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鈺
國際教育界有一個重要理論流派:教育再生產。主要觀點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實現(xiàn)社會再生產,即社會地位再生產,不是教育家宣稱的“解放人類思想靈魂”。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威利斯是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描繪出了父輩是工人階級,后代依然是工人階級的現(xiàn)象。
威利斯的《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yè)》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書中論述的“工人階級子弟繼承父業(yè)”現(xiàn)象,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經(jīng)歷了一個悖論:相較于勤奮學習的孩子,中國底層孩子由于早早輟學,反而抓住機遇,成了富人。這種情況與英國工業(yè)革命之初頗類似。但威利斯認為中國現(xiàn)在已不再這樣,又回到工人階級子弟繼承父業(yè)的老路上去了;無論是當時英國還是當下中國,底層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機會都越來越小。
威利斯強調,工人子弟主觀上希望與眾不同,他們的叛逆和抵抗,結果恰恰實現(xiàn)了社會再生產。他說:“教育有時是個借口,它告訴學生:中產階級能獲得他們的地位,不是因為權力、金錢或意識形態(tài),而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考試。工人階級之所以無法得到中產階級的工作,也因為他們沒有通過考試;這不是社會機制問題,而是個人能力問題……教育是緩沖和冷卻系統(tǒng),讓底層不再抱怨社會再生產,他們會覺得這是我的錯,活該。如果要打破這種社會再生產,先要理解底層孩子在學校的文化生產過程。只有真正理解底層孩子的文化,才能真正設計出好的教育制度?!?/p>
本欄責編/侯永東
hyd@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