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不易
跑得太久,就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fā)。
人類大概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動不動給自己勵個志,趕英超美要爭第一,再不濟,也得弄個專家的頭銜。比如有人喜歡寫毛筆字,于是就要做書法家;有人是個吃貨,于是就要做美食家;掙錢,則是成了百萬富翁還想成千萬富翁。至于跑步,跑了個三五月,也會想到奧運會啊馬拉松之類的玩意兒,以為不跑個世界第一,就白跑了一場。
我也免不了俗。我在手機上安裝了一個跑步軟件,GPS跟蹤定位的,可以適時計算速度和距離,甚至卡路里消耗量。有了這個,對自己跑步的情況就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別是知道了自己的速度和跑了多遠。于是,不斷超越新目標的詭異心理出現(xiàn)了。
晨跑了幾個月,每次跑個六七公里,慢慢加到八九公里,于是就把十公里做了新目標。偷著一個周末的早上,時間比較充裕,天不亮就出了門,順著大馬路一路奔跑,要挖掘自己的潛力,完成一個“迷你馬拉松”。對于個經(jīng)常跑八九公里的人來說,十公里并不難,略略堅持一下,就跑完了。但是,很快出現(xiàn)了新問題。因為跑步這事兒,還有很多可以挖掘之處,比如21.0975公里的“半馬”, 42.195公里的全程馬拉松,跑了全程馬拉松,還有諸如國內(nèi)紀錄、世界紀錄需要打破……一旦有了挖潛力的想法,就會不斷出現(xiàn)新的目標。這樣下去如何是好?
等到成功突破十五公里之后,我開始關(guān)注各種跑步比賽。比如所在城市的元旦迎新跑、廣州馬拉松、蘭州馬拉松、重慶馬拉松等等,還在微博上關(guān)注了“跑步指南”之類的賬號。我在寫作上一直很喜歡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就是一個跑步者,而且喜歡跑馬拉松。寫作之余,他不但參加一些全程馬拉松的比賽,還參加鐵人三項。有意無意之間,難免以他為榜樣。既然同為寫作者,村上春樹能跑馬拉松,我難道不行嗎?
所以,隱約之間,我希望自己也成為村上春樹那樣的人。擁有遠大理想,看上去真是很勵志,相信也為世人所推崇。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在跟馬拉松這個目標較勁。按照一些跑步指南的說法,增加距離需要循序漸近,一個目標堅持一段時間,再向下一個目標沖擊。所以,我需要在十五公里這個“坎”上堅持一段時間。但是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以我的速度,一次跑十五公里,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加上跑前熱身,跑后休息和洗澡之類,跑一次至少需要兩到三個小時,才能收拾妥當。如果要跑到可以參加馬拉松,非得有大把的時間。而我還得上班,還得讀書和寫作。這樣跑太耗時間和精力,其他事情怎么辦?
跑得太久,就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fā)。有一天跑步回來,看我筋疲力盡的樣子,老婆說:“你跑步到底是為了什么???以為自己是世界冠軍?”似乎這才想起,作為一個非專業(yè)運動員,我選擇跑步只是為了減個肥,健個身,并不是要做世界冠軍。當初之所以選擇跑步,更多的原因是比打球之類更簡單易行,而不是因為我多么熱愛跑步。熱愛是后來的事。
想明白了初衷,我就不再跟馬拉松較勁了,重新回到每次六七公里的健身跑,也不再刻意追求速度。人生中很多宏大的目標,都是無事生非的自我加壓,把一個原本快樂的,簡單的事情,變得復(fù)雜而煩惱。何苦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