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如
大刀王五是王正誼在綠林中的綽號,他使的大刀頭二尺,桿二尺五,武術界稱“雙手帶”,俗名“大刀”。王正誼在他們盟兄弟中(有說師兄弟)排行老五,故稱王五。
王正誼河北省滄州人,生于清道光末年。滄州是有名的武術之鄉(xiāng),當年滄州人家家都有練武的人,不僅男孩子,有的女孩子也習武。王五從幼年起就隨武術家李鳳岡學拳練武,先練基本功,彎腰踢腿、拿頂劈叉;將四肢的筋抻出來,再開始練拳,后學器械。幾年的工夫王五將刀、槍、劍、戟等長的短的十八般武器都學會了。王五武藝學成后,曾在河北、河南、陜西、甘肅一帶闖蕩,專做濟困扶危、除暴安良、打抱不平之事,結交英雄俠義之士。
王五在江湖上闖蕩了幾年,約在清光緒元年(1875),來到北京。開始應朋友之約,幫助鏢局走了二三年的鏢。到了光緒五年(1879),經(jīng)中人介紹買下前門外西半壁街一處房子開辦了“源順鏢局”。
當年練武的人,有的在各級政府中為武官,有的在鏢局做鏢師或為有錢人看家護院,最沒出息的是做了綠林漢,結伙打家劫舍,成了社會之害。王五選擇鏢局之路是選對了,因為在當時我國還沒有火車等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交通不方便,路上經(jīng)常有強盜攔路搶劫。商人遠途販運貨物不是驢馱,就是車拉,路上常遇強盜,貨物被搶,損失很大。所以,他們從外地往本柜運貨或從本柜往外地販貨都請鏢局辦理。
前門外從歷史上就是北京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大店鋪很多,像廊房頭條、二條的金店、珠寶商,大柵欄、前門大街的大綢緞莊等經(jīng)常去外埠辦貨,他們每次出去都離不開鏢局。因為前門外是北京的商業(yè)中心區(qū),所以鏢局也都設在前門外糧食店、煤市街、施家胡同、珠市口和西半壁街一帶。清代前期,這一帶約有鏢局五六十家。至清末,北京已經(jīng)有了火車,這一帶尚有鏢局七八家。王五開辦源順鏢局時,北京還沒有火車,鏢局的生意還很繁忙。做了十幾年的好買賣,掙下一份家產(chǎn),并將鏢局的房子重建。
筆者幼年時,有一位叫劉殿元的鄰居曾在源順鏢局干過事。他說,干鏢局這行必須會武藝,有本事,有膽量。但是只憑武藝還不行,還必須道路熟,什么地方不好走藏著強人都要清楚,并且要與這些強人有來往,是朋友。鏢局保鏢路過賊窩時,要派人攜帶禮物去拜見賊頭,不能不打招呼越門而過。如果這些強人到北京有事或閑玩,鏢局要熱情招待,提供食宿,走時要給路費。正因此,鏢局保鏢運貨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他們保的都是熟路、路上強人也熟的鏢。保北路鏢的不敢應南路的買賣,走西路鏢的不敢往東去。大刀王五也是如此。他河北、河南、陜西、甘肅一帶熟,路上朋友多,所以他專保這幾省的鏢。源順鏢局的鏢(金錢財寶貨物)都打包或裝箱用驢馱,稱驢馱隊,上插“源順鏢局”和“大刀王五”兩面鏢旗。不管鏢局的哪位鏢師壓鏢走在路上,強盜一看是“源順”、“王五”的旗號,就不會劫了。假如是新“下水”的朋友將源順鏢局的驢馱隊劫了,路上的老朋友也不答應,會幫助將驢馱隊要回來。
這位劉殿元老先生給我講了一家有名鏢局丟鏢的往事。這家鏢局原是走北路鏢的,由于一家大綢緞莊要將在南京辦的貨運回來,這家鏢局自認為有幾位鏢師武藝超群,就把這趟生意承接下來。結果在路上遇到麻煩,開始鏢師將劫鏢的匪人打退了,無奈徒匪之間都串聯(lián),他們聚在一起,最后還是將這趟鏢劫了。
鏢局給客戶運貨,賺的是運費。但要保證不受損失、不誤期,如期運到。一旦損傷或丟失要照價賠償。這種武裝運輸隊在交通不發(fā)達時生意十分興隆,但從光緒末年京奉(北京至奉天)、京漢和京張等鐵路相繼通車后,鏢局就沒有用武之地了。鐵路運貨既安全又快迅,而且運費又極為便宜。因之,鏢局就沒生意做了,最后為社會所淘汰。
大刀王五所以受人敬重,是他與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關系。譚嗣同被害后,王五為他收尸。在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中有這樣的記述“王五為幽燕大俠,以保鏢為業(yè)。其勢力范圍,北及山海關,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除強扶弱為事。瀏陽(指譚嗣同)少年,嘗從之受劍術,以道義相期許?!蔽闹须m然沒有寫譚嗣同與王五是師徒關系,但譚嗣同向王五請教劍術是事實。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在菜市口被害,王五聽說,不顧受牽連,“譚嗣同之受刑也,人無敢問者。俠客伏尸大哭,滌其血殮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參政劍師王五公也?!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