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北京的博物館數(shù)量在世界大都市中居前列,近幾年獨具特色的私人博物館日漸興盛,古陶文明博物館就是其中一家,它是中國第一座陶的專題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路東之先生有很多頭銜,作家、詩人、畫家、藝術家,也許離他心靈最近的還是收藏家這個頭銜。對他來說,走上收藏這條路,既是莫名其妙的緣分,也是心靈選擇的結果。
沿著宣武區(qū)右安門內(nèi)西街一直走,在大觀園北門附近,有一間博物館。干凈整潔的石階、紅漆鑲金的木門,棕底紅銅的牌匾,還有兩旁蓊郁蒼翠的松柏,令這間博物館顯得幽靜而別致,這里就是中國大陸首批私立博物館之一的古陶文明博物館。
剛進門,只見地上擺滿了大大小小正在拓印的陶文,小心翼翼地穿過,一抬眼就看見了大廳正中擺放的漢灰陶圈點紋大水缸,這只大器渾然的水缸旁有一首博物館開創(chuàng)者路東之先生寫的名為“收藏水缸”的詩,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接待我們的是如今博物館的主人——路東之先生的妻子董瑞女士,自從2011年路先生突發(fā)心臟病不幸去世,董女士仍舊守護著丈夫畢生的心血。
與古陶收藏結緣
說到路先生為什么會鐘情于古陶,董女士說,這個要源于一腳踢出來的緣分。1987年,路東之進入西北大學的作家班學習,沒想到他被西安厚重而神秘的古代文明氣息所吸引,收藏考古卻成為了他的夢想。上學期間,他把主要精力用來尋寶,西北大學圖書館工地深深的坑基成了他最初的“考古”寶地。有一天,他無意中一腳踢出一塊唐碑殘石,上有三行字:第一行一字“有”,第二行兩字“菩薩”,第三行三字“不住色”。“有菩薩不住色”,多么完整的一句話,如同是一道來自上天的神諭。他認定,這就是自己癡心尋找而命定其屬的通靈神器,從此他更傾心于古陶收藏。
我們從董女士的口中也了解到了這間私人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過程。當時路先生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夢齋”,不到10年的時間,夢齋已經(jīng)被各種各樣的收藏品裝得滿滿當當。1993年,路先生在北京舉辦了“路東之收藏瓦當展”,讓自己的收藏第一次走向了大眾的視線。此后,隨著秦代封泥和新石器時代黃河文明彩陶的入藏,他又做起了另一個夢——創(chuàng)辦自己的博物館。20世紀末,北京市文物局決定特批成立首批中國私立博物館,他的博物館夢也越來越清晰。1996年10月30日,當時的北京市文物局宣布了首批四家私立博物館成立,古陶文明博物館名列其中。1997年6月15日,路東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館隆重開館。
感受遠古文明之美
沿著樓梯往下走,便來到地下約400平方米的博物館展廳,這里的常規(guī)展覽由“彩陶淵藪”、“瓦當大觀”、“封泥絕響”、“古陶序列”、“文字的美奧”、“拆散的結構及其他——路東之美術作品展”等專題系列近千件展品構成,力求使普及教育、藝術欣賞和專業(yè)研究相結合,將古陶文明恒久而獨特的魅力展現(xiàn)給世人。
“彩陶淵藪”系列展出甘肅、青海、寧夏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至3000年)以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唐汪文化、辛店文化為主的彩陶近百件,其中有許多保存至今仍驚絕完美的珍稀之品。
“瓦當大觀”系列是第一個按年代、地域和功用劃分的專題瓦當展覽。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的一種構件,用于滴水瓦的瓦頭,起遮擋風雨和裝飾屋檐的作用。博物館展出了從戰(zhàn)國至東漢數(shù)百年間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品類的瓦當140件,其中多有珍稀孤品。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瓦已是現(xiàn)存最完備的瓦當收藏體系。
“封泥絕響”系列展出秦漢封泥175件。封泥是古人封緘文書、信件、貨物時用在封口處抑有印鑒的泥團,是印章最初的使用遺存。這些藏品中秦封泥部分被稱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含概了秦始皇三公九卿政治體制的各類屬官,揭示了數(shù)十個失載的秦郡縣、宮苑名稱,以及許多與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內(nèi)容,從而被考古界、秦漢史學界的專家稱為“秦始皇批閱文書的遺物”,“是可以彌補《史記》《漢書》缺憾的珍貴文獻,是統(tǒng)一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國百代政治體制的源頭檔案”。
“古陶序列”展出周秦漢唐2000年間不同器型與品類的陶制文物130件,從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進與發(fā)展脈絡,較為全面的反映了華夏先民有關陶的創(chuàng)制、使用和審美。
“拆散的結構及其他——路東之美術作品展”的展品由“拆散的結構ABC系列、夢齋文獻系列、新世紀寄懷曲系列、兼照自己的燈類系列、鳥和太陽與天地和人彩墨系列”等多組內(nèi)容構成,展品隨機而變,似是而非,充滿先鋒精神與另類色彩,并包涵行為藝術的成分。
堅守初心
博物館剛開館時,曾吸引了很多媒體和收藏愛好者的關注,但喧嘩與熱鬧轉瞬過去,接下來便是孤獨地前行與寂寞的堅守,只不過如今妻子接過了丈夫的接力棒。博物館的門票是50元,董女士十分坦率地說,我們是自收自支的博物館,沒有政府撥款,也一直不以盈利為目的。
由于沒有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之前為了博物館能夠正常運轉,主要是路先生出售自己的藝術作品所得,來補貼博物館的運營。然而即使這樣,博物館辦得一點也不馬虎,硬件雖簡樸,但所有的展柜都符合標準,照明充足,展品擺放和圖片說明文字獨具匠心。說明文字的文化含量很高,是路東之先生親自撰寫,即使對古陶文物一無所知的人參觀之后也能印象深刻。我們還注意到了一個細節(jié):展品的編號皆用白色或紅色的小豆代替,特色獨具,可見布展是多么用心。
雖然如今再也無緣見到路先生本人,親自來敘說他和博物館的故事,但他創(chuàng)立的博物館、他的藏品、他親自撰寫的圖片說明,仿佛會說話一般,不但向我們展示了燦爛輝煌的古陶文明,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來自民間收藏家對古陶文化的熱忱,和對傳播古陶文化的那一份真誠和堅持。
Tips
地址:北京宣武區(qū)右安門內(nèi)西街12號
票價:50元
開放時間:上午10:00-下午5:00 周一、二休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