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印
唐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病逝。自13歲嫁給李世民,23年來她一直在他身邊患難與共、盡心竭力,是唐帝國最完美的夫妻檔。戰(zhàn)場上,他戎馬倥傯、屢立戰(zhàn)功,贏得天下;后宮中,她孝事高祖、恭順?gòu)邋峁┲?。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殺弟,長孫皇后更是親自去激勵將士,安撫人心。在李世民大為光火,一定要殺了敢在朝堂上侮辱自己的魏征時,也只有她能勸得住盛怒下的皇帝。
知道自己大限將至,長孫皇后留下遺言,勸諫皇帝重新起用房玄齡,同時慎用家兄長孫無忌,并反復(fù)叮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钡虏挪⑴e、有情有義,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賢后。
然而,她的遺言李世民并沒有全部遵照,他怎么肯將自己一生最愛的女人薄葬呢?長孫皇后死后,唐太宗命人在九嵕(zōng)山南腰開鑿石洞,采取“因山而葬”的形式,把皇后安厝(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進去,定陵名為昭陵。并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后與皇后合葬。于是,在長孫皇后安厝九嵕山后不久,他便下發(fā)了《九嵕山卜陵詔》,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陵寢營建工程。
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
九嵕山位于今陜西禮泉縣境內(nèi),1961年,昭陵被國務(wù)院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從唐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陵園建設(shè)持續(xù)了107年,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
眾多文物中最為后世矚目的是“昭陵六駿”石刻。在李世民開創(chuàng)大唐基業(yè)的數(shù)次決定性戰(zhàn)役中,他的六匹坐騎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先后戰(zhàn)死沙場。為了讓它們和自己永遠相伴,唐太宗下令“朕所乘戎馬,濟朕于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p>
20世紀初,魯迅在西安講學談到“昭陵六駿”時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是前無古人?!碧铺趯⒘E置于陵前,除了顯示自己對六匹戰(zhàn)馬的深厚感情、告誡后世子孫大唐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以外,也有夸耀武功、宣揚國威的意圖,畢竟披堅執(zhí)銳親手開創(chuàng)一個盛世的帝王,在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幾個。
“昭陵六駿”選用精細石材,六塊石材的外尺寸大小基本一致,均為高1.7米、寬2米、厚0.3米的青石,在每塊石頭的四周預(yù)留出凸起的石邊框。李世民命當時最著名的畫家閻立本畫出六駿的圖樣,再由閻立本的哥哥、雕刻工藝家閻立德依照圖樣刻于石上,由書法家歐陽詢將唐太宗撰寫的四句“六馬圖贊”詩,用篆書鐫刻于每塊石像的頂角處。
閻氏兄弟出身貴族,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繼承家學,擅長建筑、工藝、繪畫,具有多方面才能。他曾主持修建翠微宮、玉華宮以及獻陵(高祖李淵墓)、昭陵等重大工程,深為唐太宗贊許和重用,官至工部尚書。閻立本的繪畫,線條剛勁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著,人物神態(tài)刻畫細致,其作品備受當世推重,被時人列為“神品”。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為當時稱譽,并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職貢圖》等珍品傳世。
姿態(tài)神情各異的六匹駿馬均采取側(cè)面像,用15厘米的高浮雕形式,再現(xiàn)了它們隨同主人沖鋒陷陣的激戰(zhàn)場面?!罢蚜炅E”堪稱初唐經(jīng)典石刻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世界上任何一本介紹中國藝術(shù)通史的書籍都不會將其遺漏。
“昭陵六駿”原置于昭陵后山祭壇寢殿前的白石臺基上,后世整修時移至東西兩廡,西側(cè)依次是“颯露紫”、“卷毛騧”、“白蹄烏”,東側(cè)則是“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這些讀起來十分拗口的名字來源于突厥語,據(jù)考證,六駿中至少有四駿屬于突厥馬系中的優(yōu)良品種。而六駿均為三花馬鬃、束尾,這是唐代戰(zhàn)馬的特征,也是從突厥傳入的習俗。這些來自西域的戰(zhàn)馬在中原的土地上參加了一場場驚心動魄、血雨腥風的鏖戰(zhàn)。
馬背上的少年英雄
作為一個天才的騎兵統(tǒng)帥,李世民嶄露頭角是在武德元年(618年),那一年他20歲,意氣風發(fā),伴隨著他的是六駿之一的“白蹄烏”。按漢文意思解釋“白蹄烏”應(yīng)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純黑色駿馬,但其實“白蹄”是突厥語“bo-ta”的音譯,意思是“少汗”,這匹黑馬被冠以“少汗”的美譽,和它的主人剛好相配。石刻中的“白蹄烏”身上沒有箭傷,可能是因為長途疾馳力竭而死。
當時唐軍初占關(guān)中,立足不穩(wěn)。割據(jù)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率軍10萬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guān)中。兩軍在淺水塬相持,李世民看準薛仁杲糧運困難,速戰(zhàn)對其有利,便下令堅壁不出。當年十一月,薛軍糧草不濟、士氣浮動,李世民瞅準時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后,使薛仁杲陣容大亂、狼狽潰退。李世民乘勝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奔馳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淺水塬之戰(zhàn),李唐一舉平定隴西,消除了西顧之憂,保障了關(guān)中安全。而李世民用騎兵突襲敵軍側(cè)后、長距離追擊的經(jīng)典套路,也在此戰(zhàn)初露端倪。也是從這一戰(zhàn)開始,這個馬背上的追風少年,開始在沙場上收獲赫赫戰(zhàn)功。
第二年,依附突厥的劉武周派宋金剛的精銳部隊向南襲擾。相繼打敗李元吉、裴寂等李唐大將,幾乎占領(lǐng)河東全境,震動關(guān)中。唐高祖李淵準備收縮兵力,固守關(guān)中。李世民堅決反對,當年十一月,他騎著“特勒驃”,率兵三萬東渡黃河,實施反擊。針對宋金剛孤軍深入、軍中少糧的弱點,他力排手下將領(lǐng)速戰(zhàn)的主張,決定以逸待勞、靜待時機。
果不其然,來年二月,宋金剛陷入了像薛仁杲一樣缺糧的困境,李世民發(fā)動總攻,乘著“特勒驃”突入敵陣,一戰(zhàn)擊潰宋金剛。但在李世民追擊的過程中,由于推進速度過快,輜重和糧草都被甩下很遠,謀士勸他等待兵糧匯集,再追不晚。而得勝心切的李世民豈肯錯失良機,他率領(lǐng)數(shù)千精騎窮追不舍,連續(xù)兩天不吃飯,三天人不解甲、馬不卸鞍,依靠“特勒驃”優(yōu)秀的耐力最終追上了宋金剛主力。長途奔襲、人困馬乏的唐軍依舊生猛,李世民一天之內(nèi)連破宋金剛八道防線,殺敵上萬。
“特勒驃”為什么擁有如此優(yōu)良的特性,西北大學教授葛承雍認為:“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用突厥官號命名戰(zhàn)馬,是贊揚突厥駿馬的一種習俗。突厥多以王室子弟為“特勒”,“特勒驃”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
唐朝初年,獲得戰(zhàn)馬的方式主要有外域貢馬、俘獲戰(zhàn)馬、互市買馬等途徑,往往與突厥和西域的一些國家有關(guān)。如武德和貞觀年間,東突厥始畢可汗、頡利可汗和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等多次遣使贈送或貢獻數(shù)百匹突厥名馬,西域諸國也獻過本地良馬,唐朝更是特別注意在與突厥及西域的互市中收購馬匹。從石刻上看,“特勒驃”,形象精壯,長腿小腹,是典型的錫爾河流域的大宛馬,即漢代著名的“汗血寶馬”,也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尋覓的神奇駿馬之一。
最危急的時刻
“颯露紫”像列于西側(cè)南端,從次序上看是“昭陵六駿”之首。“颯露”一詞來源于突厥語,音譯為“沙缽略”、“始波羅”。常被突厥人用作領(lǐng)袖的榮譽稱號,將“勇健者”稱為“沙缽略”和“始波羅”。所以,“颯露紫”的含義應(yīng)是“勇健者的紫色駿馬”,是李世民東征洛陽王世充時的坐騎。在“昭陵六駿”石刻中,只有“颯露紫”一幅上刻有人像,這個俯身為駿馬拔箭的人就是唐初大將丘行恭。據(jù)《舊唐書·丘行恭傳》記載,“行恭善騎射,勇敢絕倫”。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率十萬大軍東征洛陽。此時盤踞在洛陽的是鄭帝王世充,一代梟雄李密的瓦崗軍就是敗在他手里,絕非等閑之輩。在拔除了鄭軍在洛陽外圍的據(jù)點后,次年二月,李王二人在洛陽西北的青城宮展開了一場大決戰(zhàn)。
戰(zhàn)斗的最初階段,雙方勢均力敵,遲遲沒有進展,為了打破僵局,李世民跨上 “颯露紫”,親率數(shù)十騎兵從側(cè)翼沖入敵陣,希望能打亂對手陣腳。他在敵軍中橫沖直撞、所向披靡,不經(jīng)意間一回頭,才發(fā)現(xiàn)隨從諸騎大都失散,只有猛將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后。此時,一條長堤橫在面前,鄭軍騎兵追了上來,“颯露紫”又被流矢射中,哀嘶搖晃。李世民從馬上跌落,鄭軍蜂擁而上,準備生擒——李世民遭遇了一生中最危急的時刻……
丘行恭見狀,急忙調(diào)轉(zhuǎn)馬頭,彎弓搭箭,向四方射去,箭無虛發(fā),使敵騎不敢近前。在敵兵遲疑的間歇,丘行恭翻身下馬,從“颯露紫”胸前拔出箭矢,駿馬轟然倒地,再也沒有起來。丘行恭把坐騎讓給李世民,自己在馬前徒步持刀,大吼聲中連斬數(shù)人,勇不可擋,保護李世民殺出了重圍。為了記住這人生中最兇險的一役,李世民命人將丘行恭給“颯露紫”拔箭的一幕,永遠定格在了青石上。唐太宗為“颯露紫”作的題贊是:“紫燕超越,古騰神駿,氣礱三川,威凌八陣?!弊詈笠痪?,既可以看作是贊馬,也可以看作是贊人。
除了“颯露紫”,在攻取洛陽的戰(zhàn)役中,李世民還折損了兩匹愛馬。當時王世充求援于占據(jù)河北的夏王竇建德。竇建德率十萬大軍西援,李世民把主力留下來繼續(xù)圍困洛陽,自己率領(lǐng)3500人為前鋒,搶占虎牢關(guān),阻遏竇軍西進。從石刻上來看,“什伐赤”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后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如果它的速度再慢一點,或許李世民將性命不保。李世民為其題贊:“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從“朱汗”一詞看來,它應(yīng)該也是一匹汗血寶馬。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二,竇建德出動全軍,在虎牢關(guān)前列陣二十里,逼唐軍出戰(zhàn)。唐軍堅守不出,夏軍無隙可乘。到了午時,李世民登高遠望,發(fā)現(xiàn)夏軍列陣時間久了,士卒都饑渴難耐。有的坐地休息,有的爭相飲水,陣形已散。李世民命宇文士及率三百騎兵試探其陣,并指示:如果夏軍嚴整不動,則立刻返陣;如果陣勢有動,則繼續(xù)向前沖。結(jié)果夏軍陣形大亂,李世民立刻親率輕騎出擊,直沖敵陣。李世民乘“青騅”率三千鐵騎追擊敵軍30里后,竇建德受傷被俘,唐軍斬殺夏軍三千多人,俘虜五萬余人。由于降卒太多,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將他們就地遣散。
虎牢關(guān)大捷后,唐軍主力回師圍城八個月之久的洛陽,并且押竇建德至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對話。此時的竇、王二人只能相對流淚,王世充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獻城投降。
唐太宗給青騅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fā)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鼻叭湫稳蓠R的矯捷輕快,后一句道出這一戰(zhàn)役的關(guān)鍵性意義。此戰(zhàn)過后,河南、河北盡歸唐有。
唐高祖李淵認為李世民的顯赫戰(zhàn)功,以往的官號都不足以與之匹配,于是封他為天策上將。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三公之上,僅次于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天策府則是武官官府之首,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即所謂的“許自置官屬”。
此時的李世民身兼多職,既是天策上將又兼任秦王、司徒和尚書令,不管是爵位還是官職,也不管在文臣還是武將中地位都是最高的,僅次于皇帝李淵和皇太子李建成。天策上將這一職位是李世民與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籌碼,尤其是自置官屬的權(quán)力給予他招募人才許多方便。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成為皇太子,已經(jīng)不再需要這個臣子的職位,因此將天策府廢除,整個唐代再未設(shè)置。
“昭陵六駿”中為李世民立下戰(zhàn)功的最后一匹駿馬“拳毛騧”(gu?。谴荽淌吩S洛仁在虎牢關(guān)前進獻給他的坐騎?!叭币彩峭回收Z,標準譯名應(yīng)是“權(quán)于魔”,是西突厥控制下的一個小國名,“騧”是指黑嘴的黃馬,因此“拳毛騧”很可能是一匹與“權(quán)于魔”國種馬雜交的良馬。李世民正是騎著它平定了河北劉黑闥的反叛。
劉黑闥與竇建德同鄉(xiāng),本是隋末瓦崗寨李密的裨將,李密兵敗后,他轉(zhuǎn)投夏王竇建德旗下,被封為漢東郡公。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夏王竇建德兵敗,被唐軍押解到長安處死。劉黑闥等人以復(fù)仇為名,在河北一帶起兵反唐。叛軍不到半年時間,就攻城陷郡,勢如破竹,收復(fù)了竇建德原來在河北一帶占據(jù)的大部分土地。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劉黑闥與李世民決戰(zhàn)于洺水,擒斬唐軍大將羅士信。后來,劉黑闥軍糧已盡,不得不尋求決戰(zhàn),主力渡河時,唐軍從上游決壩,趁機掩殺。戰(zhàn)斗異常激烈,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九箭,戰(zhàn)死在兩軍陣前。這場戰(zhàn)爭后,唐王朝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完成了大半。
飄零海外的“颯露紫”
和“拳毛騧”
五年時間,李世民用疆場上的一場場勝利為自己鋪就了走向皇位的階梯。也許在凝視“昭陵六駿”石刻時,已經(jīng)君臨天下的李世民,眼前會重新浮現(xiàn)出自己當年沖鋒陷陣的英姿??柘碌膽?zhàn)馬是他最可信賴的戰(zhàn)友,士為知己者死,戰(zhàn)死沙場是寶馬良駒最好的歸宿。
有研究者認為,李世民的戰(zhàn)馬傷亡率如此之高,和他改進對騎兵的使用相關(guān)。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對騎兵乘馬的保護受到空前重視,馬鎧開始得到發(fā)展,其結(jié)果是裝備馬鎧的重裝騎兵迅速擴大,成為軍隊主力,數(shù)量以萬計,當時把人、馬均著鎧甲的重裝騎兵稱為“甲騎具裝”。這在當時的壁畫和雕塑中極為普遍,如東晉十六國時的冬壽墓壁畫、霍承嗣墓壁畫上的甲騎具裝圖像,陜西西安草場坡一號墓出土的一組甲騎具裝俑等等,足見其盛行一時。有人曾根據(jù)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的鐵甲片重量估算,一套鐵馬鎧,大約重四十公斤,負載著同樣披甲的騎士,如同一座小型的移動堡壘。然而,卻犧牲了騎兵輕捷靈活的優(yōu)勢。
“昭陵六駿”無一披甲,這正是李世民發(fā)揮騎兵機動性、靈活性的證明。自李世民的騎兵威震天下之后,重裝騎兵逐漸衰落,馬不著甲的輕騎兵成為主流。
今天,“昭陵六駿”中的四駿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而“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民國初年被盜賣到了國外,現(xiàn)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帮S露紫”和“拳毛騧”是如何被盜運到海外的,由于缺少文字記載而始終沒有定論。只有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是肯定的——“六駿”遭到了肢解,它們當初是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碎塊裝箱運往西安的,“颯露紫”和“拳毛騧”被轉(zhuǎn)運到了北京,大約在1916年至1917年被偷運至美國,而其他“四駿”被西安愛國人士截獲,先放置在西安圖書館,1950年后被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百年間,亦有不少有識之士致力于使“六駿”重聚,可惜都未能如愿?!罢蚜炅E”曾代表了唐太宗彪炳千秋的功績,旨在提醒后人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而近代的失散對今天的人們未嘗不是另一種警醒。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