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超
她位于美麗富饒的冀中平原腹地,潴龍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在這里辛勤勞作的燕趙人民;她以其悠久的歷史與農(nóng)耕文化,孕育出了清代思想家李恕谷、現(xiàn)當代作家梁斌、畫家黃胄、愛國將領(lǐng)楚溪春,以及近現(xiàn)代教育家、河北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楚昌齡等風云人物;她是小說《紅旗譜》的故事發(fā)生地;她被譽為“中國皮都”……她,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河北省保定市蠡縣。
蠡縣之“蠡”
提起蠡縣這個地名,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數(shù)蠡縣的“蠡”字。由于其字形復(fù)雜,一些地方干脆就把蠡縣寫成“里縣”,當然這種寫法很不規(guī)范。《說文解字》中的講法是:“蠡,蟲嚙木中也?!蓖ㄟ^查閱《古代漢語詞典》,發(fā)現(xiàn)“蠡”字還當葫蘆瓢、海螺、貝殼講。
關(guān)于蠡縣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春秋時期的名士范蠡曾來此經(jīng)商,故名蠡縣,至今蠡縣縣城里還有范蠡東路和范蠡西路; 還有一說是東漢桓帝劉志的父親劉翼被封為蠡吾侯,封地就在今天的蠡縣,或云死后葬在了今天的蠡縣,所以蠡縣的縣治也叫蠡吾鎮(zhèn)。
唐朝武德年間設(shè)置蠡州,之所以以“蠡”字冠名,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在遠古地質(zhì)年代,蠡縣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海水退去形成陸地,人們在耕作的時候,從土里刨出大量貝殼。由于“蠡”字還當貝殼講,所以這個刨出大量貝殼的地方就叫了“蠡縣”。而我們現(xiàn)在讀蠡縣的“蠡”字是發(fā)上聲,但由于“蠡”是多音字,在現(xiàn)代漢語當中,意為貝殼時發(fā)的是陽平聲,再加上紛繁復(fù)雜的古今音變、一字多音、一字多義,所以這種說法是否成立,還有待于考證。
悠悠歲月故事多
當我和別人談到我的家鄉(xiāng)蠡縣,人們往往感到很陌生。其實蠡縣不但有影三郎、大宋臺等可供人們尋訪的歷史遺跡,而且還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漢代墓葬群:忠孝仁義“影三郎”
影三郎位于蠡縣縣城北,據(jù)考證為漢代墓葬群。由四座封土堆組成,其中一座位于中央,另外三座把其包圍成等邊三角形。更奇的是,人們站在遠處望去,由于其中一座封土堆總被另一座封土堆遮擋、重合,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只能看見三座封土堆。所以古來就有“影三郎四陵相近,遠觀惟見其三”的說法。
影三郎雖為漢代墓葬群,但墓主人是何許人也,至今仍待考證??赡苣獑柫?,既然是四座墓葬,為什么聽著像個人名,又叫做“影三郎”呢?這里就有故事了—相傳古時這里住著母子四人,母親為人忠厚勤勞,是周圍十里八村都很尊敬的長者,并且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刻苦攻讀,成了大器,且為官清正,受百姓愛戴。母親去世后,三個兒子商量:“娘在世的時候,咱們?yōu)樗先思冶M孝太少了,現(xiàn)在咱們還能按時上香、燒紙,等咱們死后,在陰曹地府還要繼續(xù)孝敬咱的娘?!庇谑切值苋藳Q定,自己死后,墳?zāi)挂苍谀赣H旁邊。時光荏苒,兄弟三人先后辭世,人們就把他們?nèi)朔謩e葬在母親墳?zāi)沟闹車?,后來就形成了三座新墳拱衛(wèi)著一座老墳的布局。
對于影三郎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有著大漢皇族血統(tǒng)的劉秀為興復(fù)漢室,不成想被王莽的追兵追殺,劉秀慌忙逃跑,鞋里灌進了沙子。好不容易甩開了追兵,想坐下歇歇腳,倒一倒鞋里的沙子,沒想到剛從鞋里倒出來的一小撮沙子,瞬間變成了三座大土堆,一座位于中央,另外三座環(huán)繞著它,“遠觀惟見其三”,好似迷魂陣,把王莽的追兵迷得暈頭轉(zhuǎn)向,劉秀這才借機逃脫,最終成就了“光武中興”的千古帝業(yè)。
另外,在影三郎沒有被考證是漢代墓葬群之前,當?shù)厝藗円恢闭J為它是晏嬰晏子之墓。
蠡縣西南:大宋臺旁有“狐仙”
在蠡縣西南有一個10多米高的圓土臺,因距蠡吾鎮(zhèn)大宋村很近,被稱為大宋臺。傳說從前一到晚上,便有明亮的火光圍繞著大宋臺轉(zhuǎn),人們都說那是“狐仙”顯靈了。
清朝初年,大宋臺上還有座名叫“清涼寺”的古廟,廟里住了一老一少兩個和尚。一天晚上,老和尚救了一只被獵人追趕逃到廟里的狐貍,后來這只狐貍通了靈性,修煉成狐仙,為了報答老和尚的救命之恩,一天夜里,狐仙托夢給老和尚,讓他到一個地方求取真經(jīng),就可修煉成仙。
臨走之前,老和尚拿出一張人像給徒弟小和尚,奇怪的是,這幅人像上沒有眼睛。老和尚說:“如果我久日不歸,你就拿著這張沒有眼睛的人像去找,誰要是能把眼睛添上,誰就是你將來的師父?!毙『蜕幸灰挥浵?。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小和尚仍沒有等得師父回來,便拿著畫像四處尋找,不知不覺進了北京城。消息傳進宮里,篤信佛教的順治皇帝立即召見了小和尚,并興致勃勃地為畫像添了眼睛。這時小和尚一看:“哎呀,畫像竟然跟師父一模一樣??!”小和尚登時跪下磕頭大喊“師父”,并向順治皇帝說明事情原委。
順治皇帝本來就動過出家的念頭,這樣一來,他立即提筆寫了兩首詩:
大地山河我為主,
憂民憂國事多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閑。
其二:
十八年來不自己,
爭名奪利幾時休?
我今撒手歸西去,
富貴榮華萬事休。
于是,順治皇帝脫了龍袍,換了袈裟,到五臺山出家去了。而實際上,順治皇帝是否出家一事,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同時據(jù)考證,大宋臺實為漢代墓葬,清涼寺建于明代,清代時被毀,二戰(zhàn)時成為日寇據(jù)點。
北高晃村:劉閣老修堤治水
我的老家為蠡縣北高晃村。在我們村的南面是潴龍河千里大堤,也是村里著名的旅游景點。記得小時候回老家,最重要的娛樂活動就是和小伙伴們在大堤上散步,有說有笑,樂此不疲。長大后,常常開玩笑地對人講,這個大堤就是《紅旗譜》里朱老鞏護鐘的地方。而這個大堤是誰修的呢?
明朝有個人叫劉吉,是博野縣人,明朝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年),劉吉去北京趕考,途中經(jīng)過段家莊(段家莊緊挨著北高晃,在北高晃的北面),在段家莊段老漢父女開的店里投宿。劉吉要了十八樣菜,段老漢登時犯了愁:“這貧苦鄉(xiāng)里,深更半夜的,誰給你弄那十八樣菜去?”
段老漢的女兒靈機一動:“這有什么難的?我去做!”不一會兒,就給劉吉端上來生熟兩盤韭菜。劉吉不解,段姑娘說:“客官,我這是生韭(九)對熟韭(九),二韭(九)一十八,不是十八樣菜嗎?”劉吉被段姑娘的偷換概柱搞得很無奈,但又欣賞這位少女的幽默可愛,頓生愛慕。
后來劉吉取得功名,擔任翰林院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人稱“劉閣老”。一次劉吉回鄉(xiāng)省親之時又路過段家莊,段老漢告訴劉吉,潴龍河經(jīng)常決口,使得百姓遭殃。后來劉吉命人在西柳青到北高晃一帶修筑了堤壩,治理了水患。
潴龍河上:由“惠民橋”到“毀民橋”
劉吉修堤造福了一方百姓,而侵華日軍為了使自己交通方便,曾強令北高晃百姓修筑大橋?!疤ь^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當時,北高晃、鄭莊至南莊據(jù)點的公路已經(jīng)修成,而北高晃村南有潴龍河阻隔,1940年3月,日寇強令村民修橋。
為了搶奪修橋的木料,日偽軍對北高晃、八里莊、東柳青、西柳青、辛家莊等附近村莊進行“掃蕩”,把能用的木料和成材樹木一一登記,然后叫各村的村長組織本村的人力、車輛送到修橋基地。曾經(jīng)以垂柳依依著稱的東柳青和西柳青,已是一片荒蕪。
日偽軍一面搶奪木料,一面抓丁拉夫,早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就強迫抓來的民夫上工地,每天一早一晚,河水冰冷刺骨,民夫們在冰冷的水下施工,稍有怠慢,就會遭受日偽軍的毒打。工期歷時三個月,民夫們以糠菜為食,搭窩棚為屋,干的卻是自己不愿干而又不敢不干的活。
大橋建成后,日軍給其命名“惠民橋”。真的惠民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1942年5月,侵華日軍發(fā)動了“五一大掃蕩”,北高晃村抗聯(lián)文教主任、抗日小學教員楚恒璞用紙寫上“毀”字,貼在了橋欄桿的“惠”字上,“惠民橋”就這樣成了“毀民橋”,還了它的本來面目。解放后,這座橋被拆除。
孟嘗村:孟嘗君與“中國皮都”
蠡縣有個孟嘗村,提到孟嘗村的名字,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是被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而在當?shù)貍髡f中,孟嘗村的得名還真和孟嘗君有關(guān)系。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貴族田文也就是孟嘗君,在齊宣王時期擔任相國。宣王死后,泯王即位,秦昭襄王想邀孟嘗君到秦國去相國。當時,秦強齊弱,孟嘗君不敢不去,只好帶了一批門客趕赴咸陽。
在路過今天的蠡縣留史鎮(zhèn)時,他買了一件純白的狐貍皮袍子,獻給了秦昭襄王,昭襄王愛不釋手,之后收藏了起來。昭襄王想拜孟嘗君為相國,但群臣紛紛反對,秦昭襄王本人也左右為難:孟嘗君是齊國人,由他做相國容易引狼入室,放他回齊國,孟嘗君有食客三千,而且又了解了秦國的情況,等于放虎歸山。于是就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
孟嘗君派人向昭襄王的寵妃樊姬求助,讓樊姬在昭襄王面前求情,放走孟嘗君一行。樊姬的條件是得到那件白狐皮袍。殊不知孟嘗君恰巧有個門客擅長鉆狗洞盜取東西,這個門客悄悄把昭襄王的白狐皮袍盜出來獻給了樊姬。樊姬芳心大悅,在秦昭襄王面前百般溫柔,求他放人。孟嘗君得到了通關(guān)文書,又有門客學雞叫,叫開了函谷關(guān)的城門,孟嘗君這才和門客連夜逃出。這便是有名的“雞鳴狗盜”典故。
留史的白狐皮袍救了孟嘗君及其門客的命,在回齊國的路上又途經(jīng)留史鎮(zhèn),為報答留史皮草商人的救命之恩,他在留史開設(shè)了三家旅店,后來由于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在三家旅店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東孟嘗、中孟嘗、西孟嘗三個村子。
孟嘗君死后,留史、孟嘗一帶的人們?yōu)榧o念他修建了“君子廟”,雖然這座廟宇今天已不在,但孟嘗村的名字卻沿襲至今,孟嘗村和孟嘗君的故事在當?shù)卮魝鳎羰芬粠У钠げ萆庖惨驗槊蠂L君而興隆起來,成為了“中國皮都”。
我的蠡縣情結(jié)
雖然我生在北京,但別人要問我是哪里人,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我是蠡縣人。如果對方還是一臉不解,我會略帶貧嘴地解釋道:“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蠡吾鎮(zhèn)北高晃村人?!甭牸依锢先苏f,北高晃村楚姓人口占全村人口90%以上,大都自明朝萬歷年間起至清朝順治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徙過來的。愛國將領(lǐng)楚溪春,也一說即《亮劍》中的楚云飛人物原型,以及近現(xiàn)代教育家、河北大學創(chuàng)始人楚昌齡先生,都是北高晃村的人。
此外,蠡縣是華北地區(qū)數(shù)一數(shù)二的麻山藥生產(chǎn)種植區(qū)。由于方言原因,這里管白薯叫山藥,管山藥叫麻山藥?,F(xiàn)在每次去菜市場看到賣山藥的,我總?cè)滩蛔∫獑枂柺遣皇求豢h的麻山藥。
九歲那年,我第一次回蠡縣老家。此后,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向往、熱愛、思念與日俱增。多少年來,只要一提到蠡縣,我的神經(jīng)就立刻敏感起來,甚至一看到“蠡”字,我定要去仔細瞧瞧。后來逐漸學會了蠡縣方言,如今我在北京的家里常會說蠡縣話,和朋友交談也時常冒出一句“你干么(mo)呢(ni)”(你干什么呢)、“你吃嘍唄(bai)”(打招呼用語,你吃了么)……真可謂鄉(xiāng)音永不改!