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
人生如爬梯,教學也是如此。教學過程就是教師為學生架起供攀登的梯子,在必要時“推一推”,讓學生自己登梯的過程。因此,我認為,一堂好課應該具有層遞性的特點,是教師帶領學生“漸入佳境”的過程,其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步驟:
一、 暴露:教在起點
筆者認為,教應從學的起點開始。前置性作業(yè)的布置,旨在了解學生已經(jīng)會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會等信息,即對學生起點的了解,從而決定該教什么。而要了解學生的起點,教師必須提供充分“暴露”已學知識或經(jīng)驗的時間與空間。如學習《輪椅上的霍金》一文時,為了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朗讀課文的正確、熟練程度,我采用了二次“暴露”法:先進行組內(nèi)“暴露”:通過小組合作朗讀,讓學生將自己讀錯的詞語圈畫出來,讀得不順暢的句子畫出來;再進行班內(nèi)“暴露”:鼓勵有讀錯的或讀得不流利的學生敢于站起來,匯報自己朗讀中的問題。如有的同學說:“我將‘盧卡遜讀成了‘盧卡孫?!庇械耐瑢W們說:“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我讀得不夠連貫?!边@樣的二次“暴露”,既是教師“放權”,讓學生解決了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給學生提供“當家作主”的機會,又是學生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給教師提供了發(fā)現(xiàn)起點的機會。當教師獲知每個學生的朗讀情況后,繼而能“聞學而動”,對教學難點與重點加以重新調(diào)整。
二、 修正:教在實處
“暴露”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與錯誤,其目的則是加以彌補與修正。那么,由誰彌補、修正?怎么彌補、修正?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有效的彌補、修正是靠學生主動接納來完成的,那些靠教師“直接告知”的“被動接受”,只能使學生的學習處于消極狀態(tài)。以下是我與學生討論《輪椅上的霍金》一文中“不無悲憫”這個詞的意思時的一段對話:
師:你們知道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出示“不無悲憫”)
生:是可憐的意思。
師:你只解釋了“憫”的意思。
生:覺得悲傷可憐的意思。
師:你解釋了“悲憫”的意思,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覺得悲傷可憐呢?(三三兩兩的學生舉起了手)
生:都覺得悲傷可憐。
生:大家都覺得哀傷而憐憫。
師:“悲憫”用拆字法理解得很好,再把“不無”也拆開理解試試。
生:“不是沒有”覺得哀傷可憐。
師:對,同學們,反復琢磨一下剛才那位同學說的,再想想整個詞語的意思。
(學生先自言自語,繼而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
生:“不是沒有”說明“有一點”,那連起來就是“有點哀傷與可憐”。
……
彌補、修正,注重的是過程與方法,而不是結(jié)果。以上案例中,我引導學生對“不無悲憫”進行“細嚼慢咽”,這樣既有方法引導,又有過程體驗的彌補、修正,是給學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積極地同化和順應,使規(guī)律在自我建構(gòu)中逐步清晰,便于認知。
三、 提檔:教在高處
要使教學對學生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必須確定學生發(fā)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學生已經(jīng)達到的發(fā)展水平;二是學生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即是課堂教學的“高處”。教師在課堂上,唯有引導學生攀登可能達到的高處,讓學生享受挑戰(zhàn)思維的成就感,學習活動才能成為充滿魅力的交流活動?!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可見,語文教學中,思維活動要與語言文字相結(jié)合。在執(zhí)教《輪椅上的霍金》一文第一課時中,我設計了兩個言語實踐活動:
活動一:用“然而”說話。當學完課文第1~3自然段,同學們對霍金的命運有所同情后,讓學生用上“然而”進行說話,既可以用上書中的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一些學生的回答如下:
“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頭能動,然而,他撰寫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在全世界擁有無數(shù)的讀者?!?/p>
“他不能寫字,不能說話,不能行走,然而,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
“命運對他如此的殘酷,然而,他卻成為只有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躋身的盧卡遜數(shù)學講座的教授。”
“病魔將他永遠固定在輪椅上,然而,他的臉上卻永遠充滿恬靜的微笑,顯示出無人能比的堅強與樂觀?!?/p>
學生要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課文信息,再進行重組、理解與感悟,這是一個很有挑戰(zhàn)性的說話練習。事實證明,學生以盎然的姿態(tài)接受著挑戰(zhàn),享受著思維帶來的幸福,使課堂達到了高潮,霍金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練說中,逐漸高大與豐滿起來。
活動二:給霍金設計一張作家名片。先從教師提供的范例(雨果的作家名片)中,合作研究作家名片的寫法,再與同伴交換各自的構(gòu)思,最后給霍金寫一張作家名片。
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將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細膩是經(jīng)常進行的實踐活動,可將長文寫短,尤其是概括地介紹人物卻很少實踐。這一設計,集研究、概括、寫話于一體,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理念。
“暴露”“修正”“提檔”顯示了教學過程不是在同一平面上,而是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然,這三個層次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交替出現(xiàn),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呈現(xiàn)出螺旋上升狀態(tài)。
(作者單位:太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