度研究高職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通過專兼合作,互補互融,在學校內形成專兼結合、老中青協同共進,結構合理的人才局面。
以學校實際情況為依托,以科研政策法規(guī)為依據,清除科研管理的盲點,建立信息服務資源,通過網絡等形式將學校政策、考評、工作流程傳遞給教師,整理學??蒲匈Y源,建立科研、教學信息資源庫,共享科研資源。為廣大科研人員創(chuàng)造良好的決策咨詢研究條件,改革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科研服務體系。同時提請學校對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必要投入,為科研工作正常開展的必要物質資源保證。加強外部交流與合作,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爭取區(qū)域經濟內的其他有關企業(yè)、行業(yè)、科研機構科研課題的立項,多渠道爭取科研經費,同時保證配套經費足額到位,專項使用??蒲薪涃M有力保證,不但可以購買供科研用的設備、資料,確??蒲行畔⒌墨@取,為科研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構建市場化管理模式,科研機構要與企業(yè)建立聯系,用科研成果找市場,在市場中尋求科研項目,將產學研有機融合,形成科研成果產業(yè)化。還可實施有效的獎勵措施,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為學校的教學與發(fā)展貢獻力量。
科研管理工作常有重結果、輕過程,重立項、輕管理現象,要整體提升科研能力,應采取一種全程科研管理,不僅要對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定期統計、評價、獎勵等,更應該對教師參與科研工作過程進行管理,鼓勵沒有獲得科研獎勵教師參與科研,定期舉辦科研指導培訓,或通過幫扶計劃提高教師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對于科研項目管理,要從科研項目論證、立項、實施、結題、成果推廣等全過程跟蹤和服務,加大項目可行性論證、科研項目計劃管理,詳實地做好項目的任務,安排任務進度,編制完成任務所需資源、人員,做到細化可行,實施階段的跟蹤管理、定期進行檢查或觀摩,督促科研項目按時保質推進。同時嚴格結題標準,對未達到計劃目標堅決不結題,對成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價值成果要積極協助推廣,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申請專利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市場調研和推銷,積極尋求市場的購買或合作轉化。讓教師享受科研的收獲成果,進一步激發(fā)科研激情。
學校要有長遠眼光、戰(zhàn)略眼光看待科研工作,把它作為學校內涵建設、上檔升級的重要基礎,要重視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融入到教學、招生、就業(yè)、學生管理中,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推手。
[1]楊曉冬.創(chuàng)新高職科研管理模式凸現高職特色科研內涵[J].人力資源管理,2009(9):29
[2]王向嶺.高職科研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的對策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5):211
[3]王娟.科研管理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之我見[J].當代教育研究,2011(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