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規(guī)劃處,長沙 410007; 2.湖南省洞庭湖研究中心 防洪研究室,長沙 410007;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泥沙研究所,北京 100048)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南岸,地跨湖南、湖北兩省。洞庭湖北有松滋、太平、藕池和調(diào)玄四口(調(diào)玄口已于1958年冬堵閉)分泄長江來水來沙,西南有湘水、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匯入,湖區(qū)周邊還有汨羅江、新墻河等中小河流直接入湖,經(jīng)湖泊調(diào)蓄后,由城陵磯注入長江。根據(jù)地形地貌特點,可以赤山、磊石山為界將洞庭湖分為西洞庭湖(包括七里湖和目平湖)、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詳見圖1)。由于承接來流的水沙條件不同,各湖的泥沙輸移和淤積的時空分布有較大差異。分析研究洞庭湖的泥沙輸移和淤積分布規(guī)律,對科學制定洞庭湖區(qū)河道整治和綜合治理規(guī)劃、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 洞庭湖區(qū)示意圖
西洞庭湖主要承納松滋河、虎渡河、沅水、澧水的來水來沙。水系中沅水、澧水的徑流量占來水總量的55%,松滋河、虎渡河輸沙量大約占來沙總量的79%。據(jù)1956—2002年資料統(tǒng)計,松滋、太平兩口多年平均入西洞庭湖的輸沙量為6 465萬t,沅水、澧水兩水入湖沙量為1 658萬t,分別占入湖總沙量的79.6%,20.4%;多年平均出湖沙量為4 464萬t,占入湖沙量的55%,沉積在西洞庭湖與洪道內(nèi)的沙量占入湖總沙量的45%。見表1[1-2]。
同時,松滋、太平兩口年均進入西洞庭湖的沙量明顯減少,經(jīng)南嘴的出湖沙量變化不大,而從小河咀出湖的沙量呈遞減變化。年淤積量由4 774萬t減少至1 573萬t,減少了67.1%。
表1 西洞庭湖入出湖年平均輸沙量統(tǒng)計
1992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在目平湖區(qū)域布設接港口、肖家灣、牛望咀3個斷面進行流量、含沙量測驗。據(jù)1992年巡測資料,出口輸沙率占進口的59.2%,區(qū)域內(nèi)輸沙率衰減26.6%~56.8%,平均衰減40.8%。其中洪道中衰減26.6%、目平湖衰減14.2%,說明西洞庭湖萎縮已處于晚期,區(qū)域內(nèi)的淤積不是以湖泊為主,而是以洪道為主。
表2 1990年6月27日至8月15日南洞庭湖入出湖沙量統(tǒng)計
東、南洞庭湖之間無水文測站控制,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于1990年在挖口子、白沙、荷葉湖布置了巡測斷面,觀測水位、流量、含沙量。據(jù)觀測資料分析,從北部入湖的沙量扣除從草尾河進入東洞庭湖的部分外,有64.2%的沙量進入南洞庭湖。進入南洞庭湖的總沙量中,沉積在湖內(nèi)的泥沙占43.4%(表2)。根據(jù)湘水、資水、小河咀、南嘴及廠窖來沙統(tǒng)計,1952—1972年進入南洞庭湖的泥沙為8 891萬t/a,以后為6 480萬t/a,按上述淤積比例計算,裁彎前后年平均分別淤積在南洞庭湖的泥沙為3 859萬t/a及2 812萬t/a[1-2]。
南洞庭湖屬洪道型湖泊,湖內(nèi)水系復雜,相互頂托干擾。長江四口洪水晚于四水,含沙量較大的水流自西北流向東南,因而湖內(nèi)的淤積分布特點為:北面淤積嚴重,西北部大于東南部;東南湖、黃土包、活水洲、蝦湖洲、荷葉湖等地的淤積量約為整個南洞庭淤積量的80%。北部的泥沙主要淤積在西起拐棍洲、東至九條溝,東西長約53 km,黃土包河以南寬3~13 km,面積400 km2的湖面上[3-4]。
整理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1990年在荷葉湖斷面巡測資料與同期有關測站實測資料分析,見表3[2]。東洞庭湖汛期來沙量的82.2%淤積在湖內(nèi)。多年來,淤積在湖內(nèi)的泥沙約占來沙量的74.2%,如按這個淤積比計算東洞庭湖的沉積量,則根據(jù)南洞庭湖、草尾河及藕池河東支匯入東洞庭湖的泥沙資料統(tǒng)計,1972年以前,每年入湖為11 328萬t/a,以后為7 018萬t/a,其中藕池河東支來沙分別占入湖沙量的41.1%及29.3%。若考慮藕池河的來沙中有20%淤積在河道中,那么進入湖內(nèi)的總沙量分別為10 396萬t/a及6 618萬t/a,淤積在湖內(nèi)泥沙分別為7 714萬t/a及4 910萬t/a;相應湖內(nèi)年平均淤厚分別為0.047 m/a及0.030 m/a,1952—1995年累計平均淤厚1.63 m。東洞庭湖的淤積主要發(fā)生在注滋口三角洲和上、下飄尾。漉湖至湖心一帶,后期地形圖高程不但沒有增高反而有所降低。
表3 1990年6月27日至8月25日東洞庭湖入出湖沙量統(tǒng)計
由于三口、四水大量泥沙入湖,特別是三口泥沙數(shù)量大,致使洞庭湖泥沙淤積嚴重。1951—1990年的40 a間共淤積55.78億t。年均淤積1.39億t,相應的總來沙75.20億t,出湖19.31億t,排沙比0.257。1991—2002年四水和三口入湖沙量,均有明顯減小,此時12 a總淤積量為7.32億t,年均淤積0.610億t,相應的來沙量10.32億t,出湖2.88億t,排沙比0.279。1951—2002年洞庭湖區(qū)總淤積量為63.10億t[3,5]。
上述淤積用進出泥沙之差代替,不單代表湖區(qū)淤積,也包括了三口河道和四水尾閭。長江水利委員會荊江局據(jù)1952年和1995年地形圖,采用切割斷面的方法,求出三口河道共淤積5.69億m3,平均每年淤積1 300萬m3。其中松滋河淤積1.67億m3,虎渡河淤積0.708億m3,松虎洪道0.44億m3,藕池河淤積2.87億m3。考慮到三口口門外淤積0.35億m3,以及圍墾侵占河道的淤積,估計三口河道44 a淤積量應在6.05億~7.25億m3之間,即淤積占同期洞庭湖總淤積59.08億m3的13.3%~16.1%。
從全湖看,東洞庭湖淤積分布為西部大于東部、南部大于北部。其具體淤積分布特征:①南部淤積日趨嚴重;②新墻河入湖三角洲的沉積較快。據(jù)1990年3月實地查勘結果,新墻河與入湖交匯處口門區(qū),湖心洲灘相繼隆現(xiàn),兩側(cè)邊灘淤高加寬;③藕池河東支河口東移,西部洲灘急劇增長;④下飄尾至君山間淤積速度加快。隨著下荊江裁彎后來沙量減少,特別是藕池河東支沙量明顯減少,東洞庭湖淤積速度也比50年代至70年代減慢。
綜上所述,三峽工程運用前,洞庭湖區(qū)的泥沙絕大多數(shù)淤積在3大湖泊中(約占95%),其中東洞庭湖淤積占總量的39.5%。由于湖泊面積東洞庭湖最大,西洞庭湖最小,所以在平均淤積速率上,西洞庭湖最大,每年為0.067 m;東洞庭湖最小,每年為0.027 m;南洞庭湖居中,每年為0.028 m。如與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淤積速度比較,荊江裁彎后,西、東洞庭湖均有減緩,而南洞庭湖則基本接近。
對比1978年、1989年洞庭湖全區(qū)遙感圖像以及1995年地形圖,可以看出,最近20 a泥沙淤積使各湖洲灘不斷延伸,東洞庭湖的注滋口三角洲最快,飄尾三角洲次之。而泥沙很難淤留的南洞庭湖的南部,東洞庭湖的漉湖至湖心一帶,以及東洞庭湖的西北角和原調(diào)弦口入湖口處等水域,均無淤高痕跡甚至有加大加深之勢。
2.1.1 年沖淤量變化
據(jù)2003—2010年資料統(tǒng)計,松滋、太平兩口年平均入西洞庭湖的輸沙量818萬t,沅水、澧水兩水入湖沙量369萬t,分別占入湖總沙量的68.9%,31.1%;年均出湖沙量1 023萬t,其中從南嘴出湖的泥沙879萬t,從小河咀出湖的泥沙為144萬t,年平均沉積在西洞庭湖與洪道內(nèi)的沙量164萬t,占入湖總沙量的13.8%,見表4[2]。與三峽工程運用前比,由于入湖沙量大幅減小,出湖沙量也大為減小,沉積量同步減小,沉積率也相應減小。
2.1.2 枯期沖淤變化
西洞庭湖枯期1至4月及9月15日至12月31日進出湖泥沙統(tǒng)計如表5。2003—2010年枯水期松滋、太平兩口年平均入西洞庭湖的輸沙量為62.0萬t,沅水、澧水兩水入湖沙量為11.4萬t,分別占入湖總沙量的84.5%,15.5%;枯水期年均出湖沙量為132.7萬t,區(qū)間年平均沖刷量為59.3萬t。由于區(qū)間全年平均為淤積164萬t,因此汛期應為淤積223.3萬t,說明三峽工程運用后西洞庭湖也是具有汛期淤積,枯期沖刷的特點。
表4 三峽工程運用后(2003—2010年)西洞庭湖年輸沙量統(tǒng)計
表5 三峽工程運用后(2003—2010年)西洞庭湖枯期輸沙量統(tǒng)計
表6 三峽工程運用后(2003—2010年)東、南洞庭湖年沙量統(tǒng)計
表7 三峽工程運用后(2003—2010年)東、南洞庭湖枯期入出湖沙量統(tǒng)計
2.2.1 年沖淤量變化
南洞庭湖屬洪道型湖泊,湖內(nèi)水系復雜,南洞庭湖與東洞庭湖間的泥沙輸移缺少詳細資料,這里把南洞庭湖與東洞庭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泥沙輸移分析。
三峽工程運用后,2003—2010年年平均入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的沙量為2 016萬t,城陵磯年均出湖沙量為1 680萬t,南洞庭湖與東洞庭湖年平均淤積量為336萬t,占入湖總沙量的16.7%,見表6。與三峽工程運用前比,由于入湖沙量大幅減小,出湖沙量也大為減小,區(qū)間沉積量大為減小,除2007年出現(xiàn)淤積外,2006年以后的其他各年份均出現(xiàn)沖刷。
2.2.2 枯期沖淤變化
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枯期1—4月和9月15日至12月31日進出湖泥沙統(tǒng)計如表7。2003—2010年枯期年平均入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的沙量為297萬t,年均出湖沙量為906萬t,區(qū)間年平均沖刷量為609萬t,見表7。由于區(qū)間全年平均為淤積336萬t,因此汛期應為淤積945萬t,說明三峽工程運用后南洞庭湖與東洞庭湖也具有汛期淤積、枯期沖刷的特點。
三峽水庫運行后的2003—2010年,進入洞庭湖的泥沙為2 356萬t,入湖泥沙大大減少,僅占運行前入湖泥沙的15.9%,其中來自三口的泥沙為1 234萬t,來自四水的泥沙為1 121萬t。從城陵磯進入長江的泥沙為1 680萬t,洞庭湖年均淤積676萬t。從年內(nèi)分月情況來看,整個洞庭湖從入湖控制站至出湖區(qū)間,1—5月和10—12月出現(xiàn)沖刷,6—9月出現(xiàn)淤積,全年總體上出現(xiàn)淤積。
整個洞庭湖從入湖控制站至出湖區(qū)間,2003—2005年年均淤積1 477萬t,其中汛期淤積2 002萬t,枯期沖刷525萬t。2006—2010年年均淤積86萬t,已接近沖淤平衡,其中汛期淤積840萬t、枯期沖刷754萬t。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江湖關系的變化和下荊江裁彎的影響,進入洞庭湖的泥沙減少,三峽水庫運行后,這種變化更進一步加劇。由于入湖泥沙的減少,洞庭湖泥沙淤積大大減少,三峽水庫運行后的2003—2010年年均淤積量僅為運行前的6.3%。
由于西洞庭湖、東南洞庭湖的地形地貌特點、水力學條件和承接來流的水沙條件不同,各湖的泥沙輸移和淤積的時空分布有較大差異。西洞庭湖已基本達到?jīng)_淤平衡,近年泥沙淤積主要發(fā)生在河道。東南洞庭湖是洞庭湖泥沙淤積的主要場所,但淤積率也呈逐步降低趨勢。
三峽水庫運行后,在不考慮區(qū)間來沙的條件下,洞庭湖區(qū)沖淤呈現(xiàn)汛期淤積、非汛期沖刷的規(guī)律, 2003—2010年,全年僅6—9月出現(xiàn)淤積,而1—5月和10—12月均出現(xiàn)沖刷。
洞庭湖泥沙輸移和淤積分布的變化,有利于延長洞庭湖壽命和對長江洪水的調(diào)蓄作用,同時為洞庭湖區(qū)河道進行全面整治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 方春明,毛繼新,魯 文.長江中游與洞庭湖泥沙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FANG Chun-ming, MAO Ji-xin, LU Wen. Research on Sediment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and Dongting Lake[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2004. (in Chinese))
[2]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洞庭湖治理及松滋口建閘關鍵技術研究專題一——新水沙條件下長江與洞庭湖江湖關系變化研究[R].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Dongting Lake and Songzi Estuary Sluice Gate(Special Subject No.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tze River and Dongting Lake in the New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ediment[R]. Beijing: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13. (in Chinese))
[3] 湖南省政協(xié)經(jīng)濟科技委員會.三峽工程與洞庭湖關系研究[R].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Committee 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of Hunan CPPC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GP and the Dongting Lake[R]. 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2. (in Chinese))
[4] 劉曉輝,黎昔春. 洞庭湖泥沙淤積特性和減淤措施[J].水利水電技術,1999,30(增1):1-3.(LIU Xiao-hui, LI Xi-chu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Silt Reduction Measures in Dongting Lake[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1999,30(Sup.1):1-3.(in Chinese))
[5] 高俊峰,張 琛,姜加虎,等.洞庭湖的沖淤變化和空間分布[J].地理學報,2001,(3):269-277.(GAO Jun-feng, ZHANG Chen, JIANG Jia-hu,etal. Changes of Scouring and Silt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Dongting Lake[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1, (3): 269-277.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