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
一、導入
兒童文學不僅帶給孩子快樂閱讀的體驗,而且是“教學機器”,換句話說,讀者通過閱讀兒童書籍獲得潛送訊息,從文字和圖片里認識作者和插圖師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Giroux, 1999;2004)。所有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體現(xiàn)某種價值觀(Wolf, 2011)。不是所有作品都帶有正面、積極的影響,有些對讀者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產生負面作用。為避免兒童書籍的負面影響,Giroux(1999;2004)提倡家長、教師和教育家留意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潛在信息,并建議孩子閱讀、思考在先,通過分析圖片、措辭、主題等內容中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過濾出適宜兒童閱讀的書籍。
兒童繪本在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它是文本和插圖信息的總括,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記錄,是孩子們寶貴的體驗,是插圖和文本相互作用、交相輝映的產物”(Bader, 1976)??墒牵芏鄬W生在閱讀繪本時,只做到了“閱”卻沒做到“讀”。由于缺少恰當的引導,他們并未意識到插圖的重要意義而忽略了其中暗含的信息。因此,培養(yǎng)學生解讀繪本插圖的能力尤其重要。
二、繪本《大手握小手》分析
《大手握小手》是講述威利和休如何建立友誼的繪本,在此主題下隱含著四條重要信息:第一、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真正的朋友;第二、互相幫助、分享快樂和悲傷是所有值得信賴的朋友的兩個特點;第三、不要以貌取人;第四、眾生平等,人類應該保護動物。繪本貫穿了第一、二、三條信息,而最后一條信息主要是從第十五頁的插圖得來的。對于前三條信息,布朗描繪了兩位外貌、性格特征迥異的人物:猴子威利和休。威利矮小、瘦弱、孤獨、悲傷,而休高大、強壯、熱情、風趣。威利和休的共同特征是善良、樂于助人。遇到休之前,威利沒有一個朋友,成天受人欺負(繪本第5、10頁),被認為“一無是處”(繪本第4頁)。與那些以貌取人的猴子不同,休與威利交談、傾聽他的心聲、用笑話逗他、保護他,更重要的是,休替讀者挖掘出了威利內心強大的一面。這些情節(jié)和故事的點滴很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大多數人經過這個過程找到了真正的朋友。例如,有些孩子可能被孤立過、被誤解過、甚至被凌辱過。這個故事能夠溫暖他們,進而重塑他們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已傾向以貌取人的讀者,這本書提醒他們應注重內在人格。第十五頁插圖中,布朗顛覆了人們的固有認知,將人類和猴子身份互換,一家三口被關在動物園籠子里供猴子市民觀看。這幅插圖可引導學生反思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系。
要想獲得次要信息,讀者不僅需關注文本,還應仔細尋找文本與插圖中的線索和關系。然而,當今閱讀體驗與教育主要側重書面文本的學習,缺乏對后者的研究(Serafini,2009),從而導致學生挖掘插圖、圖像信息的能力較弱。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該認識到插圖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本篇論文采用Kress和van Leeuwen(1996)的“視覺語法”分析《大手握小手》部分插圖,解讀藏在插畫下的信息,旨在為教師提供一些粗淺的教授繪本的想法。
第一張(P.1)的文本是“Willy was lonely.”插圖中威利作為唯一的參與者(participant),孤零零地站在插圖中央,面朝讀者。在威利和讀者之間,布朗創(chuàng)設了一條隱形的分割線(vector),以此產生視覺需求(visual demand)。然而,威利卻腦袋微垂、看著地面,避開讀者。他可能早已習慣了沒有朋友的孤獨和感傷,甚至覺得和任何人交談都無法改變現(xiàn)狀。第二張(P.3)沒有文本,插圖中,威利和許多其他人在公園里休閑,他手插口袋,安靜地走著,其他人卻三兩成群,有說有笑、有玩有鬧,兩者鮮明的對比在構圖上形成了顯著效果(salience),使得他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以突出威利的孤獨感。第三幅圖(P.5)也沒有配文本,圖中布朗突出了小威利和三個大塊頭猩猩外形上的反差,后者即代表參與者(represented participants),因其醒目的外形吸引讀者注意他們、觀察他們,并通過布朗所勾勒出的表情、行為等細節(jié)來猜測他們的性格特征。三幅插圖一共只有一句文本“Willy was lonely.”但細細品味插圖后,讀者可以真實體會到威利的內心情感,他曾被孤立、被欺凌,同時也給孩子留下了空間去思索威利孤獨背后的故事。
三、總結
大多數繪本文本篇幅小,其中的插圖便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閱讀感受,也能夠充實文本。對于低年級的讀者,家長與老師應過濾出適宜他們閱讀的書籍;對于中、高年級的讀者,則可鼓勵他們自主選讀高質量的讀物。而這兩條途徑都需要我們提高自身解讀插圖的能力。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沙湖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